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世事万绪
这是《一撇一捺》人物专栏的第7期
5月27日,罗大佑通过微信视频号举办了一场线上演出,现年68岁的他在活动中演唱了多首早年创作的经典歌曲,许多听众在现实场所中伴随旋律轻声应和,过往的片段因他的歌声而悄然涌现。
这场名为“童年”的音乐会,伴随着一首《滚滚红尘》的钢琴独奏开场。那时,戴着墨镜、身穿黑风衣的罗大佑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演唱着我们脑海中一直珍藏的歌曲,但不再像往日那样展现出“刚强、不羁”的神情。
一切都已不同,人的容貌、城市的景象、世界的构造。唯有变化本身,以及那些化为文字的过往,始终如一。
有人说,想要真正熟悉了解罗大佑,定要怀抱着广阔的历史观。
罗大佑是个时代性的歌手。
绝大多数歌曲的生命周期很短,难以持续三年以上,罗大佑的作品却是个例外。歌手的使命在于铭刻历史,化作某个时期的象征,当人们回望那段岁月时,他必须成为首要的联想对象。周杰伦曾明确表示,他的理想是成为像罗大佑那样的“音乐领袖”,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
2022年5月27日,罗大佑首场线上演唱会
在这个网络音乐会的最后阶段,罗大佑表示,他们一同从幼年时哼唱的恋曲,过渡到青年阶段经历的种种情感波动,再到中年时期遭遇的种种生活际遇,包括组建家庭、养育子女、开创事业等经历。时光飞逝,容颜易改,这就是生命的旅程。
生命表面看起来很长,实际上非常有限,光阴飞快地溜走,等到我们猛然察觉,宝贵的日子已经完全被我们浪费掉了。
如果你问罗大佑,明天会更好吗?
他肯定会跟你说,不论未来是哪一天,无论是一年之内还是更远的将来,都应当坚信,日子总会变得越来越好。
人总要有梦
罗大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父亲于台北市开办了一家诊疗所,母亲从事护理工作。姐姐担任药品调配师,哥哥从牛津大学获得心血管医学博士学位。
罗大佑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对音乐情有独钟,家里孩子都要求学乐器,他五岁起就学弹钢琴。每天放学后,他必须在家练习一个小时。母亲管教很严,经常坐在他身后监督,不许偷懒。
他年纪尚小,对这种乏味的日子感到厌烦,更渴望和伙伴们在外嬉戏,当他坐在钢琴旁边时,思绪总是被窗外传来阵阵声响牵走,有蝉鸣声,也有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声。
罗大佑小时候除了钢琴,还学了吉他和电子琴,他父亲当初并非想让他从事音乐行业,只是想借此提升他的修养,锻炼他的性情。但随着年龄增长,罗大佑逐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十七岁那年,罗大佑成功进入了位于中国台岛的机构,这所院校在2003年改名为中国台岛中国医药大学,但处于迷茫状态的罗大佑,并未认真对待这份录取,反而将通知书弃之不顾,转而选择重新备考。
复读期间,罗大佑结识几位热衷音乐的同好,组建了“洛克斯合唱团”,并担任乐队键盘演奏者。
罗大佑(右边第一个)
“我最为人熟知的叛逆行径,发生在高中时期,那时我组建了一支乐队,在外打工赚钱,每月能赚到四千元新台币,并用摇滚乐来表达自己有能力。”
二零一八年,罗大佑于《十三邀》节目里,提及自己少年时期最为出格的一桩行径
那个时期,罗大佑和乐队四处奔波演出,疏于钻研学问。次年,那张被弃置的文书意外地回到了他手上,他再度成功获得了“中国台岛中国医药学院”的入学资格。
罗大佑在随笔中提及:童年时期练习撰写文章《我的志向》,这个题目在校园里反复动笔达数百回,当初立意要成为何种样貌的人?起初我渴望从事音乐相关事业。
父亲表示,从事医生职业的话,可以在工作之余从事音乐活动;但从事音乐工作的话,就不可能再兼顾医生这个职业。
罗大佑对于从事音乐和学医感到难以抉择,认为医生职业在任何时代都备受推崇,父亲的一番话语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
如期来到学校就读医科后,罗大佑的心里依旧无法放下音乐。
他不安于现状。
他大学期间热衷流行乐,攒下伙食费,购入将近一千份音碟,投入许多时间钻研音乐,涉及填词、谱曲以及配乐创作。
1974年,罗大佑二十岁时,用徐志摩译诗作歌词,谱写了首歌曲《歌》。接着,他依据余光中诗作《乡愁四韵》,谱出了另一首乐曲。这两首曲子获得成功,坚定了他从事音乐创作的决心。
那会儿,他在大学这个天地里,专心致志地投入。他钟情于描绘那些人们难以言说的感受,他笔下的有困惑、有失意,也有少年时的心绪起伏。
后来,“洛克斯合唱团”的鼓手找到他,询问他是否愿意为电影创作音乐,这个提议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因为他的“春天”到来了。紧接着,张艾嘉主演的电影《闪光的日子》开始上映,电影的同名插曲也随之在各地流行开来,但最终备受瞩目的,却是这首歌的表演者,而歌曲的词曲作者罗大佑却鲜有人知。
这次失败唤醒了罗大佑,他暗下决心,未来定能以自己的歌声,响彻四面八方。
出走台岛
