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那家以风味著称的店家,其手艺人在制作杏仁点心,新华社记者张加金进行了拍摄。
新华社澳门4月18日电(记者李寒芳、刘刚)澳门老城区内有一条名为夜呣的小巷,对于外来访客来说,这是一条鲜为人知的街道。每天午后,人们常能循着木炭炙烤的甜香,寻到那家出产风味绝佳糕点的铺子。
这家始于1957年的“最香饼家”以手工烤制杏仁饼著称,现在夜呣街上开设了两家分店,其中一家专门现场制作,另一家则负责对外销售。
早些时候是外公李继煜制作饼食,外婆黎爱珍挑着担子,四处奔波售卖,走遍大街小巷。到了七十年代,他们积累了一些资金,便购置了夜呣街的铺面,这份手艺传到了我母亲和舅舅他们手中。2020年,“最香饼家”荣获澳门特色老店的荣誉,在政府提供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接手了如今的这家店铺,而之前的铺面则改造成了作坊。在“最香饼家”的店铺里,第三代接班人谭思颖这样说道。
四月十四日,那家著名的饼店匠人往模具里添加了杏仁颗粒,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拍摄的照片记录了这一幕。
这家饼铺的招牌点心有:杏仁粒分明的杏仁饼、加料核桃的鲜奶核桃饼、夹心杏仁的蛋黄肉心杏仁饼、特色虫仔饼、还有蛋卷。这些点心味道甜美,口感松软,面饼质地细腻。
午后一时许,糕点铺的门扉敞开,绿豆粉、糖、水、花生酱已依序调配妥当,匠人们于堆积如丘陵的粉料堆里,注入植物油,揉合成型,继而施展手法,在模子内播撒杏仁颗粒,再覆盖粉料,经压实动作后,轻叩几下,印着"至味"字样的杏仁糕便排列在竹篮之中。那边,老手艺人在制作传统杏仁饼,里面是咸蛋黄肉馅,先把咸蛋黄弄圆,再切成极薄的透明片,接着把肉馅切成薄片,包进饼里去。
四月十四日,那家以制作美味著称的店家,其经验丰富的匠人正在制作经典的杏仁饼,这种饼包含咸蛋黄和肉馅,十分受欢迎,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拍摄。
一叠叠竹筐在炭火旁边烘烤,饼慢慢从乳白色转为微黄色,杏仁的香气也慢慢散开。用小火烤上半个小时后,师傅把杏仁饼拿开让它冷却,接着就能够进行包装,运到旁边的货架上。从把杏仁磨成粉、做饼,到烤饼、包装,所有步骤都由人工完成。
杏仁饼堪称澳门特产中的标志之一。在港口、空港等地,访客们几乎都会购买一份。他们拎着大大小小的各式澳门点心,其中既有大规模工厂生产的,也有像“最香饼家”这类作坊精心制作的。多年来,这种“亲手调制,木炭烤制”的独特气息,持续不断地招徕着众多旅行者。
4月14日,“最香饼家”师傅在做传统的蛋黄肉心杏仁饼。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苏氏姐妹从广州远道而来,专程寻访那家声名远扬的饼铺。她们说,在大众点评上看到这家店坚持传统手工艺制作,便踏遍多地、咨询众人,终于觅得此地。她们钟爱这种质朴的制饼方式,特意购置一些带给家人,也准备赠予亲友品尝。
澳门居民张先生常光顾“香饼世家”,他表示:“这次挑选了原味杏仁糕、雀仔饼馈赠内地友人,意在扶持本地品牌,像这样经营多年的铺子确实难得。”
4月14日,“最香饼家”师傅在做杏仁饼。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
谭思颖提及,经营状况最为兴旺的时段,购买糕点的人流常常需要排起长龙。当前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到访的客人数量已不复从前。她解释说,这些点心系手工精心制作,其质地不像工业化生产的产品那样坚硬,因此众多食客认为它们口感更为酥松,滋味更加美妙。
谭思颖身为家族第三代,正琢磨着怎样在守护老手艺的同时,寻求新的突破。这家老字号点心铺子,给年轻顾客预备了小份量款式,还盘算着将来把生意做到国内网络平台上去。可说到底,老味道和手工现做,始终是这家老店的立身之本。
这个是用来制作杏仁饼的模子,照片摄于四月十四日。中国新闻社记者 张金加 拍摄的
“这家饼铺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历史感和手工制作。我们坚守这份本心,不以追求产量为重,而是注重保证每一份的口感,同时维护澳门独有的风味。”谭思颖表示。
二零二零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把杏仁饼的加工手法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中。文化局称,杏仁饼属于传统唐点的一种代表性品类,它见证了中华饮食文化在澳门的延续与演进,其外形更成为澳门饮食文化的一个象征性标志。
四月十四日,那家以香气著称的饼店师傅,正用炭火制作杏仁饼,新华社记者张金加拍摄了这一幕。
经过六十年多的延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店铺里那块写着“最佳糕点”的招牌四个字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不过当地的传统风味还是一直保留着。
杏仁饼是澳门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希望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澳门的文化符号。谭思颖表示,同时也盼望疫情早日结束,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澳门,光临“最香饼家”。
这是做好的杏仁饼(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