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奋斗史 一座幸福城 镇江句容:三十而“砺”再出发

日期: 2025-10-20 11:05:44|浏览: 11|编号: 15848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30年栉风沐雨,30年砥砺奋进。

自1995年那个春天开始,句容历时三十载,经历了一场不声不响却意义深远的转变,

那个往日被称为“金陵后花园”的地方,如今凭借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51位的排名、以及全国县级市基本现代化第36位的成就,正大步向前发展。

那个过去被称为“茅山老区”的地方,现在凭借“草莓之乡”“葡萄之乡”“苗木之乡”等特色产业,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并且成为了推动村庄强大和民众富裕的重要发源地。

过去被视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现在凭借“戴庄模式”“丁庄范例”等创新共享路径,正描绘着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华彩篇章。

句容河水面映照着茅山山峦的云雾。此处自古便是秦汉时神仙居住之地,又是梁唐两朝宰相的故乡,号称“第一福地”,最终以经营产业为手段,以保护生态为颜料,以改善民生为载体,

创作出新时期的“福”字内涵,在长江三角洲的地域里描绘出一幅壮丽河山的现代图景。

1995年句容撤县设市庆典活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句容影剧院

城市蝶变 从“筑梦城市化”到“融入都市圈”

从四分之一平方公里,增加至五十四又九分之九平方公里。三十年来,句容城区的规模增长了十倍以上。1995年年底,句容由县改市的时候,城区面积很小,当地居民表示:骑自行车半小时以内就能绕城一圈。句容市史志办方志科科长陈龙浩谈到,那个时期,华阳镇是句容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总人口大约有十万之众。

航拍句容

句容的城镇化进程迅速提速,华阳东、西、南、北路作为城市的先行者,率先焕发生机,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多条国道省道如G104、G312、S002、S122、S243等交织贯穿,高速公路网构筑起区域交通的命脉,既让句容居民体验到便捷的交通,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三十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到处是烟囱的工业区,现在高楼林立、灯火辉煌;过去人烟稀少的省道国道,如今被快速行驶的高速铁路、有节奏的地下铁路、四通八达的公共汽车线路以及旅游集散中心紧密连接的先进交通网络所替代。城区居民数量猛增到64.33万,长江南岸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正茁壮成长!

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建筑高度也在不断攀升,2012年6月15日,句容余坤开元大酒店落成启用,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最高点达到了“128米”。

三十年前,句容民众对于高层的理解仅限于十层以下,五十米高的建筑被视为非凡之物;三十年后,句容已矗立起数十座百米级摩天楼。当地居民的开阔程度同样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前大型商场开业时街道人潮涌动,如今面对众多顶尖零售商的集中落户,已能淡然处之。

城市不断向上发展,同时也在增添绿色景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句容河城区段曾经是极其严重的劣五类“黑腰带”。建市之初,推行环保“一票否决”政策,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净化厂、雨污分离系统陆续建成,高污染企业在这股时代趋势下逐渐消失。过去被称为“污水渠”的万家河,如今已转变为居民眼前的“幸福河”;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句容市水环境建设方面的杰出“生态标志”、同时也是众多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最近,赤山湖的灌溉项目成功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提名阶段,在江苏省内是唯一一个。现在,钓鱼的人再次出现在河岸边,白鹭在清澈的水面上轻盈飞过,水体质量持续改善达到了四类标准。这些金字招牌,彰显了绿色发展的辉煌成就。一个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正在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葛仙湖公园

城市是为了生活更美好。

三十年来,句容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一核四片”的城市布局结构,兴建了中央商场、时代城、义台街历史文化街区、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和众多农产品市场、专业市场,客运交通枢纽、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启用,崇明公园、贾纪山公园相继建成并向公众开放,葛仙湖公园转变为城市公共空间——既传承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又精心设计了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儿童游乐场以及健身步道,日益兴旺的夜间旅游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今年,这座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园林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为城区内最耀眼的风景线。当前,句容河、玉清河、肖杆河等地的景观提升计划正在顺利实施,清澈的河水与翠绿的河岸相互映衬,共同描绘出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

国家5A景区句容茅山景区

宝华山千华古村夜景

句容如今,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非常出色的港口城市、工业重镇、商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它被授予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工业百强县、中国创新百强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2024年,在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中,它的位置迅速上升,由第97位大幅跃升至第51位,投资潜力百强县排名第45位,县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位列第36位,充分展现了苏南的发展速度。

高铁句容站

双城交响 从“金陵后花园”到“东西链接点”

2021年12月28日12时15分,句容市在宁句城际句容站地面广场举办市民乘车典礼,64万句容百姓热切期盼的“地铁梦”终于达成,象征着句容“融入南京、衔接镇江”迈出关键性进程,宁镇一体化获得重大战略进展。

句容是葛洪出生的地方,也是秦淮河的发源地。这个城市坐落在南京市东边,处在苏南区域,属于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区域。它东边和镇江接壤,西边紧挨着南京,东北方向靠着长江,和扬州隔着江水相望。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句容曾经被人们称作“南京的休闲之地”。

一个“后”字,突显了地域特征,也暗示了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宁镇扬区域协同进程的推进,“后花园”地位转变为宁镇一体化的重要依托。

