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优质桂花。
最后一道工序,点蜜。
桂林以桂树闻名,因此桂花在此地广泛生长,成为当地常见的植物。桂林的各个地方,包括城市和乡村,都制作一种以桂花为主要成分的传统点心。这种点心名叫桂花糕,是当地特有的食品。
桂林城里城外,常见有人用小车贩卖桂花糕的情景。说到这种点心制作的历史,当数临桂区中庸镇王家山村秝园所产最为古老。
中庸镇王家山村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村落,以王姓家族世代繁衍为特色,王保良是“70后”,他在此地度过了童年时光。
王保良谈到,王家先祖原本在浙江,后来搬到广西王家山安家,在那里慢慢发展成一个大户人家。江浙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制作糕点的习惯,而桂林地方向来在重要节日祭拜祖先、走亲访友时,用糕点作为供奉品和亲友间的礼物,这种风俗让王家的祖先开始思考如何将江浙的糕点手艺与桂林的风土人情以及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并持续对这项技艺进行创新和改进。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王家慢慢开发出独树一帜的点心品种,桂花糕就是这类食品中的典型代表。
王家族谱文献表明:清朝咸丰纪年的第二年,即公元1852年,王程士这位生于1796年卒于1875年的乡绅,正主持家乡的农业建设活动,当时正值桂花怒放的时节,而粘米和糯米是民众制作点心的主要原料,王程士便借助家族沿袭的糕点制作方法,着手制作桂花糕,后来他将这门手艺当作谋生的途径,并且用自宅的“秝园”这个名字来标记这项技艺。由于桂花糕必须现做现吃且保鲜期短,所以销售时需走遍各条街道小巷,因此制作技艺主要依靠家族男性成员继承,女性作为次要传承者,并且这种技艺一直沿袭到后代。
王保良从小受家族影响,喜爱制作桂花糕,并且向父亲学习这门手艺。他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传统做法的所有技巧,是家族这项技艺的第七代继承人。2023年10月,他的桂花糕制作技术,被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九日,王保良于象山区某工作间,向媒体人士演示了制作桂花糕的方法。
桌上摆放的食材十分简单,只有少量干桂花在簸箕里,一盆白米糊,一小盘黑糖块,外加一罐特制桂花酱。
制作前的准备工作相当费时,王保良表示,桂花秘酱的制作依赖家族世代相传的技艺,不仅需要优质的桂花,还要混合蜂蜜、冰糖、白糖、桂林高度米酒以及特制的中草药等,通过细致加工才能制成,品质上乘的桂花秘酱,可存放长达八年仍能保持桂花的芬芳。另外,制作桂花糕的粉料,是将粘米粉和糯米粉依照特定比例混合而成,所用米种需为龙胜高山优质稻米,该米品质上乘。桂花糕中间的夹心,是以金桂桂花干、芝麻粉、花生粉、红糖粉进行调配。
准备环节完成后,王保良着手进行制作,首先取来一个方形模具,将其摆放平稳,接着用一个筛子将米粉倒入模具。筛子不断晃动,白色的粉末均匀地铺满模具的每一个格子。王保良解释道,筛粉越精细,糕点蒸制后的质地就越柔软,吃起来越有嚼劲。他强调,筛粉时必须做到松紧适宜,既要让粉末保持蓬松,又要确保填充密实。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米粉至少筛3遍以上。
模具里的米粉装到一半时,开始放夹心馅料了。王保良把红糖粉和干桂花调匀,然后逐个放进小格子里。随后,继续筛米粉,直到25个小格子都装满。
然后,开始脱模。王保良将模盘的木板盖子压实,然后迅速将模具整个翻转过来。用木条使劲敲击几下,再移开模具,25块桂花糕,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停留在木板盖面上。
锅里的开水开始升腾白雾,王保良将所有桂花糕送入蒸屉。大概半小时后,馥郁的桂花芬芳和软糯的米糕味道交织飘散,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刚出笼的桂花糕热气蒸腾,还需要进行最后一道处理,那就是浇蜜。揭开桂花特制酱汁盖子,用小勺取一勺亮黄的花蜜,挨个滴在每块糕点的正中。洁白如玉的糕点,配上这抹亮色,不仅增加了甜美的口感,而且看起来更加讨人喜欢。细细品味,整体感觉非常柔和,味道清新宜人。其中,米饭的香气十分浓郁,搭配的桂花酱甜度适中,不会过于甜腻,让人久久难忘。
看见来宾们品尝后连连称赞,王保良面带喜色。他向笔者透露,少年时代,双亲在田间劳作结束后,时常被邻里请去蒸制桂香糕点。虽然备料和蒸制颇为费神,可每当听到街坊们夸赞长辈的手艺精湛,他内心总是充满喜悦。后来,当他肩负起延续家族这门绝活的职责时,一种更深的荣耀感也油然而生。他始终不忘“秝园”二字所蕴含的“按规矩办事,诚恳为人”的家教,在制作桂花糕时牢记于心。制作秝园桂花糕十分考究,从挑选原料、炮制桂花蜜,到调制糕粉、成型,总共经历36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标准。他一丝不苟地遵循流程,力求完美,认为这样做既是对先辈的尊重,也是对后代的引导。
这枚微不足道的点心,承袭家族的延续,饱含岁月的沉淀和人间烟火的暖意,更因其能彰显桂林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备受本地民众与外来访客的推崇,成为当地备受推崇的标志性美味。
现在,王保良单独组建了桂林市芋村食品企业,将其当作秝园桂花糕的研制场所、制造基地、形象窗口和技艺传承中心,不断向众多市民和广大旅行者提供可口的桂花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