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开办面包铺,必须应对上海顾客挑剔的口味——他们追求新奇的商品,喜欢流行的事物,同时还要面对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难题。
1994年,可颂坊于四川路首设分店,此举颇具创新性。
这家店借用法语“羊角面包”的发音来命名,店内处处流露着法国风味。不过,它本质上是一家中国与新加坡合资的企业。
它无意突出家世背景,推广过程中始终着重介绍法式佳肴,以及法兰西的精雕细琢和周到服务。
创业之时,可颂坊便采用了极寒快速冷冻食品的技术,将运用该技术制备的冷冻面团运往售卖点进行发酵,然后现场烘烤并即时出售。
店里飘出羊角面包的香气,引上海人竞相购买。
1994年《解放日报》上关于可颂坊现烤现卖的图片新闻
二十周年之际,可颂坊曾在报端刊登过生日祝福的公告,但从此便慢慢淡出了公众的注意。
如今,在大众点评平台,只能查到它四处经营场所,与鼎盛时的店铺总量相比,差距非常大。
“房租压垮了它。”可颂坊的老板向高克敏坦言。
深圳的房租较上海要便宜许多,店铺的收益也大得多。如今在大众点评上查找深圳的这家店,已经能找到三十多家分店了。
在上海站住脚跟,等品牌打响名气,就算离开也无所谓,到其他地方也能发展得不错,高克敏这样认为。
被房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还有宜芝多。
宜山路地铁站里宜芝多门店停业的告示/顾筝 摄
最近,宜芝多在上海关闭了70多家分店,部分是因为拖欠房租,所以被房东赶走了。
1999年,一个源自日语发音命名的台湾品牌,于美罗城地下区域,开设了其在上海的创业门店。
起始阶段,其发展步伐并不快,1999年到2011年期间,宜芝多在上海和江苏两地的店铺加起来的总数只有38家。
二零一六年,宜芝多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达成了名为“百店计划”的战略合作意向,推动了宜芝多在上海市场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
新冠疫情给宜芝多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家面包店75%的营收源于地铁门店,今年开头的几个月经营状况十分艰难。
不过完全让疫情来背锅,也不公平。
早在疫情暴发前,上海市民对克莉丝汀、面包新语、85度C这些面包店的喜爱程度就已由鼎盛转为平缓。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在本地居民中由来已久。
高克敏早在1980年代便投身于烘焙领域,他对上海民众在挑选面包时的偏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
上海包容万象,各式风味皆可安放其中。不过上海人的口味极为挑剔,尝过三天便不愿再续,必须持续推出新鲜事物。
新东西不能只变换形式,必须在根本层面和味道上下功夫,寻求突破。上海人注重物品的优劣,若在上海不够考究,就难以立足。
自1985年静安面包房开始营业以来,众多品牌的面包店相继在上海寻求立足之地,然而没有任何一家能够成为长久的“顶流”。
十几年以前,面包店连锁化的发展势头十分显著,众多品牌开始积极拓展市场,不断扩大自身的分店规模。
那时一些单体面包店敌不过大品牌,纷纷倒闭或被收购。
然而天网无情,纵使众多连锁店铺经营萧条,独立面包房却接连走红,备受追捧。
2017年世界面包大赛中国队选拔赛,评委借助尺子测量法棍的尺寸,方喆进行了拍摄。
静安面包房最早聘请的马丁师傅,源自法国里昂,他自己也经营着一家面包店。
那家店铺前后都有制面场所,每日仅消耗三袋面粉,售出两千个面包,产品种类包括法式长棍面包、圆形面包以及大型混合谷物面包,所有面包都是当天制作并当天售罄的。
那个时候他的一位弟子,后来出任静安面包房技术主管的桑君兴,听闻了这样的经营方式,感到十分惊讶:面包店竟然能够这样经营?
上海面包店曾长时间处于一种高速运转状态,持续不断地进行生产,并且快速地开设新店,同时还在不停地研发各种新的产品。
为了丰富风味,提升口感质量,烘焙行业不得不添加面包改良品、增味剂、稳定剂、香料等材料。
选择面点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不过到了某个阶段,上海居民转而偏爱口味纯粹、营养均衡的面包类型,因此类似马丁这样的烘焙店在上海获得了发展空间。
历史好像就是在不断地绕着圈圈。
当前面包店的常客,他们偏爱新颖且营养均衡的面包,与二十五年前在华山路上等候购买法棍的年轻人,似乎有了许多共同点。
拿摩温:陈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