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丨今年旅游市场会有哪些特征?这份报告预测→

日期: 2025-10-13 03:06:00|浏览: 3|编号: 15321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2022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3年发展预测》:2023年旅游行业展现出若干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这些特点值得深入探讨,并且预示着未来趋势,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了《二零二二年旅游经济运作状况与二零二三年发展预估》文件。该文件预估,二零二三年,旅游行业恢复发展步伐加快,旅游市场将展现出四种主要状况。

报告提出,旅游市场主要呈现的四个特征分别为:

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人们不再那么小心翼翼,旅游便成了修复身心和调整状态的首选方式。根据调查,感染最严重的时期过去两周,人们外出休闲活动的频率显著增加,感染高峰彻底消退后,再加上出国旅游的新规定实施,旅游市场不断传出正面的信息,春节假期开了一个好头,也为2023年全年旅游行业稳定发展、快速复苏奠定了基础。

疫情改变了旅游业的投资方向和产品提供模式,对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供应方面,疫情迫使许多旅游投资企业和市场参与者调整了原有的投资方式、经营模式和业务范围,市场力量将在细分市场中增强融合与创新的力度。在需求方面,疫情提升了人们对休闲娱乐场所的标准,使得避开高峰期的旅行和反向旅行成为热门话题。

当前进出口市场开始迅速回暖。对于入境层面,得益于各项扶持措施的推动,打算来中国旅游的人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相关国家、RCEP、APEC等领域的商业往来逐步恢复,公务出行将成为近期入境旅客构成的主要部分。目前,出境旅游方面已经恢复了对二十个国家的团队游服务,其中一些东南亚国家迎来了第一批中国访客,同时,出境旅游产品的定价正不断上涨。

——旅游业需要进一步重构发展理念。二零二三年,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促成民族复兴这一核心议题,完善旅游服务与治理机制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具体体现为,增强政策革新幅度,从基础保障转向全面支持,调整行政运作模式,从保证成效转为追求卓越;增强公共服务品质,整合旅游相关服务与公共服务资源,依据稳定经济、稳定工作、稳定价格的目标构建二零二三年旅游政策的基本架构。

报告还剖析了2022年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一年对旅游业而言相当坎坷,病毒感染反复影响始终,旅客出行时顾虑重重,旅游市场明显降温,可以说疫情、顾忌、本地、不景气这些词是2022年旅游市场的核心特征。游客体验受到不固定、难预料的旅行环境持续干扰;大城市市场展现出防控措施更到位,旅游活跃程度更显著;旅游开销分配上,游客在有限时空里更看重活动种类的丰富性,目光更集中于实质内容,愿意为感受付费,同时地域限制缩小了本地放松和周边游的界限,以放松为目的的旅行区域与日常生活空间加速结合,对比疫情前,城镇与乡村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刻大幅增加,周末放松活动变得更为普遍。 (中国旅游报记者 李志刚)

《202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情况与2023年发展趋势》(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第15号)核心内容

2022年旅游市场表现不佳,起伏不定处于低谷,旅游行业景气程度、经营者信心水平、游客满意度等多项数据均出现下滑,政府扶持措施和市场主体的新颖举措对于稳定旅游经济状况起到了显著效果。2023年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以旅游展现文化魅力,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攻坚之年。新政策开始执行,允许20个国家的人员往来等规定调整,减轻了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冲击,春节期间旅游市场的活跃景象预示着行业将迅速复苏,全年旅游市场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并逐步恢复,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

2022年市场景气下探,国内旅游跌至疫情以来新低

2022年新冠病毒持续传播,全年各地防疫要求逐步提高,民众外出旅行意向变得更为小心。全年旅游经济综合表现指数(CTA-TEP)低于正常水平,四个季度的具体数值分别是95.60、97.82、85.59、99.32,季度平均数94.58,比2021年减少了8.64。居民外出意向的平均水平是86.73,和前一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旅游商人的乐观程度在连续三个季度都低于正常标准。

