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集团旗下高端烘焙品牌Paper Stone 计划即将开进北京市场,将会开设分店。
9月12日,界面新闻在大众点评网站发现,Paper Stone 的北京首店标明尚未营业,位于国贸商城B1层。在小红书平台上,Paper Stone 的官方账号透露,该门店计划于11月正式投入运营。
Paper Stone于2016年在广州天环广场开设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主要供应各种欧式面包、焦糖牛角酥、法式焦糖布甸塔等烘焙食品,其特色之一在于采用石窖式焗炉进行烘焙,店铺多设于主要的一线商业中心。Paper Stone 与美心旗下的普通烘焙店“美心西饼”不同,它瞄准的是更高端的市场区间,根据大众点评的数据,在广东和深圳地区,平均消费大约是三十八元,而在上海的平均消费则达到了五十四元。
这个品牌的扩张步伐比较缓慢,它是在2018年抵达深圳地区的,直到2022年才把分店开设到上海。现阶段,该品牌在国内的店铺累计达到了17家,广州、深圳、上海这三个城市的分店数量分别是6家、7家、4家。
美心品牌的奶黄流心月饼,在内地享有多年广泛声誉,然而其烘焙事业主要局限于华南地区,鲜少拓展至其他区域,例如华东或华北。Paper Stone 近期选择在上海和北京开设分店,这一系列行动显然蕴含着明确的商业布局。
美心集团成立于1956年,旗下产业丰富多样,这家香港知名餐饮企业长期以来都致力于成为内地热门餐饮店的幕后支持者,诸如星巴克、元气寿司、一风堂等品牌进入内地市场,以及2019年美国网红汉堡Shake Shack登陆中国内地,这些事件背后都有美心集团的推动作用,它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
美心集团的首席营运官萧德威在今年四月时向外界透露,该公司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共设有大约两千家门店,其中按区域分布来看,美心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约为三百家,而在这之中有两百多家则主要开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里
美心集团在推广Paper Stone之前,其国内烘焙领域主要依靠美心西饼品牌运作。美心西饼的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代香港的咖啡厅饼店,后来成长为香港最大规模的西点连锁企业,门店广泛分布于港岛、九龙及新界的港铁沿线站点。2005年,美心西饼在广州建立了饼坊和总店,从而正式进入内地市场。
美心西饼在广东市场主打经济实惠的定位,它供应售价6.5元的流沙奶黄雪山面包、6元的巧克力瑞士卷,同时也会搭配销售价格在百元左右的大尺寸生日蛋糕,其店铺多设立在地铁站点附近,或是非核心商圈的地下B1区域。近些年,美心开始对既有经营模式进行改良,增设现场制作面包的店面类型,不过整体风格依旧保持亲民化。
根据美心西饼的官方小程序平台,当前其在中国内地的店铺总数大约为115家,广州地区分布最为密集,拥有95家分店,深圳地区有3家,佛山地区有16家,中山地区仅有1家。这家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已经接近二十年,其经营范围始终未能超越广东省界。
这一部分因为烘焙领域本身存在市场高度分散、区域化和专业化的特征。
艾媒咨询统计表明,二零二三年中国烘焙食品市场占有份额最高的五家公司为达利园、桃李面包、盼盼、奥利奥以及徐福记。其三强和五强市场集中度数值分别是百分之九点二、百分之十一点二。市场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一般反映出竞争态势较为激烈。
美心西饼侧重于特定区域的拓展,采取亲民的价格策略,而美心集团可能意图通过定位高端的Paper Stone来形成不同的发展格局。
一些经济实惠的面包店,例如美心西饼,常常以物美价廉且品质有保证的商品,和保质期长的食品展开不同方面的竞争,它们主要争取超市、小吃店、学校食堂等消费场所的顾客。这种做法的关键是顺应顾客日常购买的基本要求,并且依靠始终如一的商品水准来积累市场上的良好声誉。
Paper Stone这类定位较高的品牌着重塑造国外产品、输入商品、精湛工艺、名家设计的品牌形象,突出商品的特殊性与优良水准。因此店铺分布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商业区,构成了该品牌的现状。实际上,为了维持其高端形象,今年六月这家品牌还重新装修了位于广州天环和深圳湾万象城的店铺。
当前消费形势下,高端优质烘焙领域经营困难。去年五月,号称“法式甜点典范”的LENÔTRE雷诺特法式西点在中国关闭了最终一家分店;八月,占据两整层空间的上海知名品牌“Dikka”无声歇业;十二月,源自日本的LeTAO也仓促进行大规模门店裁撤。
旗下拥有众多餐饮业务的美心集团日子也不太好过。
美心集团并未公开上市,其经营状况的具体信息未曾正式对外披露。然而,借助该集团的股东信息,外界仍可略知美心集团的业务轮廓。牛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DFI零售集团掌控美心集团半数股份,同时,它亦是经营惠康、宜家家居、万宁、7-11等企业的母公司。
据DFI集团半年财报披露,其持股半数的美心集团今年上半年实现基本利润同比下滑31%,降至800万美元,换言之,美心中期基本利润同比减少了31%,为16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14亿元)。这主要受到港人出境旅游人数增多、周末外出就餐频率降低以及内地消费意愿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