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国:抹茶的前世今生

日期: 2025-10-01 20:12:14|浏览: 4|编号: 14561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最近,依照上级有关“三茶协同”的指导要求,为了推动抹茶行业的整体进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着手进行关于中国抹茶行业现状的考察,此举引起了行业内部各方的重视和交流。

谈到抹茶,许多人首先联想到日本京都宇治,似乎这种茶饮天生就与日本紧密相连。然而,事实上抹茶的真正发源地是中国,并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1700多年前。历经岁月洗礼、流传跨越国境的抹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末茶”的起源

依据后来《茶经》《神农本草经》以及各类草本文献的记述,我国饮用茶的习惯源自非常古老的年代。《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神农品尝各种植物,每天遭遇七十二种中毒,依靠茶来化解”。神农氏将茶叶咀嚼后吞下,开启了人类饮茶的新篇章。

三国时期魏国张揖所著《广雅》中有记载:在荆地、巴地一带,人们采摘茶叶并制成茶饼,在烹煮饮用时,需要先将茶叶烘干,接着要“将茶叶碾碎后放在陶器中”,意思是把茶叶碾成细粉再放在陶器里烹煮。这种被碾成的“粉末”,可以看作是抹茶的早期形态。

抹茶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魏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我国现存的关于茶的最早文献是杜育的《荈赋》,这篇作品是关于抹茶最早的记载,其中“初成时,泡沫下沉华彩上浮,光彩如同积雪,声响好似春日繁花盛开”描绘了当时人们品饮抹茶的场景。

古时候,抹茶被称作“末茶”,“末”字指代粉末或碎末,这个叫法与古代抹茶的制作流程密切相关。那时候的人们选用新鲜的绿茶,借助蒸青工艺制成茶饼,待要饮用时,只需将茶饼研磨成细微的粉末,便成了“末茶”。唐代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其著作《茶经》里明确提到:“品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这几种形式。”

“末茶”的兴盛

末茶于唐代开始流行,卢仝有诗赞曰,"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此乃其描写末茶之句。《茶经·五之煮》中载,唐代饮茶之法,需先烤炙茶叶,继而将茶碾碎,再筛去粗末,最后方入水烹煮。所谓碾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细如半粒米的形态。而泡好的茶,依照陆羽《茶经》所述,茶与水还是分开的,喝的只是水。从制茶要捣成“小团状”,泡茶要磨成“碎米状”可以看出,在1200年前的唐代,抹茶就已经很流行了。

宋代茶风在唐代根基上达到顶峰,斗茶活动随之流行。这种茶文化深受宫廷氛围左右,宋徽宗编写的《大观茶论》系统记载了北宋时“蒸青团茶”的制作方法,成为后世研究宋代茶艺的重要参考资料,这种蒸青绿茶也就是今日抹茶的主要原料。元代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描述了茶叶的采摘方法,认为宜早,以清明、谷雨前采摘最佳,采完后用微火蒸制,要掌握生熟程度,蒸过后,放在筐箔上薄摊,趁着湿润略加揉捻,然后烘烤,要均匀分布火候使其干燥,但不要烤焦,用竹子编成焙器,外面裹上箬叶覆盖,用来吸收火气。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末茶原料,即“蒸青绿茶”制作较为完备的记述。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展现宋人茶道

斗茶的过程,蔡襄在《茶录》里讲得很清楚:团茶先敲碎,再磨成粉末,筛过后取两钱,放进温好的茶碗,倒入开水,出现泡沫,然后尝它的颜色、香气、味道,好的为上。这种用茶粉喝的方法,就是宋朝的“点茶法”。把茶磨成粉,是团茶、饼茶喝的时候必须的步骤,这也和现在的抹茶一样。

“末茶”的由盛转衰

明朝时期,饮茶方式转为冲泡,伴随茶叶加工技术的演进,慢慢确立为七种茶系,散茶的消费模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仿佛流星划过中国历史的夜空般逐渐消失。

一种说法认为明代初期茶叶的衰退与朱元璋有关,这位出身低微的君主即位后,觉得唐代和宋代盛行的“龙凤团茶”制作过于铺张浪费,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通过官方法令宣布停止生产“龙团”,并下令建宁地区每年只进贡芽茶,不再制造团茶,允许茶农自行采摘嫩芽作为贡品,相关部门不得干预。

