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一个时代的演员

日期: 2025-09-07 18:15:05|浏览: 7|编号: 1273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本文原载《视与听》20173月刊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塑造了持续挣扎,陷入窘境的女性角色,描绘出现代人的焦躁情绪状态。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与她再度联手,合作影片《私人采购员》,运用惊悚片手法,强化了这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当前这个纷繁复杂、思想贫瘠的时期,许多普通民众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勉强生存,而那些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则往往展现出光鲜的外表。人们看待名人,通常会审视其形象是否能够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真实状况,并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

在西方,没有哪位表演者能像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那样,始终如一地在光影之中展现世间的喧嚣不安。她扮演的多个角色存在相似之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的《锡尔斯玛利亚》(2014年上映)与近期的《私人采购员》(2016年上映),凯莉·雷查德主演的《某种女人》(2016年),以及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年)。这部影片中的斯图尔特,象征着深深的懊悔、过度的自谦以及微不足道的存在感。那些仍旧称呼她为“暮光女”的人们,要么尚未察觉,要么刻意不去理会,斯图尔特以不加修饰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既痴迷又筋疲力尽的女性形象,折射出普遍的悲观心态和不安情绪。

《周六夜现场》剧照

然而,二零一七年二月四日,斯图尔特初次担当《周六夜现场》的主持工作,令全球民众皆大欢喜。她表现得十分自在,坦陈心迹,丝毫不见高高在上的姿态。

她针对川普提及她和罗伯特·帕丁森分手的推文作出回应,表示自己非常高兴;她谈到了自己新近出演的电影《私人采购员》,这或为阿萨亚斯周六夜现场首次获得提及;她还提及了自己首度执导的实验短片《来游泳》,该片已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

她在某个模仿披萨卷的“超级碗”广告中与瓦妮莎·贝尔接吻,该广告是在一年一度的最高橄榄球比赛直播时播放的,众多广告争相斗艳,她还在游戏中模仿了直女超模吉赛尔·邦辰的性格,并且无意间说出了F词。人们见识到斯图尔特崭新的,阳光的一面,仿佛每个人都会倾心于她。

与瓦妮莎·贝尔的湿吻

《某种女人》剧照

这种状况让人不禁思考,那些在2008至2012年期间,被悲观孤僻的贝拉(Bella Swan)所吸引而成为她支持者的人群,现在还有多少仍然坚持着对她的喜爱。观看大片的人群构成,与观看阿萨亚斯电影或者《某种女人》的观众构成,显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可是岁月流逝,那些昔日二十来岁钟情哥特式贝拉的女孩子们,或许更直白些,《白雪公主与猎人》(Snow White and the ,2012),如今想必大多已步入职场,好比《某种女人》里那位青春律师贝丝(Beth);又似《锡尔斯玛利亚》中的薇伦汀(),或《私人采购员》里的莫琳( ),她们活跃在文化艺术的领域之中。

部分人或许目睹母亲承受病痛折磨,如同斯图尔特在《依然爱丽丝》中饰演的女儿目击母亲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一些有经历的女生或可在《钝感之爱》的索菲身上映照出自身。那些参军的人,会让人联想到电影《X射线营地》(Camp X-Ray,2014)中的女性士兵可儿(Amy Cole);那些有兄弟姐妹在军队服役的人,则仿佛看到了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比利那位名叫凯瑟琳的姐姐形象。

斯图尔特为观众展现了诸多可能性,引领他们感受现实生活,促使青年人进行自我反思。她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表演者,更是一位紧随时代步伐的艺术家。她仿佛是那个时代的马龙·白兰度,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詹姆斯·迪恩。

《锡尔斯玛利亚》剧照

斯图尔特的现在意义或许与她能够自由转换性别身份有关,还因为她毫无保留的表演方式。她的表演之所以令人瞩目,在于她擅长揭示内心世界并表达观念,尤其是焦虑和不确定感,常常借助细微的身体语言展现出来。这种才华早在她幼年时期,通过电影《战栗空间》(Panic Room,2002)和《不再沉默》(Speak,2004)就已显露无遗。她知道自己是谁,又无私般地让观众认识她。

斯图尔特塑造的人物都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与他此前扮演的角色颇为相似。贝拉、艾米、索菲、贝丝、凯瑟琳以及莫琳,这些角色都是年轻女性,她们在步入成年后的生活中遭遇诸多困境,却始终坚守自我,不肯轻易放弃。薇伦汀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该角色在剧中担任助理,却越陷越深,这与《私人采购员》中的莫琳有所不同,后者更为极端,但这两个角色都是阿萨亚斯为斯图尔特特别设计的,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她们都是知名女影星的贴身随从,而女影星在角色中既可以被视为母亲的化身,也可能是情感爆发的诱因,进而导致一连串的内心纠葛。

薇伦汀最后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之巅无踪,与玛利亚永别,缘于她决意了生命。莫琳则披上顶头上司凯拉所赠的艳丽衣裳,意图化作她的模样。这一幕寓意深远,文章下半部分将做详尽探讨。

