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对“网红医生”不可轻信

日期: 2025-10-16 19:04:53|浏览: 0|编号: 15584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部分网络名人将健康知识传播当作赚钱手段,线上提供咨询服务,线下引导患者就诊,通过视频销售商品,还开出天价药方等……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专题会议,告诫民众不要盲目相信这些网络名人,务必小心防范受骗。

近年来,网络医疗知识传播日益流行,某视频平台公布信息,仅一年时间该平台就增加了1.3万名医疗领域知识讲解者,其中拥有百万人追随的“知名医师”并不罕见,然而,这些人中也有不少是虚假宣传,表面上进行知识普及,实际上却谋求商业利益。过去有消息透露,许多医学知识传播账号的内部机制类似,医生承担演示讲解任务,市场推广团队负责撰写脚本、设计情节,用户服务团队着力吸引关注,其根本目的,或是推销药品保健品,或是引导关注者成为医疗机构客户。

明白了部分网络上的医生如何吸引关注,以往诸多不正常现象就能找到合理说法。像许多人抱怨的那样,总看到极不靠谱的跨领域知识普及。男科讲解护肤,心内科分析秃头,骨科谈论妇科……只要能带来关注就拍,无节制地跨领域导致虚假知识、错误讲解泛滥成灾。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身穿白大褂出现在镜头前的人,根本不是医学工作者,只是被营销团队安排的摆拍角色。许多夸大其词的虚假言论,极大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声誉与可信度,还可能误导普通人的健康选择。

虚假知识传播和冒牌专家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大众普遍存在的健康担忧。医学知识非常专业,对普通人来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网络谣言的管控,但是将医疗健康领域的虚假知识认定为谣言并不简单。终究,诸多关乎健康的议题,其界定并非十分严格,部分网络写手为了符合规定,一方面有意渲染那些概率微乎其微的特例,另一方面又极力防止做出过激的言论,就算事后被当作虚假信息处理,也不过是删除相关内容,与实际获益相比,这点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