罗大佑的艺术生涯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时期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具体是八十至九十年代。要想全面认识罗大佑,必须具备宏观的历史视角。
罗大佑早期的创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场景。1979年,他在台北市仁爱医院工作期间,有次晨会时心不在焉,由于个人情感经历波折,他顿悟到即便伴侣朝夕相处,也难有永恒不渝的承诺,毕竟双方都是独立个体,彼此无法完全归属对方。
他随后创作了《恋曲1980》里的一个名句,内容是那个人不属于他,而他也不曾拥有那个人。
倘若那件事未曾发生,罗大佑大概早就消磨了热忱,每日穿着白色制服,往返于台北的医疗机构之间。
那是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当时我在仁爱医院小儿科实习,轮值急诊室工作,正给一位头部受伤的儿童缝合伤口,诊室门突然发出巨响被推开,院长及众多医护人员和便衣警察陆续涌入。
其实,卧病在床的小女孩是台湾政坛“美丽岛事件”幕后推手人民进党先前领导人林义雄的女儿。当罗大佑初次见到政治刺杀后的紧急救治,他表示,那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那个手术过后留下了一枚尺余长的金属饰物,在旁人全都走光之后,当时负责的我把它捡了起来,收好放在了固定的地方。
在医院任职期间,罗大佑目睹了社会诸多实况,见识到台岛政坛扭曲的行事方式,他转而反思整个社会,许多隐秘问题因此呈现在罗大佑面前。底层民众的苦难,社会的不正常被许多人掩盖,音乐界始终传唱的是爱情与快乐。无法承受的罗大佑以批判精神,发起了反思运动。
1982年,罗大佑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通过歌曲对台湾社会现状和时代局势进行抨击,在华语音乐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张专辑里,最先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是《鹿港小镇》这首歌,其歌词内容深刻反思了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化进程给当地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之乎者也》在1982年出版,收录了《鹿港小镇》《恋曲1980》《童年》《光阴的故事》等共计十首曲目
一头蓬松的头发、一副大号的墨镜、一件黑色的外套,手持吉他演奏的特别形象,塑造了“叛逆偶像”罗大佑的形象。这张唱片,让罗大佑在民众心目中变成了“批判歌手”。不过,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觉得罗大佑需要温柔的。
许多人都说我太爱管闲事,其实是因为其他人都不吭声,我比较爱发表意见,因为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坦率地指出‘这个人身体不适’。后来,在访谈节目中,罗大佑这样解释。
“一首歌的最大意义,就是可以让人回到当初的那个情境。”
《之乎者也》部分歌词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批判精神,迅速在各地传唱,并被人们广泛接受,14万份惊人的销售业绩,让罗大佑一举成名天下知。
那个时期台湾正处于民歌风潮,罗大佑的出现给台湾音乐界打造了一种全新音乐类型,既包含流行元素也融合摇滚特色。他凭借富有诗意、浪漫且简洁的曲调开创了流行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甄妮、凤飞飞、邓丽君、费玉清等歌手都因为演唱他的歌曲而声名鹊起。
历史铸就了杰出人物,罗大佑于是被尊为“青春岁月的智者与代表”。那个时期局势动荡的台湾,急需的是稳定而非旋律。政界的阴霾终究还是落在了罗大佑身上,他的新作被篡改歌词,被当权者操纵,在压力之下他只能让步,结果反而成了众人攻击的目标。
那个时候他情绪一直很糟,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非常失望,甚至一度想要终止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
儿子面临险境,罗大佑父亲请人办理了美国护照,打算把罗大佑送走。
1984年,许多地方传来了《光阴的故事》和《恋曲1980》的歌声,几年前立志要出名的罗大佑终于达成了目标,然而这个“春天”却非常短暂。
今年岁末,罗大佑于中华体育馆举办名为“最后一回与你一起取暖的夜晚”的演出,在活动中,他作别年少时光,宣告暂时离开音乐界,前往纽约,重新攻读医学专业。
罗大佑成为了《鹿港小镇》中那个年轻人,离开了家。
这一走,仿佛走了一个世纪。
台湾地区民主体制建立,蒋经国先生离世,戒严状态终止,香港宣布纳入中国版图。历史巨变势不可挡,倦怠的哲思者脱离混乱都市,从前锋锐的革新者蜕变为平和的吟咏者。
