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指出“好学近乎知”这一观点源自《中庸》,在《孔子家语》里被记录为“好学近于智”,意在强调勤奋学习对于增长智慧的重大意义。另外,《学记》中有言:“未经雕琢的玉石无法成为有用的器物,未经学习的人也无法明白事理。”孔子也曾表达过类似看法:“我曾整日不吃不睡,专心思考,却毫无收获,最终意识到学习才是更有效的途径。”纵观历史长河,所有在学问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
学以修身力行
曾子是孔门学生中,为人们做出“勤奋学习接近于智慧”的典范的。孔子评价曾子资质愚钝,然而他凭借勤勉治学,最终成为儒学派的“宗圣”。《曾子》篇里,记录了曾子关于勤奋学习的体会:君子要修正自己的缺点,探求自身的不足,努力提升欠缺的才能,摒弃私心杂念,专心追求道义,这样就可以算是真正在学习了。有德行的人会反省自身的缺点,查找自己的不足,对于能力尚有欠缺的方面要加以提升,激励自己力求完善,同时要克服个人的欲望,所有行为都要以合乎道义为准则,这样才算真正在学习。
有志者善用光阴钻研学问,把握时机实践所学,面对艰险绝不退缩,遇着顺境亦不轻信,一切以合乎正义为准则。勤勉治学之人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或以头抵梁,或用锥刺股,正是这种刻苦精神让他们学业有成。同时,必须迅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现实生活中检验真知。对于困难之事绝不畏惧,对于简单之事也不盲目跟从,始终以道义为标尺。每天钻研学问,到了晚上就进行自我检视反思,始终遵循“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原则,如此循环往复,持续终生,这样才算得上是恪守学问。
曾子又强调,君子的求学之路需注意五个环节:一旦开始学习,就担心知识不够广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又忧虑练习不够充分;练习之后,又害怕不能真正理解;明白道理之后,又顾虑无法付诸实践;能够实践了,又担心不能谦让他人。君子求学,关键就在于这五个方面。读书人领悟了知识,忧虑自己涉猎不够丰富;知识积累得足够多,又忧虑不能持续不断去巩固;反复巩固了,还忧虑未能深切理解其中的道理;深刻理解了道理,又忧虑不能将其付诸实践;实践了,又忧虑行为上缺乏谦逊。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子追求学问的境界非常严格,要求人们不仅能够将所学用于实际,而且还要有助于培养自己谦让的美德。
《颜氏家训》里,有一段论述读书、求学意图的文字,值得当代读书人深思:求学,是为了增长见识。假如有人读了十几本书,就自以为了不起,不尊重年长者,轻视同辈人,别人厌恶他如同仇敌,憎恨他如同恶鸟。这种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不足;当今求学的人是为了炫耀,只懂得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服务社会,推行道义来利益世人。当今求学的人是为了提升自己,修养品德以求进步。求学如同栽种树木,春天欣赏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讨论学问文章,是赏花时节;修养自身有益行为,是收获果实之时。
这段话告诫人们不能将研习儒家思想异化为追逐儒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含义在于:求学是为了提升自我,但我发现有些人读了几十本典籍后,便傲慢自居,欺凌长辈,藐视同侪,导致他人视其为仇敌,如同厌恶恶鸟般排斥。这种学习方式,对自身毫无益处,甚至不如不学。古人求学旨在提升自我,以补足个人短板;今人求学只为向人展示,只能虚言浮语。古人求学意在助益他人,实践自身理念,从而惠及社会。好比孔子奔走各邦,宣扬其仁爱思想,并非图谋个人官职财富,而是希望学说能为君主采纳,造福社会民众。当今读书人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提升自身能力,希望谋求官职。求学过程如同栽培树木,春季可以欣赏它的花朵,秋季可以收获它的果实。探讨学问,如同欣赏春日花卉;完善品德,方得秋日硕果。显而易见,真正的学识在于能将所学经典融入日常,以此提升个人品德,改善待人接物的方式,最基础的要求是遵守仁义礼智信,妥善维系人际关系。
学之弗能弗措
