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
【讲述你不知道的北京】
老北京的特色糕点中,京八件最为出名,它由八种不同样式和风味的京派点心组成。这种点心最初是清朝皇家膳食部门发明的,后来逐渐在百姓中传开。它的馅料选用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这八种材料,外皮则是用油、水调和面团制作而成,将馅料包裹住之后,通过烘烤的方式完成制作。
传统京八件:
1. 象征幸福字的福字饼。
2. 象征高官厚禄的太师饼。
3. 象征长寿的寿桃饼。
4. 有方形带有双“喜”字的喜字饼。
5. 有象征财富的银锭饼,是椒盐咸酥馅。
6. 是像一卷书的卷酥饼,也是椒盐咸酥馅。
7. 有谐音“吉庆有余”的鸡油饼。
枣花饼象征年轻夫妇能够迅速繁衍后代,并且希望儿女数量均衡,男孩女孩能够错落出生。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是北京人都会知道的:
驴打滚
驴打滚是老北京和天津卫的传统食品,成品呈现黄、白、红三种颜色,十分醒目。这种食品的名字来源于制作最后一步时撒上黄豆粉的情景,像是北京郊外野驴奔跑打滚时扬起的片片黄土。制作驴打滚需要用到大黄米粉、黄豆粉、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以及瓜仁这些原料。制作过程包括制作面坯、调制馅料和塑形成型这三个主要步骤。制作完成的“驴打滚”,表层覆盖着豆面,呈现出灿烂的金黄色泽,内馅豆香浓郁且甜度适中,口感细腻柔滑,风味独特,作为一项深受各年龄段喜爱的传统美食,具有很高的受欢迎程度。
绿豆糕
绿豆糕属于中国汉族传统点心中的代表品种。这种糕点根据口感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其中北方制品即为京式风格,在制作过程中完全不添加油脂,吃起来虽然松散,却缺乏油润的口感,也被称作“无油豆糕”。
玫瑰饼
玫瑰饼属于老北京汉族传统点心,以糖为馅料,表皮酥脆。制作时,需选用妙峰山的新鲜玫瑰花,先摘取花瓣,去除花蒂,并用清水清洗干净。接着将花瓣进行腌制处理,然后与炒制好的蜂蜜混合,调制出玫瑰馅料。制作饼皮时,采用富强粉调配成的面团,与经过发酵的面团,通过分层叠压的方式形成饼皮。将玫瑰馅料包裹好,压扁成圆形,表面印上“玫瑰细饼”四个字和鲜花图案。最后送入烤炉烘烤,玫瑰饼便制作完成。藤萝饼的制作流程和玫瑰饼基本一致,只是藤萝花无需特意购买,各家点心店都在后院自行种植,可以随时采摘使用。曾经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藤萝饼享有盛誉。玫瑰饼的香气浓郁,藤萝饼则口感清淡带有幽香,两者风格迥异。
芸豆卷
芸豆卷原是汉族的一种特色食品,后来传到了清朝皇宫里。这种点心颜色洁白,口感非常软糯,里面的馅料味道甜美,吃起来很清爽。据说慈禧太后听到宫外有商贩叫卖,就让他们进宫做给太后吃,太后觉得味道很好,于是让御膳房开始专门制作这种点心——不过这个说法可能不太真实,毕竟谁敢在紫禁城外摆摊叫卖呢?而且皇宫的围墙又高又厚,怎么那么容易就传到慈禧耳朵里呢?
豌豆黄
豌豆黄属于京味点心。依照当地风俗,三月三日要食用豌豆黄。所以每年春天开始售卖,持续到晚春才停止。口感清爽细腻,甜度适中,新制的格外美味。
艾窝窝
北京特色传统点心,在农历新年附近,当地食品店会推出这种款式,持续贩卖至夏末秋初时段,因此艾窝窝也被归类为季节性食品,如今全年均可购买。艾窝窝历史非常悠久,据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记载:"用糯米混合芝麻制作成糕点,再包入馅料形成圆球状,称作窝窝,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不落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