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传统手艺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我的太爷爷那辈儿,在珠海市唐家湾镇唐家麦记饼食店铺附近,麦记饼艺的第四代传人许叶阳正向采风团成员们,一边演示着这项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一边进行着详细的讲解。
最近,珠海市委网信机关牵头组织的“珠海市网络媒体深入基层推动发展网络主题采风之旅”在春节前夕举行,参与者们一同前往百姓生活前沿,了解唐家麦记饼食、大赤坎明火叉烧为何远播名声的来龙去脉,体察城市发展的动态,体验珠海独特的节日氛围。
百年老手艺·守正创新代代传
鸡仔饼并非含有鸡肉成分,实际上里面包裹的是猪肉馅料,这一点与老婆饼不含老婆的情况相似。许叶阳带着玩笑的口吻,向他人介绍自家独特的制作工艺。鸡仔饼的制作十分注重食材的选择,麦记始终恪守着传统的配方。然而,许叶阳的父亲许华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革新,将传统鸡仔饼的硬皮改为了酥皮,从而让创新版的鸡仔饼吃起来更加香脆可口,并且余味悠长。
麦记饼艺第四代传承人许叶阳向众人介绍产品。
用心做饼是许家几代人坚守的事情。
三十年代,唐家麦记饼食的开创者许文锦先生,以珠三角地区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广式糕点为根基,进行了创新,将传统广式点心制作技艺与西式糕饼的制作手法相结合,经过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
二零一六年,“唐家湾麦记饼艺”被列入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清单。二零二一年,唐家麦记饼食被授予“珠海乡村工匠工作室”的认定。
每到中秋时段,购买麦记月饼的本地及外地顾客就会持续不断,同时也有大量来自香港和澳门的消费者光顾。每年农历七月,麦记的匠人们便开始手工制作约二十万个月饼,节前数日产品往往被迅速售罄。许叶阳表示,店铺每年的商品都难以满足需求,广受全球华人及华侨的喜爱。
“唐家湾麦记饼艺”已成为珠海唐家湾文化名片之一。
现在,“唐家湾麦记饼艺”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周全的制作、售卖网络,是珠海唐家湾地区的一个代表性品牌。这家有着将近百年历史的做饼世家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四代子孙相继经营,那香气扑鼻的麦记点心品尝到的不仅是佳肴,更有内心深处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我们三兄弟未来的使命,既要坚守祖上传下的制饼规矩,也要保持那独特的风味,还要教育子孙后代不断继承并且开拓创新。许叶阳他们兄弟三人目标一致,针对当下年轻人的喜好,研制更多新品种,在经营上持续扩张,建立学习实践场所和工业观光线路,借助网络平台让全国乃至全球的人认识唐家麦记饼艺,认识珠海。
岁月新念想·搭建乡村振兴路
精选的猪肩颈部位肉,外层涂抹特制调料充分吸收,置于荔枝木燃起的熊熊热力中,金黄油亮的酥壳慢慢形成,稍加咀嚼,便觉酥脆有嚼劲且香气扑鼻……在唐家湾镇五十公里之外的斗门区大赤坎村,存在一家传承百年的老牌店家,始终沿用传统明火烹制腊味。
赵志文制作大赤坎明火叉烧。
广东地区,人们最为熟知的特色菜肴是叉烧,其精髓在于一个“烧”字,制作时对调味品、加热方式、使用器具以及具体步骤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初冬期间,"肥仔强"餐厅的后厨持续繁忙,那里摆放着两个高度齐腰的巨型烤炉,正猛烈燃烧,整个空间弥漫着浓烟,一旦进入就会被熏得泪流不止。
我刚开始负责父亲的事业时,烟雾熏得几乎看不清东西,仿佛孙悟空掉进了熔炉里,经过两三年摸爬滚打,总算掌握了火候的诀窍。肥仔强餐厅的新任老板赵志文表示,炭火炙烤是他们制作叉烧的独门秘籍,采用荔枝木当燃料,烤出来的肉带有荔枝木的独特香味,这种风味是用电炉烤出来的叉烧比不上的。
这背后,是赵家一代又一代的岁月坚守。
赵家与叉烧的历史关系能上溯到赵志文的太祖父时代。民国初期,赵佐修还只有十三岁,便拜师于广东沿海地区那些精于烧味手艺的同乡,从此投身于叉烧制作行业。“叉烧”由此变成赵氏家族在斗门大赤坎立足的根本,凭借其外表光亮诱人、口感顺滑不油、味道偏咸略甜,并且带有荔枝木烟火气息的独特风味,在当地邻里间享有盛誉。
二零一五年六月,大赤坎的明火叉烧、烧排骨入选珠海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赵自强展示“肥仔强”明火叉烧。
传承将近百年,秘制酱料、独特腌制、构筑烤炉、果木熏烤等叉烧制作传统手艺,已经延续到第四代,现在正由年轻的赵志文继承。
好酒不怕路途远。赵志文表示,斗门大赤坎地处偏僻,不过四面八方的饕客们依旧对肥仔强叉烧十分喜爱,络绎不绝地慕名而来。
我们期望推动产品工业化进程,赵志文同父亲倡议于斗门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中心综合设施工程”,该设施落成后,兼具特色饮食服务、特色农耕物产交易、文化互动认知及成果展陈等多重用途。
正在建设中的 “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
此外,他们计划同邻近的观光地联手,往后会筹办专门的饮食庆典、艺术展演等节目,将其塑造为斗门区文化旅游供给的关键据点。
【撰文】朱希 谢静怡
【作者】 谢静怡;朱希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