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中翻阅旧相册,发现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七岁的我正踮起脚尖趴在点心店的玻璃展示柜前,鼻子几乎要碰到玻璃,目光紧紧地盯着里面圆胖的麻球,忍不住流下口水。店主笑着用竹签挑起一个麻球,上面的油点还在往下滴,并叮嘱道要小心烫着。咬开麻球的那一刻,酥脆的外皮发出清脆的声响,滚烫的豆沙馅料带着温热的甜味涌出,那种幸福感,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后来尝试自制麻球,却总是缺少关键步骤。有时候膨胀不起来,变成扁平的饼状,有时候炸制后外皮变得坚硬如同石块,冷却后更加糟糕,硬到可以敲击瓷碗。直到上个月去街角那家经营了四十年的老点心店请教,王奶奶看见我在窗口观察了半小时,便直接递上围裙,说道:“想要学习吗?明天凌晨五点来,我会亲自指导你。”
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这麻球外壳酥脆得能发出声响,内部柔软得如同棉花糖,即使冷却也不会变硬,其香味远胜过街角早餐店的豆沙包。今天就把老字号点心店的珍藏配方和制作秘诀完全分享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
一、别再怪豆沙馅!麻球塌陷的锅,面团背了
王奶奶立刻就明白我失败的原因了,她指出:“你做的面发过头了,里面气体跑干净了,自然就塌陷了。”她解释说麻球的面和馒头包子制作方法不同——必须用半发酵的面团。如果面团发酵过度,炸的时候内部气体急剧膨胀,外皮就会承受不住而破裂;而完全不发酵的面团则没有气孔,炸制完成后会变得非常坚硬。
标准分量:等量面粉二百五十单位,适宜温度的水一百四十单位,适量糖三十单位,活性剂两单位,发酵助剂两单位,关键油脂十单位。
王奶奶特意叮嘱,猪油绝不能省略,它能让面团变得非常柔软,炸制后表皮会格外酥脆,香气也比黄油浓郁得多。如果没有猪油,用植物油来替代也可以,不过那样香味就会稍微逊色一些。
和面必须达到“三光”——手净、盆净、面净。覆盖膜静置20分钟,期间面团会略微膨胀,用手指戳一下,若不回缩即可。切记不要像以前那样静置一小时,那样容易发酵过度而坍塌。
二、包馅像玩橡皮泥?手法对了才不漏
和好的面团要分成若干个小块,每块重约五十克。王奶奶告诉我:“不要模仿机器压面,用手揉成圆形会更加松软。”用掌心按扁面团,中间压出一个凹坑,包入先前煮熟并晾凉的豆沙馅料(每份大约三十克)。
有个小技巧,豆沙馅必须彻底风干,不能留一点潮气,否则受热会融化,很容易撑裂面皮。我之前为了方便,直接用了市售的豆沙,结果在炸制中途突然爆开,发出“啪”的一声,油点子四溅,弄得整个厨房台面都是油渍。
准备好的麻团暂缓油炸,需静置十分钟进行二次发酵。王奶奶解释这是“为面团注入活力”,这样炸制时能更加松软。发酵完成后的麻团要轻轻揉成圆形,表面涂些清水,再裹上一层白芝麻——选用白色芝麻,炸制后色泽更光亮,黑色芝麻则容易变焦。
三、炸麻球像熬糖粥?火候到了才酥脆
到了最要紧的环节!王奶奶站在灶边讲道:火候太弱会吸油,火力过猛外面糊里面生,必须用筷子来测试。
热锅倒入足量宽油,油面要能覆盖麻球,用中火将油温升至160度——用筷子插入油中,周围出现细小气泡,不要等到出现大气泡时再放。下麻球入锅,全程用中小火控制,并用漏勺不时轻轻拨动,防止粘连。
麻球初始会下沉,随后逐渐上浮,期间切勿触碰它,耐心等待,直到其表面呈现金黄色,此时用漏勺轻轻按压,若能迅速回弹,即可将其取出并沥干油脂,关键步骤在于二次油炸,将油温升至180℃,再将麻球投入锅中,炸制10秒钟,取出后外皮会变得格外酥脆,即使冷却也不会变软
我初次炸制后立刻品尝,外皮显得略微松软,王奶奶见状笑道:“傻孩子,再次油炸才是点睛之笔,与炸油条的方法如出一辙。”后来尝试过才知道,经过二次油炸的麻球,冷却两小时后咬下去依然清脆作响。
四、咬开的瞬间,我回到了七岁
刚出锅的麻球色泽金黄,芝麻的香气和麦子的味道扑鼻而来。稍微掰开,外皮就纷纷落下碎屑,里面是温热的甜豆沙,甜而不粘牙。王奶奶尝了一口,称赞说:“比你母亲那时候做得还好,你这手艺真没辜负我的教导。”
其实并非我技艺精湛,而是传统手艺中的精妙构思——用半发酵面团兼顾了松软与筋道,猪油提升了风味,经过多次醒面和复炸才得以保持酥脆口感。这些精微之处,机器能够实现吗?机器能够感知老顾客咬开食物时发出的那声清脆响声吗?
我家厨房常备着中筋面粉和猪油,每逢周末就炸制麻球,邻居们被香味吸引纷纷上门。孩子举着麻球兴奋地说:“妈妈,这比豆沙包好吃多了!”我笑着回应:“当然了,这是老点心铺传下来的风味。”
你童年时期,有没有特别怀念的旧式点心?又或者,你动手尝试制作麻球,并且顺利完成了?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或许可以一起发现更多传统风味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