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九月二十四日A股启动回升动作后,到今年八月结尾,上证指数与沪深300两个指数分别增长了百分之四十点三四和百分之三十九点九七;另外,科创五十和创业板指这类代表成长性指数的走势更为出色,它们分别飙升了一百零八点五九和八十八点八三。不过,不少证券分析报告中的普遍看法认为,因为经济发展态势恢复得比较慢,而且各种投资群体的资金进入量或许会减慢,虽然长期稳步上涨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市场将来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正在变大。9月4日主要股票指数发生的剧烈起伏,更加证实了这种看法。
回想过去,不少投资人在市场热度高涨时,会被诱人的回报吸引,纷纷买入当时表现突出的行业基金。不过,随后出现的快速下跌,常常让投入的钱迅速减少,投资感受像坐过山车一样,真实感到心疼。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害怕起伏而完全远离股票市场,就有可能错过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长期发展机会。怎样摆脱这个“左右为难”的局面?多数市场高手主张,不能仅选“一个选项”,需要设计出周全妥当的投资方案,在获利与安全这两方面达成妥善协调。
权益配置:不可或缺的投资选择
配置权益类资产有何必要?为何需以组合形式介入?对一般投资大众来说,权益市场确是获取优质公司发展收益、达成资产稳定增长的关键渠道。过往记录揭示,即便A股显现出显著的周期性起伏,但偏股基金指数在长久时段内获取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其长期表现明显优于多数常规金融产品。因此,若从资产分布考量,彻底排除股票投资,极有可能错过关键的长期增值机会。
但是,如果只顾着追随市场流行趋势,又把所有资金都投在某个变化剧烈的领域里,一旦这个领域价格大幅下跌,造成的亏损很可能让许多投资人有苦难言。比如说,有个基金如果价值缩水一半,那么它必须得反弹一倍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市场热点总在变换,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会永远保持牛市。设计投资组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应对这种不可预测的情况。利用多种具备不同风险与收益属性、彼此关联度低的资产进行组合设计,能够达成风险分散和波动缓和的效果,目的是确保在各种市场状况下都能维持稳定,从而促成资产实现持续且稳健的增长。构建一个完善的基金组合,既要包含追求高收益的进攻性工具,也要配备用于限制亏损的防御性措施,基金投资活动更应该坚持“偏好稳健积累,避免剧烈波动”的方针。
牛市投资:需建立“底仓”思维
因此,在市场上涨期间,更应注重“基础配置理念”,预留部分资金投资那些表现稳定的“核心配置”基金。
通常情况下,这类基金不会将资金集中投向某个特定领域或流行概念,也不会急于跟随短期资金涌动的市场动向。它们往往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借助跨行业合理布局和多股票持有策略,能够有效防范因过度集中于个别行业或个股而引发的问题;其次,注重资产估值合理性及安全空间,防止高位接盘的情况发生。根据数据观察,这类基金在短期内可能表现平平,但在中长期往往能取得较好成绩,并且它们通常拥有较低的波动率和回撤幅度,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平稳的投资感受。
近年来全球突发状况不断出现,市场起伏加剧,促使众多公募基金机构开始关注“基础资产配置策略”。2023年,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在行业中首先推出了“核心资产型基金系列”。以赵晓东负责的国富兴海回报(A类:,C类:)和国富基本面优选(A类:,C类:)为例,根据Wind信息,到今年八月为止,在最近三年经历“先跌后涨”、市场起伏很大的情况下,这两个产品的A类份额过去三年的收益分别是43.27%和41.22%,远远超过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同期的5.03%增长;另外,这两个产品的A类份额近三年最大亏损都限制在-20%以内,明显好于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同期的-34.28%最大亏损,确实做到了长时间内的“上涨时能涨、下跌时能抗”。
另一方面,高锐度产品能够提升投资组合的攻击性,投资者可以凭借对特定行业或主题发展前景的判断,选择相应的行业主题基金或指数基金进行投资。这部分投资的比例应当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协调,这样才能够实现“进攻与防守兼备”的投资策略。
投资领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不过借助严谨的资产配置和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参与者在市场起伏时能够获取更理想的风险回报比。需要考虑个人的资金状况、未来期望以及能接受的风险程度,来决定保守型基金和激进型产品的配置比例。性情温和的参与者适合适当提升稳健型基金的比例,而能承受较大风险的参与者则可以多配置一些高增长潜力产品。关键在于,一旦方针明确,就必须秉持长期投入的宗旨,防止受短期市场起伏而轻易动摇本心,这样才能在岁月的沉淀中赢得持续稳定的收益。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