《私人采购员》剧照

有些天赋异禀的表演者,在众人面前说话时会显得笨拙,但当面对镜头或站在舞台上时,他们会完全沉浸到角色之中,比如演员琼·亚瑟(Jean )、汤姆·康特奈(Tom )、本·卫肖(Ben )、凯瑞·穆里根(Carey ),他们的羞怯并不代表缺乏自信。表演需要表演者忘掉真实自我,去扮演另一个角色,而那些时刻活在别人目光里,并且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杰瑞·刘易斯和诺曼·维斯登这两位充满自信的优秀表演者,都塑造过过分在意他人评价的喜剧式人物形象。

斯图尔特身为一位广受欢迎的影星,在脱口秀节目和颁奖典礼上却常常显得不自然,举止笨拙。(那些狂热的狗仔队把她逼得够呛!)我在2010年针对她出演的《欢迎来到利雷家》( to the )中性交易者角色,与她进行了一次访谈,她表现得十分客气,同时带着明显的戒备心理,态度也比较消极,但是一旦我们开始深入探讨影片角色和她的表演时,她立刻变得兴致勃勃,连续讲了足足20分钟。

这表明,斯图尔特仅当表演或讨论表演时,才会卸下心理防线,然而她独特的气质依旧显露无遗。她在《X射线营地》中常常不自觉地蹙起眉头,在《私人采购员》里则自始至终流露出似要作呕的神情。

《X射线营地》剧照

她演技精湛,控制力极强。斯图尔特的演绎自然流畅,仿佛天赋异禀。她和迪恩相似,会下意识地展现真实自我,流露出独特个性。这算得上是她的表演秘诀,能让角色显得真实不造作。那些不标榜自己、不显露个性的演员,或许也是为了让观众感受不到表演的痕迹吧。

斯图尔特或许要更彻底地认可自身,在伍迪·艾伦执导的电影《咖啡公社》(2016年)中,她扮演的角色瓦妮,这位与三十年代好莱坞的知名人士结为伴侣的女子,多年之后,她的旧爱鲍勃(Bobby),亦即她丈夫的侄子,与她再次相遇,两人不顾社会评价,重新体验了往昔的美好时光,与鲍勃重逢令瓦妮感到既惶恐又渴望。然而斯图尔特内心并未显露那份欢欣,或许是因为她未曾有过相仿情境。

在沃尔特·塞勒斯编著的《在路上》(2012年出版)中,斯图尔特塑造的玛丽露角色,遭遇迪安·莫里亚蒂的遗弃,随后又与赛尔分离;该演员将玛丽露竭力控制哀伤心态的表现非常出色。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斯图尔特扮演的姐姐凯瑟琳将比利参军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她是德克萨斯家族中唯一一个反对战争的人,影片将她塑造成道德感脆弱且荒诞的形象,尽管李安执导的这部电影引来了影评人的不少指责,但斯图尔特的演绎却极具感染力,堪称她演艺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阿萨亚斯在拍锡尔斯玛利亚里薇伦汀的独角戏时,肯定被斯图尔特的表演震撼了。薇伦汀在蜿蜒的山路上开车,中途停下,下车后呕吐。那个画面就像《逃亡乐队》里斯图尔特扮演琼·杰特在男吉他手吉他上撒尿的场景一样,瞬间瓦解了她冷艳的气质和吸引力。显然,迪恩离世后,终于又有一位表演者可以塑造魅力十足的疯子形象,这个角色既冷酷无情,又情绪极端。

斯图尔特在《私人采购员》里表现出了她鲜为人知的内在特质。和贝拉相似,莫琳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的双胞胎哥哥路易斯(Lewis)三个月前因心脏病发作离世。莫琳同样患有遗传性心脏病,医生告诫她必须避免过重的身体和精神压力。

这个叙事设定让阿萨亚斯得以融合悬疑惊悚与心理剧两种风格,同时将主演斯图尔特承受了极大压力,生前路易斯与莫琳达成协议,约定彼此离世者会向幸存者传递某种暗示,莫琳前往路易斯夫妇往昔居所,想要与之产生联系,结果却招惹来一位能够显灵的哀怨女性亡魂莫琳前往伦敦为凯拉挑选了若干条裙装,在当天返回巴黎的列车上,她毫无根据地认定陌生短信源自路易斯,从而卷入了耗时极长的你来我往的短信互动。旁观者持续注视着莫琳滑向险境,然而莫琳本人对此毫无察觉。

《逃亡乐队》剧照

这部电影最关键的情节体现在两个场景里:莫琳从伦敦到巴黎的旅程,期间她仅和出租车司机以及一位设计助理有过交流;还有她潜入凯拉位于巴黎的住所后的情景。

这些片段中,只有交代地点的长镜头和手机的特写,其余部分完全被斯图尔特主导。以莫琳的固定往返伦敦行程为背景,她在精神上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妄想状态发展成了后来的自虐倾向。莫琳早已熟练掌握往返伦敦的流程:她在巴黎北站购票,在车站咖啡馆点一杯意式浓缩,登上火车寻找座位,等等。然而,一个不明的短讯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由此触发了斯图尔特一连串的举动:她张合着唇齿,蹙起眉头,轻触双唇,用手掩住口鼻,又遮住视线,她低泣不止,最终失态;那些细微的肢体反应甚至有些抽搐,几乎让人分不清那是演绎还是真实。

