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吃不好也会伤身体,一定要避开这7个错误做法

日期: 2025-09-08 02:01:26|浏览: 8|编号: 12756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吃五谷杂粮有七个误区

太硬、太快、太细、量少、单一、加糖、忽略优质蛋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

全谷杂粮的好处是什么?它可以提升饱腹程度,有助于餐后稳定血糖和血脂,能够减少排便困难,有利于体重控制。近期,美国癌症研究中心与世界癌症基金会通过整合多项研究,证实全谷类食物对预防结直肠癌有积极作用。

然而,即便是优质饮食,也需要恰当的享用方式。许多人未能充分领略全谷杂粮的价值,甚至难以持续食用,这极有可能源于以下七个常见认知偏差。

不善烹煮,质地太硬造成胃肠不适

全谷杂粮不能直接用电饭锅像煮白米那样来烹制。它们有的要提前泡上两三个钟头,比如糙米、黑米;有的甚至要泡通宵,像多数豆类以及莲子、芡实这类食材;又或者必须借助一个压力超过1.5个大气压的电压力锅才能完成。

市面上售卖的电压力锅大多设有针对杂粮饭和杂粮粥的特殊功能,直接依照指示进行操作即可完成。对于能够调节压力的电压力锅,将压力设定在六十千帕以上,然后保持这个状态十五到二十分钟即可。

只要做法得当,杂粮粥和杂粮饭都能煮得软糯可口。经过发酵变成馒头或面包,全麦类食物就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当主食中一半是精白米面,另一半是全谷物时,消化功能良好的人完全可以适应这种搭配,不会因为食材“过于粗糙坚硬”而损伤胃黏膜,也不会因此提升患胃癌的概率。

急于求成,添加时没有循序渐进

消化功能欠佳者,若骤然将主食从精米白面转为全谷物杂粮,易导致肠胃不适,尤其可能因碳水分解减缓引发腹胀现象。

这种状况也不复杂,只要先少量尝试,比如三份谷物搭配一份全麦或豆类。让肠道微生物慢慢适应,可以消化更多的植物纤维、益生元和难消化淀粉,消化道就能逐步适应更高比例。

当前阶段,采用两份主食搭配一份粗粮的配比,稍后,若消化系统已经习惯,可提升为等量的白米与杂粮混合。

只喝稀粥,导致谷物总量不足

粥实质上是含水量很高的食物,若以同样容量的碗来衡量,其中实际可食用的固体成分远少于白米饭。因为杂粮粥容易让人产生饱腹的感觉,人们常常觉得一碗就足够了,但实际上摄入的总量并不够,这就相当于在无意中限制了食物的摄入。

物资匮乏,会导致体温偏低,食物供给不足。对于那些本无减重打算、活动量却很丰富的人,假如主食摄入降低,或许会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倦,皮肤变得蜡黄。

解决方法十分容易:首先将杂粮与米以一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1.5到2倍的清水,然后像平常那样食用,这种方式烹饪出的米饭口感极佳,特别适合用电压力锅来制作,将白米和杂粮各取一半混合煮制,味道非常棒;其次可以熬制杂粮粥,但要让粥体更加浓稠一些,建议每次喝下两碗,这样效果更佳。

只吃少数一两种全谷杂粮造成营养单一

人们常把玉米和甘薯当作主要的粗粮,除此之外的品种很少涉猎,其实,粗粮应该丰富多样,不能只偏重一种来食用。

烹调放糖、放油太多,影响健康效果

部分人在食用五谷杂粮时,习惯将其当作点心,常会添加油脂和甜味剂,比如煮八宝粥、紫米粥、五谷豆浆时会加糖,吃荞麦馒头、玉米饼时也要放糖,又比如吃荞麦面、莜面卷时偏爱搭配大量油脂的酱料,制作全麦面包、全麦饼干时也喜欢涂抹大量黄油。

加工得太细,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打折扣

对于消化功能欠佳的人,将全谷杂粮制成糊状物,或者煮至酥软,乃至烘烤后再磨成粉末,都是可以接受的处理方式。然而,若需调控血糖水平,这种处理方式会加快食物的消化进程,导致许多全谷类食物的餐后血糖指标显著增高。

相比之下,豆类即使煮软弄碎,血糖变化依然很小;而小米、糙米、黑米这类粮食则不同,它们必须维持一定的咬合感觉,才能有效减缓饭后血糖的升高。

因此,对于血糖代谢异常者而言,应采用完整谷物进行烹饪,不宜将其研磨成粉后熬制成糊状物。保持粮食原有的物理形态,有助于减缓进食后血糖与血脂的升高速度。

没有吃够优质蛋白质食品

全谷杂粮无法提供鱼、肉、蛋、奶、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所能提供的蛋白质、铁、锌等营养素,同样也不能提供它们所含有的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

全谷杂粮中含有的植酸会减慢食物的消化过程,因此需要搭配一些肉类食品,这样能够获得不受植酸影响的血红素铁和容易被身体吸收的锌。根据我国饮食建议,推荐每天摄入50到150克全谷杂粮。而美国的饮食指导则建议,每日主食里至少有半数应该是全谷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