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App现归中信二十一世纪科技所有,该公司现已更名为阿里健康。该应用最初在石家庄进行试运行,通过滴滴打车为药店吸引顾客,并引导用户上传处方,进而提供折扣药品。
其后社会评价褒贬参半,一方面药价优惠致使药品贩子囤积居奇现象加剧;另一方面电子病历上传确是实现了“患者病历全数字化”的开端。
尽管代购药品看似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且购药并非用户日常频繁的行为,目前处方药的放开程度也并不高,更不用说与医保系统对接,同时验证处方真伪也缺乏有效手段。但即便如此,阿里巴巴依然在推动患者提交个人资料,并在暗地里积累相关数据。
不少人好奇,阿里健康为何不仿效平安健康,打造一个供医患沟通的渠道呢?
从阿里其他业务板块分析,支付宝持续融入医院诊疗环节,旨在为顾客打造整体服务感受,据行业专家表示,微信同样在开拓类似挂号平台业务。至于病患沟通或后续追踪,此领域存在多方参与,且具备排他性优势。
谈及此点,不妨将各类资源视为不同的服务提供方,这些资源涵盖家庭医生、综合诊所医师、医疗设备与硬件、资金管理保险以及药品等,现阶段无需全面覆盖所有环节,应发挥自身长处,精准定位最佳切入点,快速占据产业价值链条上的某个关键位置。
因此,阿里健康主要依托自身的电子商务运作实力,中信二十一世纪负责药品资讯的整理、联络和资料库建设,同时具备高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技巧,通过与政府机构联手,持续吸引客户,为其他业务板块的开展奠定根基。
因此,起初,阿里健康完全无需开发自有的医患沟通工具,而是静待各项产品逐步聚集医生资源,等到运营稳定后再直接对接。当然,这种需求本身十分急切,毕竟在当前医疗环境下,若脱离医生和正规处方药的销售,就始终无法赢得用户信任并维持高用户粘性。
阿里在节前上线的云医院平台,是一个能联合多种服务商的通用平台,旨在构建以医生跨机构执业和医疗机构协作为核心的云医院模式,同时统筹医疗费用结算、药品配送管理及基础设施搭建等资源。
也就是说,阿里健康平台线上部署以开放合作为核心,依托云服务、云计算等基础设施,整合医疗支付体系与药品信息库,并建立流程监管标准,然而线下环节却存在“基础环境建设”的不足,此类资源或可借助房地产商、民营医院、保险系诊所等渠道获取,亦不能排除莆田系或丁香系的可能性。
接入爱问医生的阿里健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爱问医生去年年底启动之际,就被寄予厚望,视作关键布局之一。那时微博遭遇了若干挑战:
众多知名博主和权威评论员,庞大的内容洪流状态难以吸引用户;缺乏兴趣分类,没有社群和细分领域造成用户忠诚度不高。用户参与度持续下降,消费倾向也未提升,无论是商业模式的调整,还是积极运营粉丝市场和广告推广业务,都没有让财务报表显得更佳。
所以,三大下沉将作为微博模式微转型的操作方式:
从社交媒体到垂直领域,从高大上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生活兴趣。
从名人大 V 到自媒体,从原先的名人效应下放到细分专家。
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从发达地区扩散到城乡地区。
爱问医生具体是干什么的?它连接的是微博的普通用户和医生本人,用户方借助微博的移动网页版来挑选服务项目,医生那边则借助专门的手机软件或者网络版进行和用户的交流,另外它还要负责后续的探视记录工作。
它的补贴措施、活动形式以及附加功能等,和春雨医生这类医患互动网站类似,例如广东省运用的是就医160平台。
微博固有的名人加普通人互动特征,形成了天然的需求供给格局,这确实为爱问提供了有利条件。来自大中城市的医生资源能够吸引部分小城镇的用户,实现用户群体的扩展。过去用户只是被动接收信息,现在可以转变为主动提出需求,再加上其他主题的深入划分,用户参与度有可能得到提升。平台开展服务之后,能够获取与以往迥异的用户信息,尤其是用户自行提供的问题和诉求,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爱问另外表示,他们目前正开发医生沟通及转诊协作平台,逐步增强各项性能。
合作之后会出现哪些情况?就产品而言,阿里健康把"咨询医生"、"提前预约"、"获取优先号"三项服务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和药品搜索、药店查找处在同一个区域。
同时还强调了爱问医生里的媒体属性,为用户推送健康资讯。
每项功能旁边都会展示“爱问”的推广内容,有关健康咨询的信息需要付费获取,不过初期会通过特别安排来吸引顾客。
对购药流程缺乏了解,不清楚医生建议和药品供应如何对接,不清楚是否与春雨和好药师的协作模式类似,即从咨询内容直接进入药品购买步骤?
阿里健康急需爱问的知名医生团队,尽管部分媒体指出医生资源尚显不足,爱问同时寻求用户流量的引入和业务范围的拓展,但流量最终能否汇聚于阿里健康平台尚难预料,整合了多种资源之后,爱问是否还能保持原有优势有待观察
欢迎业内人士或者感兴趣的读者与我交流
邮箱: 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