陌生短信的发送者逐渐透露自身信息,莫琳则应允对方建议,调整穿着试图以不同形象转换心境,自某日在巴黎一位设计师的私密工作室试穿凯拉选的高跟鞋以来,她在伦敦的工作室里让漂亮的设计师助理帮她试穿,披上了高缇耶设计的性感锥形胸衣。

那个晚上在凯拉的住处,莫琳大量饮用了伏特加,完全脱掉衣物,披上一件透明材质的上衣和一条凯拉丢弃的欧式贴身裤,脚上是一双名贵的高跟鞋,身上还穿着一件带肩带的黑色半透明长裙,她反复审视镜子里性感撩人的模样,随后在凯拉的床上进行自慰行为。阿萨亚斯为这段如同独舞的表演选配了玛琳·黛德丽演绎的《刨工之歌》,该曲由赖蒙德作词,歌词以第一人称瓦伦特,可能暗合锡尔斯玛利亚中的薇伦汀,抒发对死亡的平静态度。

莫琳因陌生短信发件人的挑唆而陷入自我陶醉般的“翩翩起舞”,这景象让人联想到阿萨亚斯执导的《迷离劫》(Irma Vep,1996)中,张曼玉身披橡胶紧身衣化身女侠的镜头,那个场景极具冲击力。黛德丽独特的沙哑嗓音,总让人想起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f von )的作品风格,他电影里那些魅力四射的女主角形象,与当下身着裙装的莫琳若隐若现地交织在一起。这两段往事引人深思,作品《私人采购员》既是对《经典电影的灵魂》(The of Past,作者Bert ,2009)一书致敬,也讽刺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现象:莫琳在列车中查看手机时,那些冗长的短信记录,映射出她身心经历的轨迹;她周旋于伦敦只是为了获取若干服饰,这种行为的无意义性,揭示了凯拉对潮流的痴迷,抑或是对财富追求造成的虚荣。

《私人采购员》剧照

不少年轻女性在母亲外出期间或许都曾偷偷试穿过她的衣物,因此莫琳穿上凯拉的衣服可视为回归往昔纯真的时光,这亦是一种无声的叛逆,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发信人默许了这种行为,她认定发信人是已逝的孪生手足,又或许她心知肚明却不愿坦然面对,那个真实身份其实是英戈,凯拉的婚外恋慕对象。倘若属于这种情况,那么在凯拉的卧榻上披挂凯拉贴身衣物,更添几分意味深长:其一,暗指侵占领导女性魅力,其二,因受英戈吸引,为消弭彼此疏离而主动贴近。

莫琳这个角色让斯图尔特首次在电影中大量展现身体,对他而言,这是真正步入成年阶段的表现;贝拉和爱德华初次亲密时,握着床柱的手并未完全裸露;电影《在路上》里,玛丽露同时为迪安和塞尔进行性活动的那一幕,虽然没有直接拍摄身体,却极其过分地利用了斯图尔特。

《暮光之城》剧照

斯图尔特扮演利雷家的招待,一位妆容浓重的脱衣舞者马洛莉,她年纪轻轻,却已能精准演绎角色的情欲特质。马洛莉穿着破损的网袜和皮质手套,表现得并不像她自认为的那样老谋深算,反而像披着羊皮的狼,在作恶。她满嘴污言秽语,行为粗野,还咬着手指,随意地抹着嘴唇,不经意间晃动着一只脚。她浑身布满青紫,头发散乱,脸色发白。斯图尔特所刻画的这个放纵自我的马洛莉实在令人同情,她显然是遭受了儿童虐待和漠视的受害者。

管道公司老板道格看到马洛莉,想起了夭折的女儿,于是对她加以照顾。他拒绝与马洛莉发生性关系,负责打扫她的住所,还惩罚她使用那个脏话。马洛莉的老婆婆洛伊斯来了之后,像母亲一样疼爱她。但好景不长,马洛莉决定逃往黑暗之中,对着这对好心的夫妇怒吼,说自己是大人了,一切都太晚了。”这句话也暗示了马洛莉之后会选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莫琳在凯拉的更衣室和卧室里布下的那些巧妙恶作剧,让人想起当年小丑鸭贝拉转变成天鹅的模样,虽然羽翼尚未完全长成,比不上黛德丽那般令人着迷的容貌。如果阿萨亚斯把她看作了物件,那他根本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这个场景里情欲的流露,源自于斯图尔特将自己幻化为莫琳。那些细微的身体动作最为动人。酒精让她心情舒畅,她漫不经心地试穿衣服,想看看穿在身上是什么效果。她戴上胸罩,又取下,若有所思地拿起薄款内衣,系好扣子,再把胸带固定好。

她迷人源于她的憨态、质朴,更在于她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自一人,不受他人瞩目。只有我们,银幕外的观众,正注视着她,而且会持续关注她。希望将来许多年后,我们仍能目睹身着束腰或修女服的斯图尔特。

作者 |

译者 | 小麦 (巴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