《中庸》说明了勤勉治学的表现与成效:遇到该学的事务就必定去学,即使学不会也不放弃。遇到该问的问题就必定去问,即使没弄明白也不放弃。遇到该思考的事理就必定去思考,即使想不通也不放弃。遇到该辨析的情况就必定去辨析,即使分不清是非也不放弃。遇到该实践的道理就必定去实践,即使做得不实在也不放弃。人们有时会懈怠不学习。即便有不想学习的时候,也必须时时鞭策自己,一有空闲就要投入学习,而且必须学有所成,所以说即使学不会也不停止。同样,人们提出疑问、探究学问、明辨是非、实践体验都必须深入彻底。虽然个体才干、见识、聪颖程度各有不同,但只要愿意学习、勤奋钻研都能取得成功,因此切勿意志消沉:别人一次就能掌握的,自己要下百倍功夫;别人十次就能掌握的,自己要下千倍功夫。如果真能遵循这个方法,即便愚钝也能变得明智,即便柔弱也能变得刚强。
孔子堪称“求学不达不罢休”的典范。《史记》中记述,孔子曾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练习了十天,仍没接触新曲目。师襄子便建议他拓宽学习范围。孔子回应道:乐曲的框架虽已了然于心,但演奏门道尚未领悟。又过些时日,师襄子再度提示:弹奏技巧已属掌握,当增添学习内容。孔子却表示:曲中深意尚未参透。继续研习了一段时日,师襄子道:你已把握乐曲的内涵,该增添新的学习了。孔子却言:我仍未明了乐曲的创作者。又经过一段时日,孔子神情肃穆,似已步入另一番天地,时而庄重沉静,显露深思之态,时而悠然远眺,意蕴悠长。孔子道:我已知晓乐曲的制作者了。那个人的肤色黝黑,身形高挑,目光炯炯有神,宛若掌控四方的霸主。倘若不是周文王,又有谁能够谱写出如此雄浑的乐章?师襄子听闻后,连忙再次跪拜道:我的师父也认定这首乐曲确实是《文王操》!
通过孔子研习音乐这件事能够明白,求学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秉持“学习未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绝对不能略微涉猎就终止,稍有心得便罢手。
学习志在圣贤
追求学问的目的是效仿圣贤,这是古代人求学时的理想。所以,学习不只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艺,关键在于领悟圣贤的教诲。《大学》里讲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最完善美好的境界。”在儒家思想里,智慧与明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被外界的事物暂时遮盖了,而通过勤奋学习,可以去除这些遮蔽,开启内在的明德,从而接近原本就拥有的智慧。孔子曾说,在小地方居住,一定有像他一样忠厚守信的人,只是他们都不像他那样热爱学习,因此孔子最终成为圣人,这表明孔子正是凭借勤奋学习才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觉得,人里有天生就懂得道理的,有通过学习才明白的,也有在困境中才去学习的。天生就懂得的,是最顶尖的,但这种人很少,大多数人还是得学习。就连孔子自己,也承认自己是属于后一种。在《论语》里,孔子说过“我不是天生就懂得道理的人,是喜欢古代文化,又勤快地追求知识的人”。孔子一辈子都在学习,而且他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比其他人更爱学习。他求知若渴,进步神速,终至专心致志,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甚至不曾察觉到岁月流逝,年华老去。
崇尚古训勤勉探求,其中“古”代表经典里记录的古代圣贤的教导,因此孔子钻研和喜爱的事物都是圣贤的学说。孔子声称自己一生只传承不创作,坚信并喜爱古代文化,从未认为有个人创见,他学习的都是古时圣贤的道理。当代人同样求知心切,见识颇为丰富,但倘若所学未必是历经时间考验而凝聚的智慧,又缺乏道德的引导,就很容易受到迷惑。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圣贤经典就显得更加重要。
《新书》有载,汤曾言,研习先王治国理念,好比沐浴日光,明亮清晰;闭门静修,则似独处暗室,微光闪烁。弃治国学问,专事冥思苦想,犹如将庭院中耀眼光芒弃之不顾,反去追求屋内微弱烛火。这样做,只能窥见点滴皮毛,却难领悟宏大真谛。因此贤明君主与有德之士,都推崇学问之道,而轻视闭门造车式的冥想。效仿古时圣贤治国方略的人,可类比为太阳普照;一个人静心思索、独处冥想之时,便如同暗处一点火苗。丢掉圣贤的学问,一个人闭门造车,如同舍弃门外阳光的照耀,而在屋内寻求微弱灯光的指引。微弱灯光或许能带来些许认知,让人看清周遭有限的事物,却无法开启人的高深智慧。因此贤明的君主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推崇研习圣贤的学说,而不愿一个人独自苦思冥想。
显而易见,勤奋钻研虽然必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否则将会适得其反,越钻研越偏离正途。我国古代先贤的著作都坚持“以文传道”的理念,这种思想对于追求真理的君子来说十分有价值。学习能够使人修养性情,塑造高尚品格,正如《弟子规》里所言“圣贤之道,可以通过努力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