罗大佑不再使用“喇叭”般的高亢嗓音,他逐步转型,蜕变为一名纯粹的音乐人,他吟咏人生变幻莫测的境遇,他抒发现代都会光怪陆离的景象,他歌颂重建秩序的和谐社会,他探讨情感与存在的根本意义,他淋漓尽致地展现人间百态,最终参透人生哲理,“每一代人都有其特定的责任”。他所能付出的,也就到此为止。
罗大佑于《一样的月光》中提出深刻疑问:何时蛙鸣蝉噪已成往事,何地故乡变得如此喧嚣,摩天楼群遍布四方,斑斓灯彩令夜幕显得这般庸俗,谁能解答,谁能说明,是我们重塑了天地,抑或是天地重塑了彼此。
香港黄金时期
人生如同持续不断的画圈过程,圈子的终端,也许会变成新的开始。罗大佑这样认为。
1985年,罗大佑漫步在纽约的街道上,他看到各种肤色的面孔,有白人,有黑人,也有黄种人,这些不同的种族身份让他感到困惑,归属的问题扰乱了他的思绪。
在国外居住多年,罗大佑始终无法割舍音乐,最终他写给父亲一封十一页的信托,表明放弃从医的意向,他坦言医学领域并不缺少他这样的人,用手术刀能够疗救病患,然而以音乐作为创作,却能够抚慰整个时代。
正好那时,香港知名制片人施南生向他伸出合作邀请,请他加入香港新艺城电影公司负责电影音乐创作,罗大佑便决断地前往了香港。
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电视事业达到顶峰,尽管存在艺坛竞争,但音乐界同样呈现多元化景象。当时香港即将回归,新旧交替的社会氛围为罗大佑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位才华横溢的歌手在香港谱写了音乐生涯的新篇章。
罗大佑长年游学海外,这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带着一个初来乍到者的眼光打量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华人都市,内心深处的游子情绪挥之不去,促使他创作了《海上花》《东方之珠》《恋曲1990》等作品,这些歌曲堪称早期极具本土特色的流行音乐典范,罗大佑在作品中刻画了新来者群体的复杂心境,也给了那些在香港漂泊的人以情感共鸣。
那首《东方之珠》至今仍在传唱,每年香港回归纪念时都是备受青睐的歌曲。有人认为歌手只要有一首歌能流行十年就算经典,但罗大佑的创作远不止一首,他的影响力也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时光流转的城市中,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岁月,罗大佑最终在香港扎下根来,获得了一片天地。
1998年,罗大佑参与了黄霑、倪匡、蔡澜主持的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在节目中,他阐述了华语音乐界的前进历程,并且分析了歌词的构思水准。
从左至右:蔡澜、罗大佑、黄霑、倪匡
黄霑表示,崔健的音乐水准确实很高,他成功开创了中国的摇滚乐风格,这种成就我们难以企及。
罗大佑确实能行。倪匡立刻反驳,他指着罗大佑,强调他真的可以做到。
罗大佑只是笑了笑,然后跟黄霑谈论起他心目中的崔健,他觉得崔健最突出的优点是,他的摇滚乐和中国的一些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在那个时候那样封闭的社会背景下,确实需要摇滚乐来释放情感。
“如果罗大佑有崔健那样的条件”,倪匡说,“他一定会飞。”
倪匡很欣赏罗大佑,他坦言自己并非音乐行家,因此所表达的是大众对罗大佑作品的真实看法。罗大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在香港的音乐道路上取得了成功,完全符合倪匡当初预言的那句“他必将展翅高飞。”
罗大佑在香港生活时,创作了许多反映香港变迁的歌曲,例如《东方之珠》《皇后大道东》《你的样子》《滚滚红尘》等等。
罗大佑成为了一代人青春时代的一个符号。
你也喜欢罗大佑吗
2000年9月,罗大佑要在大陆办演唱会的消息,像一颗炸弹似的,让全国文艺青年都想去见他,去感受那种氛围。许知远回忆起,那年他24岁,就至少有五千人,从北京坐火车,一路奔波到上海,就为了能亲眼见到他。
九月份第七日,K13次列车自京出发,前往沪地,车上承载数位后辈的理想,凌晨时分抵达申城铁站,一帮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陆续下车,掩饰不住内心的雀跃,不少人身穿红色T恤,胸前印着一位戴镜中年男子的肖像,另有一些人穿着白色T恤,背部印着“罗大佑”三个字样。
2000年,罗大佑在上海举办演唱会
这趟被称为复古专列的行程,满载着年轻一代,驶向他们心中的朝圣之地。
自1982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起,到18年后的新千年,罗大佑始终活跃在台湾青年的磁带里。在港台音乐迅猛发展的时期,伤感歌曲层出不穷,抒情乐曲传遍大江南北,罗大佑那种富含诗意的词作和展现现实的歌曲显得与众不同。