2015-2022年国内旅游景气及居民出游意愿指数(季度)

2022年国内旅游客流量为25.3亿,较上年减少22.1个百分点,与2020年相比降低了12.12个百分点,目前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42.1%;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2.04万亿元,较去年下降30%,与2020年相比减少约8.5个百分点,恢复到疫情前收入的30.7%。全年预计入出境旅客总量约为4630万,比去年减少4.8个百分点,回到疫情前水平的15.5%。

2012年-2023年旅游市场主要指标趋势

2022年整体游客评价指数为80.52,维持在令人满意区间,不过相较前一年降低了2.37个百分点,这是自2016年记录以来首次出现下滑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包括,疫情防控措施引发的随机性旅行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及互动内容的供给匮乏,以及新型旅游服务项目开发滞后。

2013至2022年期间,全国游客满意度按季度统计的综合指数,其数据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通过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获得

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但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旅游消费方面表现出一些新趋势,具体来说,人们的出行时间更倾向于提前安排,选择的目的地也更加贴近本地,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分散状态。

2022年疫情时常出现,到年底地方管控措施明显增强,展现出高层稳定基层收紧的态势,中央和政府继续执行动态清零的基本策略,大都市和新兴城市防控措施比较精准,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的管控要求逐步提高,旅游业的恢复进程在基层遇到更多阻碍。本年度省级及市级旅游经济内部流转效果显著,本地游览、邻近地区观光、近郊旅行等短途出行模式持续普遍,民众旅游开支主要受益于人口因素而非资源禀赋。通过分析前三十位旅游吸引地和客源输出地名单可知,重庆、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城市是热门旅游目的地,这些城市的旅游市场活跃度较高。在应对疫情时采取的多种有效措施,即便在一些地区出现局部疫情,旅游出行和接待旅客的总量依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

2022年市域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排名

旅游消费更多集中在适合出游的周末和法定假日等时段。2022年7个假期全国旅游人次占全年总量的42.35%,旅游收入占全年总量的35.23%。假日出行时,选择1到3天时间出游的情况较为普遍。地区特色旅游需要促使旅客开支从饮食住宿交通观光购物娱乐等常规项目转向户外活动装备和休闲游戏配件等非常规旅游项目,登山夹克、卡牌游戏、抛掷玩具等装备和游戏配件开支领先。旅客出行前的支出持续上升,旅游开销的产业界限愈发模糊。

旅游者不断寻求消费形式的丰富性,将目光投向生活体验,而非单纯欣赏风景,因此更在意旅程中的文化深度和场景感受,诸如简约旅行、团体出游、夜间观光、冰雪活动等新模式迅速发展壮大。人们的消费地点正慢慢从过去的景点、景区等传统旅游场所,转向历史悠久的街区、商业休闲地带、城市绿地等开放性公共空间。

当前,个人可支配的时刻与活动场所的限制性越来越小,本地放松活动与短途出行之间的区别变得不再明显。居民们的空闲时刻持续增多,非工作日的放松习惯逐渐固定下来。2022年,都市住民在平日里、周末以及假日里可自由安排的时刻,较之2019年非瘟疫时期均有不同层次的增加:周末的自由时间增加得最为显著,是都市住民放松的主要时段,假日排在后面,每日可自由支配的时刻分别增长了1小时36分钟、85分钟。全年统计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休闲时间达1522.4小时,农村居民为1511.1小时,二者较2019年疫情前分别多了289.3小时和365小时。

城乡居民休闲时长(单位:小时)

根据客流动向分析,“本地人游览本地”现象正在重塑区域旅游格局,省内旅游占比高达八成以上。省际间游客流动大多发生在邻近省份,且客流量会随着距离加大而明显减少。在全国范围内最关键的百条省际旅游线路中,有八十一条属于相邻省份之间的旅游往来,只有十九条涉及非邻近省份之间的旅游迁徙。华东区域接待省外游客数量最多,占全部跨省游客的33.28个百分点,通过观察该地区最主要的来去省份,可以明确感受到人口数量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强。

