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句“爱他就带他去哈根达斯”吗?
曾经,许多人初中时都梦想着,未来能拿着一杯哈根达斯,置身于雅致的门店之中。
那会儿我们憧憬着精致的小资日子,却未曾料到,时过境迁,我们渐入成年,哈根达斯却已鲜有人问津。
市场遇冷
1996年,哈根达斯在上海南京路开始销售,一个冰淇淋的价格为25元。
人们清楚这串数据在1996年代表何种情况吗?那个时期中国工作人员的月收入为539元,购买一杯哈根达斯需要耗费将近五个月的工资。
从那个时间点起,哈根达斯就变成了“冰淇淋界的顶级品牌”的象征。
有统计称,哈根达斯鼎盛时期,全球九成门店中超过四成分布在中国,换言之,该品牌近半营收源自中国境内。
但是,这位曾经备受追捧的冰淇淋品牌如今已无人问津,在最近一年时间里,国内开设的店铺数量锐减了五分之一。
一些城市例如南宁、潍坊的店铺已经完全消失,北京、南昌、南京的个别地点也停止营业。
根据相关数据,哈根达斯目前在中国境内仅存263家分店艰难维持运营,消费者已不再视其为潮流品类的必备选项。
此外通用磨坊集团作为哈根达斯的所有者,在2024年整个年度的总营收为1950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减少了2个百分点,具体数值大约为3亿美元。
那哈根达斯为何会走到今天?
其实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的时代变了,而它还停在原地。
老一辈格外看重这些品牌,因为他们误以为这些品牌源自海外,但实际上它们的制造地是中国莆田等区域。
并且大家还觉得,四个字的品牌就高端大气上档次。
当年很多人愿意为那个“洋气名头”掏钱,比如“意大利袋鼠”皮具,结果后来才发现,它其实是福建公司注册的冒牌货。
更关键的是,信息差的消失彻底改变了消费者认知。
那个年代出国的人寥寥无几,因此不清楚哈根达斯在海外仅是超市常见的普通食品,并非什么高档玩意儿。
当时中国人对海外地名有天然美化倾向,比如某些商品只要添加紫色染料,就谎称与普罗旺斯薰衣草有关,产品就能立刻走红市场。
标注出马达加斯加香草、哥伦比亚咖啡等原产国,就会被看作是高档商品。
近年来,由于出国的人次持续增加,信息不对称现象逐渐减弱,因此许多人对这些地名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
此外人们还察觉到哈根达斯在海外仅是超市里可以买到的桶装产品,自动售卖设备到处都是,算不上什么特别的东西,还有国外友人听闻其在中国价格后,直接说“这是在欺负你们消费者”。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大家对国外的了解更多。
连短视频平台上,也有博主拍摄国外超市里哈根达斯堆积如山的景象,并附文说明国内售价30元,而当地仅需5美元,这种鲜明的价格差异,瞬间就瓦解了它所谓的品牌形象。
时代变化下,品牌想靠“汇率差”维持高端势能早已行不通。
诸如昔日被视为奢侈品的依云天然水,彼时每瓶售价十几元,曾被视为高昂价格。
依云的定价方式十分直接,欧洲市场售价为2欧元,来到中国就根据汇率直接加价。
这种“仅变更货币标价”的做法,使众多海外日常用品在中国瞬间身价倍增,不过如今依云在小型零售店频繁促销,有时两瓶仅售9.9元,曾经的高端形象已经不再。
除开这个,哈根达斯过去是款待客人的主要选择,现在却被各种午后茶点、休闲聚会瓜分了市场。
当前年轻人的消费思想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前邀请他人品尝哈根达斯被视为一种体面表现,而今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小众餐厅聚会,欣赏那些能够提供新鲜制作且风味别致的食物。
甚至现在有人觉得吃哈根达斯“有点土”。
那个时期,推广XX产品时说“喜爱他就要赠送XX”是常用表达,当时的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现在看来只会遭到批评,认为这是强加道德约束。
此外,哈根达斯很长时间未曾推出新口味了,总是 stuck 在巧克力、香草、草莓这几种老式味道上,而且它们的甜度特别大。
如今众多品牌纷纷主打“少糖”或“无糖”,巧妙迎合了年轻人既渴望甜食又担忧甜腻的偏好。
所以哈根达斯渐渐的就淘汰了。
而且,还有网友发现,哈根达斯线上与线下渠道存在严重割裂。
每逢618、双11等网络购物狂欢节点,哈根达斯都会推出桶装冰淇淋的“购一获一”优惠举措。
三百分之一升的常见风味原本售价六十余元,打折后整桶只要三十刚过,有时连日特价里,九块九的冰咖甜筒、二十上下换一杯的券也很容易碰到。
这种标价方式,根本意图在于争夺网络用户,不过哈根达斯却忽视了实体店依然固守着高价位定位。
实体店里的单个冰淇淋球卖价大约在三十五元上下,有三种球组成的传统组合装定价将近一百元,与网络渠道出售同等品质的商品相比,价格差距为两到三成。
更为重要的是,线上销售的产品与线下售卖的商品几乎一模一样,无论是装在桶里的冰淇淋品种,还是店里现场制作的冰淇淋球,其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都差别不大。
这种“同品不同价”的操作,直接击穿了消费者的信任防线。
常客的体会非常明显,过去用百元购得三球产品,曾自诩为品味消费,如今网上三十元就能购得整桶,顿觉先前极不划算,该品牌立刻显得普通了。
而新顾客心想,线上促销活动虽然存在,但实体店同类商品价格,比其他品牌要高,因此没有理由选择这个品牌进行消费。
简单来说,网络方面的减价活动并没有吸引到新的顾客,反而损害了实体店的高端形象,这完全是自相矛盾、毫无效果的举措。
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向基层城市发展的趋势,众多品牌开始将店铺开设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然而哈根达斯在这一领域的拓展步伐相对缓慢,其商品配置也不足以保证分店在低线城市持续经营。
在中小城市地区,顾客倾向用十块钱购买伊利巧乐兹,而不是三十块钱选择哈根达斯的单个甜筒,同时这些地方的商场客流量不多,高租金加上高售价的哈根达斯店,经营上比较困难。
早几年挑选哈根达斯蛋糕作为礼品,是因为它同类的产品中比较突出,现在市面上同类产品增多了。
此外,哈根达斯的大多数网点仅分布于一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地级城市中很难寻得其踪迹。
这一情况造成它既无法捕捉到新兴市场的即时机遇,又无法吸引那些居住在主要城市的年轻群体对独特品牌的偏好,同时更难以在基层市场取得进展,因为那里的顾客群体并不认同它的产品,最终使其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哈根达斯陷入的窘境,正是众多老牌消费品企业共同遭遇的挑战,这家公司几乎承受了全部的负面加成。
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哈根达斯还会重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