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物吞入腹中,能否使历史永志不忘?今年五月,河南青年邹明磊将妇好鸮尊雕琢成巧克力点心,相关视频在一天之内观看次数激增至四百万,网友们一边品尝美味一边质疑:这究竟是表达敬意还是过度开发?
制模、调色、细刻,他把艾素糖当作青铜锈,用可可脂模仿三千年绿锈,镜头推近,连鸮尊胸口的蛇形纹饰都栩栩如生。
有声音响起,赞叹“冰冷的金属器物被赋予了暖意”;同时,也有反对的声音传来,“吃完就扔,历史遗物成点心,留下的只有味觉的模糊印象”。
纷争未平,他再度抛出重磅消息:故宫方面正式宣布联手,金瓯永固杯被改造成小尺寸糕点,食用金箔耀眼夺目,预定系统瞬间瘫痪。
北京有个小学的家长圈引起轩然大波,孩子们放学回家吵着要吃“珍宝作业”,老师索性把甜品活动纳入课后活动项目,两万名学生排队给文物涂上奶油。
技术竞争更加激烈。采用能打印0.1毫米精细纹理的3D糖片制造设备投入应用,四羊方尊的塑造时间从200小时的手工制作缩短为8小时的工业化生产,网友们戏称为“复制粘贴式仿古”。同年6月,他将何尊带到卢浮宫展览,法国文化部长闻言后十分惊讶,表示“原来中国的特色是香草和历史”。
”弹幕飘过:文化输出靠烤箱?
销售业绩超越三千万,用户数量达到五百万,这些指标持续攀升,如同不断膨胀的奶油,节节向上。
团队秘密试用AR扫描功能,品尝蛋糕时,手机显示文物历史变迁,确实是美味中的知识。
可以,前提是不要搞出像文创雪糕那样突然加价的情形,让孩子们能够记住朝代,这比死记硬背资料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