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历时三年汇编《大朗姓氏探秘》解开姓氏秘密

日期: 2025-10-18 05:05:25|浏览: 11|编号: 15687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高大的树木,必定有它的根基;绵延的河流,必定有它的发源地,姓氏是标示家族传承关系的关键符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探究姓氏文化,认识姓氏文化,既能让后代知晓先辈曾经经历的历程和留下的往事,也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保存。

记者11月30日得到消息,大朗镇宣传文体局经过三年时间编纂了一本《大朗姓氏探秘》,这是全市首个镇街本土姓氏研究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大朗主要姓氏的由来,明白各个姓氏的先祖究竟来自哪里,以及他们为何选择在东莞安家立业、繁衍生息。

大朗人的祖先从各地迁来,历经了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延续与繁衍

听宗族老人“口述历史

羊城晚报记者查阅《大朗姓氏探秘》发现,该书收录了二十二个大朗家族的渊源事迹,既有叶姓刘姓等望族在大朗繁衍发展的非凡历程,也有单姓仅存三户二十余人的艰难延续,彼此扶持共渡时艰;书中提及唐代名相张九龄的裔孙,以及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后代,他们卓越的功业光照后世,淳厚的家训子子孙孙永守。

黄启穆参与该书编写时谈到,三年间他们遭遇了不少令人动容的事件。他们曾在杨涌村找到一本存世300余年的家谱,此谱详细记录了杨梅岭蔡氏家族逾500年的兴衰传承。这本家谱保存了40多年,一直由一位年届九旬的蔡周桃老人悉心守护,他视此物为无价之宝。为了确保这份孤本的安全,他将家谱锁在木箱内,藏在衣物之中。他为了确保安全,另外创建了副本,此外,他还参照先人的做法,独立编撰了新的家族谱系,在新的家族谱系中加入了子孙后代的姓名。

黎贝岭村住着一位老人,他是村里仅有的一个了解彭氏家族历史的人。尽管身体欠佳,他还是多次耐心地向我们讲述彭氏家族迁徙到黎贝岭村的过程,以及他们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来得及把文稿拿给老人审阅,就接到了他因病逝世的噩耗。黄启穆直率说明,那件事让他们深受触动,他们体会到一种分量十足的担当,明白这次创作不只是对大朗家族的一次探寻,还是对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存。

大朗镇党委委员、丛书主编叶淑帆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少年及儿童,能够仔细阅读这本书,去倾听书中长者讲述家族悠久的历史,去认识先辈们曾经经历的岁月和留下的往事,去体会家族文化对于和睦邻里、教导后代的积极意义,让这本书成为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

蔡边钟氏文脉深厚,人才辈出,钟氏宗祠也最为气派

叶姓是大朗第一大姓

广东省是叶氏族人分布最广的省份,其叶氏人口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强,全国叶氏人口最多的县和市均位于此省,分别是龙门县和东莞市。据调查,东莞市拥有九万多名叶氏族人,主要聚居在大朗镇和道滘镇。大朗镇的叶氏家族已传承七百余年,目前人口约有一万四千,是该镇的主要姓氏。大朗叶家遵循祖辈传统,崇尚武艺,勤练武功,注重文才,重视教育,因而出现了众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大朗叶氏族人聚居的地方也被称作“豪杰的故乡”。

大井头村是东莞叶氏宗族的发祥地,拥有650多年历史的叶氏大宗祠坐落在村子的中心地带。宗祠的名称为“崇本堂”,其寓意在于表达对先辈的崇敬以及对根本的尊崇。“先辈”与“根本”具体指的是哪些人哪些事?根据村中《叶氏家谱》的记载,南宋咸淳十年,东莞大朗叶氏的始祖叶永青,怀揣着保卫家园的雄心壮志,奋勇杀敌,取得了诸多辉煌战绩。他曾经协助名将熊飞起兵反抗元朝,在铜岭愤怒斩杀了元朝将领姚文虎,接着又帮助文天祥发起对元军的反击,因此声名远扬。

叶氏宗祠绿树环绕,群屋环抱,村里老人常在此颐养天年,寻得乐趣。宗祠主体建筑呈三开三进格局,石柱和门框均采用红砂岩材料,墙体和门槛通体为清水砖砌。门匾上的文字至今清晰可见,墙上的雕刻有龙有凤,色彩鲜明,颇具气派。村中另设有诚士书室和宏育学堂,在代代相承中书香不断。目前,大井头古村落里那些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得非常完整,它和位于大朗镇内的保安圩古街,以及松柏朗村的文光庙,全都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朗各姓,各有其源

遗训刻进宗祠写入族谱

2013年出版的《中国四百大姓》里,刘姓位列第四,大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大朗镇的刘姓,主要散落在犀牛陂、松柏朗、黄草朗、松木山、高英这些村落里。犀牛陂村的刘姓人数最多,总共有3200人。

犀牛陂的刘家祠堂最早建于明朝末年,后来在清朝乾隆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1986年以及2009年都进行过修缮,整个建筑占地大约333平米。过去这里曾办过学堂,现在主要还是作为家族祠堂使用,同时也承担着老年活动场所的功能。祠堂是用青砖、红石和木材建造的,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刻着“满圃刘氏宗祠”字样,门框两侧贴着对联,内容是“满日南朝高得照,圃明珠配在根乡”。这座祠堂的构造十分典雅庄重,里面还留有原汁原味的祠堂牌匾和成对的柱联。它被视为家族文化的载体,祠堂的砖墙上铭刻着一段训诫:“良马奔驰各自闯荡疆域,随遇而安坚守做人的原则。时光流逝外乡也会变成家园,岁月悠长他乡也能当作故土。不论何时都不要忘记长辈的教诲,早晚都要看顾好祖先的香火。上天保佑我卯金家族,子孙后代共同繁荣兴旺。”

刘耀华向人讲述,这条遗训最初源自何处,具体形成于哪个时期已无从考证,仅清楚是老一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通过口耳相授延续至今,我们年轻一辈在交谈中也会提及这条遗训,即便记不全内容,但大家对其并不生疏,一直保持着代代传颂的习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