2022年各地区跨省旅游接待占全国接待的比例情况,其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所进行的大数据监测工作。

2、旅游产业景气不及预期,企业积极自救展现内生动力

酒店市场显示出明显的集中趋势,领先企业的优势持续增强。国际酒店排行榜上,国内酒店集团的位置稳步提升。尽管近三年中国住宿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行业酒店总量和客房数量增幅不大,但顶尖酒店集团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市场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投资回报和经营表现来看,行业整体活跃度跌入新的低迷期。2020年住宿业投资比上一年下降了0.8%,2021年则增长了6.63%,但到了2022年,全年企业收益没有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这一年成为住宿业历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一年。

旅游目的地和主题公园的发展,正将风景与场景结合作为新趋势。短途旅行、频繁放松、多元消费,是近期假日旅游市场的突出表现。场景与风景相互融合,促使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布局发生新变化。北京杜威中心举办的梵高与莫奈的光影艺术展,嘉兴的歌斐颂巧克力主题小镇,蚌埠的禾泉山庄景区,上海春秋的建筑解读体验,城市特色微旅游项目,还有春秋集团新推出的春野秋梦露营套餐。这并非陈规的观光地,而是崭新的消费空间,游览场所乃至旅游行业的界限正在消融并重新塑造,注重文化带动和技术支持,根据客户需求来界定游览场所将形成不可逆转的走向。

旅游服务行业遭遇了疫情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与主要业务面向实体场所的旅游公司相比,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态势更为积极。携程集团的乡村度假品牌携程度假农庄,已经陆续在安徽、河南、新疆、江西等省份建立,累计接纳的游客已经遍布全国三十个省市。同程集团购入云南红土航空股份,同时获得地方财政支持,以湖南航空公司新名称面市,是国内少数掌握航空公司资源的旅游公司之一。马蜂窝主攻本地旅游,围绕“旅游与社群商业”理念,实施了一年之久的“周末邀您启程”计划。飞猪平台发布新板块“奇异旅程”,每期介绍小众景点的出行方式。

支持策略转为助飞,各处竞相借助旅游好处来稳固基本客源

2022年,旅游业迎来了疫情后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显著推动了产业恢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多项措施,涉及税收、金融、消费和就业等多个方面。其中,税收方面实施退减免优惠,金融方面提供降贴贷帮扶,消费方面推行扩促引策略,就业方面实施稳补缓计划。这些政策组合有效减轻了旅游企业的经营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盈利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22年1月1号开始到11月25号,中央政府及关联部门一共公布了四十份和旅游进步紧密有关的官方文件。这些文件主要讨论了文化传承、经济进步、服务提升、乡村建设、能力强化、疫情应对、防控措施、休闲活动、户外锻炼等多个方面,整体上可以分成三个主要方向,分别是帮助行业渡过难关、促使旅游市场重新活跃起来、以及带动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借助整体规划、文化与旅游结合、旅游便民、科技应用、不同机构合作等综合性措施,促使公共服务从仅供特定人群使用转变为面向所有人开放,扩大了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享受旅游公共服务的范围。

2023年旅游市场预期乐观,预计全年“稳开高走,持续回暖”

2023年春节假期旅游市场表现强劲,是2020年以来最出色的春节旅游旺季,为全年旅游经济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第二季度旅游市场有望实现预期改善和供给提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夏季旅游有望出现全面恢复的态势,避暑类旅游活动或将接近甚至超越疫情前同期的水平。2023年,国内旅游客流量大约为人次,较上一年增长约80%,大致回到2019年水平的76%。同年,国内旅游总收入大概为元,较上一年增长约95%,大致回到2019年水平的71%。全年国际游客进出总人数估计超过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一倍,恢复到疫情前的31.5%。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