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红宝石注意区分:
人工优化和后期处理
红宝石的真伪辨别,王海金特别强调,因为现在人工制造技术非常到位,对于那些表面光鲜、看起来特别纯净、特别出色的红宝石,需要保持警惕,而且,如今国家级的检测单位技术都很先进,红宝石一旦放到仪器上,真假立刻就能分辨清楚,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还是送去检测一下
对于这个话题,王琦显然很有见解:人造红宝石是借助模拟地质活动来制造的,其中一种技术是焰熔法,把掺有铬的三氧化二铝粉末放进高温熔炉中,类似岩浆般缓慢降温,最终形成许多红色结晶体,但毕竟属于人工制造,尽管普遍的物理特性、光学特性与天然红宝石相同,微小的成分差异和内部构造还是有区别的不过要确定无疑地判断,还是必须借助仪器设备。”
王琦同时指出,合成红宝石在专业领域已经比较少见,不过需要将人工改善的部分和后期加工的部分明确区分开。
最普遍的加热处理,在国家标准里算作改进手段,相当于天然红宝石,全球范围内也得到广泛认可,无需过分关注。因为加热环节并未改变其物质构成,并且物理特性非常稳定,不会随岁月变迁而出现形态变化,只是让红宝石的天然魅力更加凸显,也算是对地质现象的一种再现。有些红宝石里面含有大量细丝状物质,导致其外观色泽不够清晰,通过加热能够使这些细丝状物质消融,从而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当前市场上售卖的商业级红宝石,绝大多数都采用了加热工艺进行优化。这是王琦所说明的情况。
徐阳作为商家,提到众多购买者对红宝石的“加热处理”与“天然状态”感到困惑。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经过加热的红宝石好比提前几个月出生的婴儿,因为地底未完全加热,需要人工模拟地热条件来使其成熟。而未加热的红宝石则如同足月生产的婴儿,品质更佳,但产量稀少,价格昂贵。与加热过的红宝石相比,未加热品的价格通常高出数倍。
关于后续加工方式,王琦强调,这方面需要格外注意,一种做法是实施填充。“因为红宝石常伴有瑕疵,有的存在较多裂纹,或者孔洞较显著,少数不法的商贩会采用树脂或铅玻璃等材料进行填充,意图使其外观显得更加完美。此外还有运用高能离子进行染色,这种做法效果同样不可靠,同样不被认可。”因此,选购贵重宝石饰品,最好还是去权威鉴定单位做查验才放心。因为红宝石的历史非常久远,购买者也不必幻想能找到便宜货。
王琦特别告知购买者,必须获取商家提供的正式票据,票据上需明确标注“红宝石”字样,不可添加任何来源信息,或者仅使用一个通用名称,毕竟这并非国家标准中的规范表述,或许商人是借此规避规则,以便日后推卸责任。
收藏TIPS
根据专业规范,评价顶级红宝石需考量四个要素:它的尺寸,色彩的纯正,内部的纯净程度,以及加工的精湛程度。
尺寸必须达到一克拉以上,若低于这个标准,其收藏价值便微乎其微。
颜色:更偏爱深红宝石,这种色调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红宝石色彩。因为优质货源极为稀缺,市面上常见的红宝石大多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的深红色度。
净度方面,业内普遍认知是“十红九裂”,意味着十颗红宝石里九颗存在瑕疵,如裂纹或含有其他晶体、包裹体,这些通常用肉眼就能察觉到。因此,纯净度高的红宝石更为难得。若用肉眼观察,宝石若显得相当纯净,便已属稀有品种;倘若在放大镜下审视依然毫无瑕疵,那便达到了拍卖市场的顶级水准。
评估宝石时,要观察其是否均匀,火彩是否充分展现。若切割工艺精湛,必然会有质量上的损失。“红宝石多采用自然打磨方式,这样既能彰显其外观,又能保留其分量。假如一颗红宝石经过最优的加工,原本十克拉的宝石或许仅剩两克拉,加工工艺对价格的影响就在于此。”徐阳说明。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