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麦记饼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色食品,其标志性制品是酥饼,照片由央广网提供,拍摄者为陈椿。
央广网珠海1月18日电 记者王雪薇,实习生陈椿报道 这项手艺,从我的太爷爷那辈开始,就代代相传了,如今已经传到了我爷爷、我爸爸,轮到我了,已经是四代人了。在珠海市唐家湾镇,"唐家麦记饼艺"的第四代继承人许叶阳,向媒体人介绍了这项已经延续上百年的传统技艺。
最近,珠海市委网信部门邀请了若干网络媒体,前往百姓生活实际场所,体察城市发展的动态,领会岭南地区独有的春节氛围。“舌尖上的非遗”,继承的是许多代人的用心,蕴含的是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改良后的酥皮,口感更好(央广网发 陈椿 摄)
年前我们主推四种商品。新上市的是曲奇,很受年轻人欢迎,另外还有三样老款,改进了配方,变得松脆可口,甜度和油分都降低了。许叶阳边做酥角示范,边讲自家特别的做法。
唐家麦记饼食源自珠海市唐家湾镇,属于当地传统食品,在珠三角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在传统广式糕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多代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将传统广式糕饼与西饼的制作技艺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叶阳传授酥角的制作方法。(央广网发 陈椿 摄)
二零一六年,“唐家麦记饼艺”成功列入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凭借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注重成品的外观、气味及味道,广受本地及外地游客欢迎。
部分客商源自港奥两地,澳门客商尤为集中,前往珠海极为便利,本店商品常被当作特产馈赠,一位来自澳门的客商,已有数十载光顾经历。
“唐家湾麦记饼艺”凭借历代人的不懈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制作与营销网络,并发展成为珠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物,今年48岁的许叶阳,内心始终怀揣着一个期望,就是“我们家三兄弟合计有五个孩子,盼望孩子们能够多接受教育,将这门家族技艺继承下来,使其能够延续至第五代。”
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央广网发 陈椿 摄)
广东地区,最为人熟知的特色菜肴当属叉烧,其精髓所在,全在“烧”这一环节,从蘸料调配、火候掌控,到器物选用、制作步骤,每项细节都十分考究。
斗门区位于唐家湾五十公里开外,当地一项非遗美食已传承四代。“大赤坎叉烧”属于民间传统佳肴,既延续了广东叉烧的经典口味,又研发了专属的调味方案和制作流程。
“大赤坎叉烧”使用荔枝柴火烤制(央广网发 陈椿 摄)
最为独特的是,这种叉烧借助荔枝木炭进行烘烤,燃烧的荔枝木炭释放出的清香弥漫在叉烧表面,同时融入肉质之中,让“大赤坎叉烧”同时具备酱汁的醇厚风味与荔枝木炭的独特香气。
二零一五年六月,"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入选珠海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第三代后裔赵自强向媒体人士呈现了新烤制的叉烧,此照片由央广网陈椿拍摄
从赵佐修十三岁在菲律宾跟随当地广东侨民钻研烧腊手艺算起,这门手艺已历经四代人的传承,如今传到赵志文手中,“大赤坎”的叉烧烧排骨的独特调料配方,以及腌制技巧,建造烤炉,用果木烧烤等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至今仍被人们广泛称道。
赵志文打算好好守护这项手艺,还打算以此为基础,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据了解,他个人全额出资的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大概在2023年建成,那里能一次性容纳两千五到三千人用餐。
融合传统工艺、特色饮食、优质农产品等内涵,可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感受。赵志文谈到,这个基地除了提供餐饮服务,还规划了传统手工艺体验区、农产品交易区以及文化展示空间等,目的在于促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