这处位于鹿港小镇的宅院门楣上题有“三槐挺秀”字样,它虽是当地一处观光之地,但真正吸引人的并非整座宅邸,而是紧邻院墙的一口半截水井,该井被称作“半边井”。说起来这口井并非只有一半,它的结构特点是部分位于墙垣之内,部分则延伸至墙垣之外。人们不禁要问,这种奇特的设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先前自家水井一半建在墙外,目的是方便那些没条件凿井的街坊邻居来此汲水,这份浓浓乡情,便借着这口井、这股水,代代相传至今。
白天的鹿港老街使人仿佛回到了鹿港那段辉煌时期的巅峰,而傍晚的鹿港老街则更像是罗大佑歌曲里那个没有五彩灯饰的小镇。黄昏的天空带着些微蓝色,我骑上旅馆提供的单车,又来到这条老街。此时老街已经变得宁静,街面上点起了暗淡的灯火,既有店铺门口挂着的各种灯笼散发出的光芒,也有从屋里透出来的室内光线。
白天,这个地点是访客买卖商品的地方,到了夜晚,就转变成了当地居民居住的场所。居民们待在屋内观看电视节目,谈论家常,街道上偶尔只有像我这样的陌生旅人独自穿行。这个区域缺少大都市的璀璨灯光,却意外增添了许多亲切感和本真气息,使得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到内心平静。
要更真切地体验鹿港的风情,需要离开那条热闹的主街。在鹿港腹地不起眼的小巷里,藏着鹿港独有的韵味风光。猛烈的海风塑造了这里蜿蜒曲折的巷道,沿着狭窄迂回的巷子慢慢走,路旁尽是陈旧的门窗,一股只属于故土的亲切感充盈在巷子里。
【新浪旅游声明】这篇文章没有获得许可,各单位与个人不可以再次发布,也不可以挑选部分内容,更不能用其他办法加以利用。
来到巷子尽头那座妈祖庙稍作停留,查看地图才知道此处正是鹿港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兴安宫,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并且是鹿港至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建筑。尽管这座庙宇在历史上多次遭遇倾塌和重建,但其古朴风貌依然得以保存。
妈祖庙的规模并不宏大,其整体构造呈现出细长的形态。然而,若在门廊的座位上静心观察,便会察觉到这里的木刻、石雕、泥塑以及彩绘作品都极为精致,雕刻的纹饰与图案错综复杂,人物形象仿佛跃然眼前,非常生动,绝非寻常之作。
鹿港之中,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桂花巷艺术村,它在外观上与北京的798艺术区颇为相似,那里有两排日式建筑,每一间都是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大门敞开着,热情地邀请每一位访客前来欣赏。
这里陈列着鹿港地区传统与现代的手工制品,你可以与店家深入交流,观察他们如何制作,或者自己动手尝试制作过程。不知不觉间,我们就逛了很久
两小时里,听专爱台湾狮子的施竣雄先生介绍各处狮子的差异,瞧美丽的鹿港姑娘以寻常铁丝棉线编织鹿港特有的缠花手艺,这些让我们对鹿港小镇的认识更加丰富了。
做缠花需要很多原材料
这些美丽的花朵是鹿港的一种传统工艺——缠花,这种工艺是用各种彩色丝线围绕在纸片上制作的,接着用铁丝进行塑形和固定,铁丝表面也用丝线仔细缠绕,没有任何缝隙。牡丹、百合、玫瑰历来是经典的花卉主题,如今随着盘花技艺的演进,当代盘花创作已经包罗万象,既涵盖飞禽走兽,也涉及文字图画,只要富有创意,便可通过这细密的丝线和柔韧的铁丝塑造成各种心爱的形态、纹样。
【新浪旅游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一座名为“尸公馆工坊”的场所,经营者是一位专门探究台湾狮子的创作者。这位艺术家姓施,而他研究的对象又是狮子,因此便根据发音拟定了这样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名称。踏进他的创作空间,墙壁四周都装饰着各式各样面容各异的狮子头像,每一个看起来轮廓相似,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它们各具特色。
施先生话很多,我们拍照的时候,他一边照一边讲,说狮子头的图案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不同地方。过去是种田的社会,村民们白天忙于耕作,有空闲的时候就希望找些乐子。舞狮就是这样出现的,每逢重要节日,大家就借这个机会互相交流感情。每逢有本族的瑞狮前来庆寿增添热闹,就极为高兴,四处传布消息,安排两支狮队进行联合表演,逐渐发展成既供人观赏也敬奉神明的庆典。
各地狮子的毛色和斑纹各不相同,施先生正专注于汇集探讨不同地域的狮子面部图案,并探寻其象征意义以及彼此间的紧密关联,他从狮首的装饰讲到民俗风情,又从民俗风情引出两岸文化的交流,使我们听得十分专注。
很多迷你的小狮面
工作室也出产一些小型的狮子头像,每一个都是施先生亲手绘制而成。狮子头像虽然体积不大,却相当耗费工夫和时长,每一个都要经过多次上色处理。
离开桂花巷时,天色已晚。我使用民宿提供的自行车,顶着略带寒意的风,沿着小径前行,此刻,我的精神和身体已经完全沉浸鹿港小镇,那里没有大都市的璀璨灯火,依旧保留着家乡的淳朴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