"罢造龙团"之后,相关的点茶慢慢被"瀹茶法"所取代,"瀹"字读音和"月"相似,含义接近"泡",还暗含着茶叶通过浸泡将精华渗入水中的意思。"瀹茶法"起源于隋唐时期,因为操作简单,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在明朝取代了点茶,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然而,末茶的分期亦非客观事实,而是历史取舍所致。宋代是末茶风气的顶峰阶段,在其演进期间,人们渐渐热衷于昂贵器皿、华美场所以及奇特手法,“斗茶”演变出比拼财富的功能,这种奢靡的品茶习惯普通民众难以负担,致使末茶失去了民众根基。

明代万历后期《茶考》提及了茶叶撮泡法,即将茶叶放入茶瓯,以沸水冲泡,这种简单便捷的饮茶方法迅速被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同时明朝皇室倡导清饮茶法,提倡饮茶简约,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饮茶习惯,也促使社会生活的诸多文化习俗随之发生改变。

明朝期间,更精良的炒青技术逐渐替代了原先繁复的蒸青方法,使得茶味更加醇厚,茶类更加丰富多样。由于制茶工艺持续改进,松萝、龙井、珠茶、瓜片等著名茶品接连问世,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风味。到了明代中期,碎末茶已经非常罕见。当时的文人丘濬曾言:“元代志书中仍有碎末茶的相关记载,如今民间仅闽广地区使用碎末茶,而片状茶叶则在中国各地广泛流行,就连外国也如此,世间已经不再知晓有碎末茶了”。

元代时,制茶工艺过于复杂,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原本引领文化潮流、注重艺术品味的文人群体地位大幅下滑,这些因素导致点茶和斗茶活动不再像宋朝那样普及。元代的散曲和诗歌作品中,更多描写的是“煮茶”的场景,而元代王祯在《农书》里也提到,末茶这种做法知道的人非常少。

但末茶式微不代表中国茶式微,而是生产效能提升和饮茶习惯演变中的一种文化转型,从末茶到叶茶,从点茶到冲泡,从蒸青法到炒青法,去除繁杂,摒弃奢华,提升效率,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和风俗因此逐步演变。从明代到清代直至当代,中国茶非但没有式微,反而持续是中国最耀眼的文化符号之一。

抹茶的传播与回归

唐代,日本派遣使者到中国,他们从中习得了中国的茶文化,其中就涵盖了煮茶这一部分。大约在九世纪,末茶被这些使者带回了日本,在寺庙里被当作提神饮品使用,不过在那个时期,它还没有形成流行趋势。南宋末年,即公元1259年,南浦昭明禅师抵达浙江省余杭县径山寺,学习该寺院的茶宴仪式,并将中国的茶道首次引入日本,《类聚名物考》中提到:“茶道兴起,始于正元年间筑前崇福寺的开山南浦昭明,由宋朝传入。”

宋代时,中日往来比唐代更为密切,荣西禅师将“点茶法”从宋朝引入日本。此后,武野绍鸥、村田珠光、千里休等文化名人相继推动其发展,日本茶道逐渐确立,在茶叶使用上仍以宋代点茶法为根基。此后,抹茶在日本广为流行,并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仪式流程。末茶慢慢演变成了抹茶,在外国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被持续传承和进步。文化的往来和扩散,使末茶在相隔一条河流的邻邦获得了新的活力。

上世纪末期,中国从东瀛引入碾茶的制造方法,由此带动了抹茶风尚一并传入国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末茶,在时光流转中焕发新生,让国民再度忆起“末茶”的往昔。近些年,抹茶饼干、抹茶蛋糕、抹茶冰淇淋等形形色色的抹茶食品不断涌现,抹茶以全新的面貌在中国流行开来,中断已久的源自中国的抹茶传统得以传承。

茶粉行业前景十分看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茶粉制造国和消费领先国。预计到2027年,全球的茶粉制造能力和制造量将分别达到12400公吨和12000公吨。中国和日本仍然是全球茶粉行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千百年来,它经历了兴盛、衰败,后来又传播到邻国,重获活力,最终回到本土。一片绿色的茶叶,穿越了岁月、跨越了疆域、改变了存在方式,这既是一代风尚的演进,也是一场文化的更迭。抹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构成,其具有显著文化印记的抹茶文化将继续在日常饮食、人际交往、对外沟通等层面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