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券贩子,今年不太忙

日期: 2025-10-16 23:12:17|浏览: 2|编号: 15597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限价后的月饼倒卖生意

中秋将至,月饼变得十分紧俏,饼家铺面门口聚集了大量顾客,这些人分成两个群体,一组是来买月饼或换月饼的人,另一组则是专门守在门口收月饼凭证的票贩子。

过去,这些专门倒卖门券的人在中秋节时生意异常兴隆,每年秋季都堪称他们的旺季。

温亮(化名)是一位长期在上海从事代购的人,他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9月3日他刚刚处理了20份美心月饼兑换券,紧接着在第二天就转而销售哈根达斯的冰淇淋月饼券,工作十分繁忙,几乎应接不暇。

温亮表示,他和同事们从八月份开始至今,每隔三天就能获得七十到八十张月饼兑换凭证,每张凭证至少能赚取一百多元,其中收益最高的品种,单张凭证的利润可达近四百元,因此三天内就能接近获得两万元钱。

然而,对于温亮及其同业而言,今年却呈现出些许差异。近期,数位证券交易商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尽管依旧保持繁忙状态,但当前的市场行情已不如往日那般容易操作。

“去年在饼家门前坐上一天能拿到至少60张凭证,今年状况不怎么好。”温亮讲道。

还有广州票贩子梁祥(化名)深有体会。他透露说,去年每天至少能收购20张票,并且很快就能转手卖出,每天的收入能达到3到4千元。然而今年,他每天只能收购10多张票,扣除给票源的报酬后,每天的收入减少了一半,只赚到1到2千元。

没那么好卖的月饼券

月饼券有专属的一套流通方式。

多数时候,单位会向食品生产商或分销商购买月饼兑换券,当中秋节礼品或福利分发给职工或合作单位;有些领到兑换券的人,会转手卖给专门收售这种券的商人;这些商人通常用原价的五到六成进货,再用原价的七到九成卖给需要兑换券的厂家或个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

温亮和梁祥的收券方式都遵循同样的规则:梁祥通常按六折价格收购优惠券,再以八折价格发放;温亮一般以五折价位购入月饼凭证,随后以八成到九成之间价钱卖出

哈根达斯的冰淇淋月饼券,原本一张售价将近500元,我以250元购入,转手时则卖超过400元,温亮这样解释。

低价买入,随后以稍低于原值的价钱售出,假如拥有专门的销售途径,立刻变现票券,这种营生实质上是无本万利的欺诈。

温亮从事票务交易已经六个年头,经营范围很广,有固定的分销渠道,全年都有业务量,除了经营月饼代金券,他还售卖各类网络流行品牌的优惠券、知名艺人演出的入场凭证、大型超市的购物凭证,并且会代购迪士尼乐园的玲娜贝儿和星黛露周边,还会在网络热门的甜品店门口排队等候

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通常他当天收到的券,次日就能转手卖出,因此温亮在生意上有所取舍,例如只收知名品牌的高价位热门月饼券,因为便宜的券卖出去利润不高。

梁祥从事票贩生意仅作为兼营,并无独门技巧,销售主要依赖“上游渠道”。因此他转售一张票的所得,还需按比例付给上游渠道,最终落到自己手中的微乎其微。正因如此他从不挑剔,不论价格高低、何种票种,只要能脱手就行。

过去那种随便领“券”就能获赠的招数,或许还能奏效。但今年情形不同了,温亮和梁祥都察觉到,今年无论是收月饼的人,还是送月饼的人,数量都明显变少了。

流通速率显著低于往年,梁祥坦言,眼下最忧虑的是手中的券难以售出,每逢中秋过后,几乎无人购买月饼,届时手里的券便会从“钱”转化为“废纸”。

今年月饼价格被严格限制在500元以内,这导致票贩子从月饼票中赚取的收益进一步减少。前些年我收过的最贵月饼票,面额是4999元,单张票能获得的利润,相当于现在10张票的收入,温亮这样讲。

让月饼回归月饼

中秋时节,月饼是庆祝活动中的必需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市场体量与销售业绩持续增长。

中商情报网信息揭示,中国月饼礼盒市场体量持续扩大,2021年实现168.8亿元,较上年提升6.3个百分点,预计2022年市场体量将增至188.7亿元;另一方面,艾媒咨询资料表明,2015至2021年间,中国月饼销售总额稳步攀升,由131.8亿元增至218.1亿元,预测2022年销售总额可望达到243.8亿元。

月饼市场异常活跃,然而依照温亮所说,近些年,价格高昂的月饼屡见不鲜,其标价多从百元起步,甚至高达数千元。针对“月饼刺客”现象,相关机构已开始着手整治。

倡导商家制造、售卖品质优良且价格合理的月饼礼盒,使月饼的内涵回归传统本意,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及市场监管总局四机构联合公布《关于制止高价月饼、推动产业良性发展的声明》,明确指出将加强对500元以上的月饼进行严格监控,并留存交易记录两年供查验。

这并非首次由监管部门整治月饼问题。早在2016年9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了《关于强化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卫生管理的指导文件》,其中明确指示,要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督,禁止食品加工厂应用回收原料制作月饼等应节食品。

九月份第五日,担任餐饮行业观察家及凌雁管理咨询首席顾问的林岳,在时代周刊记者的采访中谈到,中秋节食用月饼是一项温馨的风尚,不过近些年商业的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电子月饼”的现象也日渐严重。

月饼的造价并不昂贵,即便融入了稀有原料,也无法称作高档品,倘若借助品牌效应、包装提升等手段产生过分的价格差异,会使节日失去其原有意义。林岳认为,国家推行相关政策治理这种状况是合理的,目的是让月饼回归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初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