这些歌曲,包括《童年》、《恋曲1980》以及《野百合也有春天》,对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的校园民谣,还有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的变化,产生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罗大佑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李宗盛评价过,罗大佑的音乐才华非常突出,可以认为他开创了台湾音乐的一个时期。他的作品都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反映。他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勇于揭示社会的一些问题,是台湾音乐界非常有分量的人物。
那个年代从京城出发去往申城看演出的年轻人表示,他觉得众人仿佛在朝拜,追寻的是一种心灵寄托,罗大佑对他的个人发展帮助极大。
2000年,罗大佑演唱会后,粉丝接受采访
二十一世纪初世界经济形态发生重大转变,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相互交融激荡,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现象,新纪元由此开启,当时的年轻人在不安分的心绪中,从罗大佑的音乐会里找到了一个安放焦躁灵魂的角落。
两千零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北京国家体育场,一首《相约九八》开启了欢乐的篇章。
那个时期的文艺爱好者许知远至今记忆犹新,他描述说,演出活动告一段落之后,上海衡山路酒吧街上,聚集了为数不少的年轻群体,每一家酒馆里,都回荡着激动的人们合唱罗大佑的歌曲
如同此刻摇滚音乐节落幕之际,青年们携着六弦琴步入食肆,接续吟唱着《再给我一点相信的勇气》那样。昔日的年轻人聚集一处,品味着偶像在歌坛的演绎,分享初次聆听罗大佑时的震撼,他们齐声哼唱罗氏的作品,分享着罗大佑的人生故事。
高晓松曾经讲述过,在某个酒馆之中,许多人抱着吉他放声歌唱,接连不断地演唱罗大佑的歌曲,他们借此追忆自己的年少时光,怀念那些激情澎湃的年代,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则认为,在受到诸多限制的环境中,选择“逃离”是一种极佳的治愈手段,而罗大佑的音乐会,正是许多人实现“逃离”的理想场所。
当年那场演唱会的最后时刻,罗大佑表示,确实有听众提到他的歌曲伴随自己一同成熟,他对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这并非仅仅关乎某几首作品,而是源于听众的生命历程与歌曲产生了共鸣。
2000年,罗大佑在上海举办演唱会
罗大佑的歌词十分明晰透彻,既描绘了年轻时期的心理状态,又批判了当前的社会状况,还探究了生命的价值,并且审视了情感的本质。他的词句有时充满斗志,有时又流露出悲观情绪,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不愿随波逐流的独立态度。
罗大佑身处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经济腾飞时期,目睹了那个价值颠倒、物欲泛滥的社会,见证了无数令人沮丧和激愤的现象,这促使他形成了敢于表达他人不敢言说的个性。
这位启迪了多代人的音乐巨匠,自二十世纪末期浮现,被淹没在二十一世纪追求速成的文化浪潮中,却时常会于不经意间唤醒人们怀念他曾经辉煌的时光。
岂能长少年
然而所有灿烂的、萧条的、纷乱的时期终将消逝,无可避免地,罗大佑终究在历史洪流中,沦为了不再热门的歌手。许多年以后,许知远回忆起那场演出,感觉极其遥远,像是“一场浪漫情怀的告别仪式。”
个体的作用仅能移走一道障碍物,其余部分则要依靠后续者的持续奋斗。罗大佑曾这样表达过观点,即这个环境并不需要某个年长者再表现出激愤情绪。
当今社会,人们的榜样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似乎已经不再需要罗大佑了。
5月27日举办的一场主题为“童年”的网络演唱会,罗大佑重新演绎《恋曲1990》,其中歌词提到:也许第二天太阳落山鸟儿回巢之际,你早已踏上往昔的路途。
岁月流逝,风霜侵蚀,布满岁月印记的面容,在众人眼中依然如故,罗大佑未曾改变,只是收敛了锐气,流露出温和与淡然,时光变迁,他依然吟唱着我们逝去的童年,难以忘怀的青春,追忆我们走过的岁月篇章。
如果你问罗大佑,明天会更好吗?
他一定会告诉你,不管明天、后天、明年、十年,或是更久,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人生可以随遇而安,也能顺势而为。遇湖则湖,遇海则海。
当我们得知罗大佑的不凡人生后可以明白——不存在捷径可抵达远方,然而我们仍需边探索边缓慢前进。
即便要踏入变幻莫测的境遇,也需怀揣一份敢于正视自身不完美的勇气,一份乐于拥抱未知的胸怀,一份从容承受逆境的气度。我们踏着布满险阻的征途,光着脚掌前进,在汹涌澎湃的波涛中破浪前行。
往前走,是唯一的出路。
作者丨卓依紫,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