南京的溢出效应成就了句容的产业发展。

郭庄镇是南京都市圈东部的重要门户,凭借“半小时经济圈”的显著地理位置,正在打破城市间的隔阂,推动消费、产业、人才同城化发展,形成三方面的融合。周末时分,郭庄奥特莱斯附近的草地上,露营帐篷和旋转木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京溧水居民张先生带着家人在此享受闲暇时光,这一幕展现了跨区域消费的新动向。统计表明,奥特莱斯五十万名会员里,南京顾客的比例超过六成,这个比例很高。宁句城际线路继续延伸,产业链通过“强链补链”等计划得到增强,郭庄镇正借助交通网络的完善来缩小人们心理上的距离,通过产业方面的合作来建立价值关联,依靠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来抹平城市间的差距,在南京和句容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12国道快速化工程即将完工,宁镇联手建设的G312产业创新走廊正迅速变为现实,这条创新走廊中,句容的下蜀镇、宝华镇是重要的衔接区域,今年6月26日,一场以“融入南京、承接镇江,数字开启新征程、智慧引领新未来”为主题的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推介活动隆重举办校企合作、科技巨头合作、优质项目集聚,首批14个项目签约完成,接着第二批6个项目达成合作,最后一批4个项目正式签约,这些合作如同给创新园区注入了强劲动力,激发了句容对未来发展的雄心壮志。

创新源自于人。句容这片土地正变得越来越富有创造力。到现在为止,拥有高技术企业1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里登记了317家。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的集中,总共引进了509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9名国家级人才,46名省级“双创”优秀人才。镇江“金山英才”有144人,句容“福地英才”有310人,还特别培养了1813名本地人才。一个结构清晰、生机勃勃的“智慧雁群”正在福地天空自由飞翔,以句容为先锋,奔赴更加灿烂的明天。

句容市下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产业升级 从“园区小而散”到“亩产论英雄”

句容属于老区、农区,并且是典型的圩区,经济基础比较差。工厂多采用作坊模式,分布广泛,土地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发展空间。在市民凌先生印象中,句容曾经到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1995年,撤销县制建立市制,像一道惊雷般,开启了全市工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进程。

句容建市以来,其工业发展策略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注重效益的转变,整体产业布局开始逐步优化,通过集中厂房建设,实现产业空间集约化利用,同时清理闲置土地资源,强化土地资源整合,促使零星低效的工业场地向专业园区集中,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纠正了以往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下蜀镇位于长江岸边,率先发起了“亩产风暴”。2000年,这个镇抓住了沿江开发的机遇,将荒滩改造成了“临港工业集中区”。如今,这里汇聚了78家规模以上的企业,还形成了句容首个百亿级的建材产业集群。全球最大的管桩企业建华、法兰领域的领导者毅马、硅粉行业的领军者茂源都在这里安家落户,同时央企华电和北新建材也在此共同发展。园区内突然出现两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基地,还建立了省企业院士工作点,以及省级研究生工作平台,并且增设了两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点,这些新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的改进。

二十一世纪以来,句容工业推行两大发展模式,依靠外资与民资,并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导致“三资”工业与个体私营工业迅速扩张。目前,市区范围(涵盖华阳街道、开发区)内,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工业企业将近一百一十五家,这些企业年产值总和达到一百五十三亿八千万。全市范围内,所有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工业单位共创出总产值五百六十九亿三千六百万元。

句容实现弯道赶超的核心要素在于开拓进取。凭借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镇江园区句容分园、G312产业创新走廊等关键性载体,句容明确遵循“两群三链”与“三带四组团”的产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打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心。以人工智能产业三年行动为着力点,句容正迅速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该环境具备设施齐全、创新氛围浓厚、应用领域广泛、产业根基稳固等特征,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县域标杆。

经济格局不断改善,句容的产业构成经历了重大调整,1995年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是21.4、54.1和24.5,到了2024年这些比例变成了7.3、44.0和48.7,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构成比例在1995年是22.5、51.5和26.0,而到了2024年这些比例调整成了7.3、44.0和48.7,产业形态完成了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工业和服务业协同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服务业在经济增量的占比增加了24.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整体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2024年,句容市发布重要产业蓝图(2024-2030),积极融入南京“五标八链”、镇江“四群八链”,构建“1+4+1”园区体系作为创新核心,加强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吹响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天王镇戴庄村白沙自然村

共同富裕 从“苏南尾巴论”到“戴庄经验说”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消散,戴庄村的生态稻田已经展现出金色的波纹,每一根丰盈的稻穗都洋溢着收获的满足感。二十年前,这个村庄长期被“终年劳碌却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的困境所困扰,而今,“戴庄模式”这四个醒目的大字已经深深烙印在村民们的脑海中。

句容的丘陵地带过去常是严酷的“审判者”,土地既易遭旱灾又易遇水患,水利条件很差,农业收成大多依赖自然。当昆山、江阴等富裕县份在苏南经济领域表现突出时,句容一度被视为“苏南的落后代表”。

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显现出来。那一年,句容地区总共完成了619个村落的规划编制,乡村建设的构想开始形成。与此同时,在戴庄村,一场更为深远的转变正在无声地进行——中国第一个完全由农民自己创办的有机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宣告成立;特别邀请“时代楷模”赵亚夫担任首席指导,将研究成果实践在山岭地带;抛弃了旧式的耕作方式,集中力量推进高效有机农业,努力从土地上挖掘出更高的经济回报。

戴庄人民多年辛勤耕耘,用汗水换来了亮眼成就,有机产业园区面积扩大到1万亩,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蓬勃发展;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开设了销售网点、专售柜台或自营店铺,开展订单销售业务;村民人均收入从2300元大幅提高到4.5万元,原本贫困的村庄转变成了“全国文明村”;还相继荣获了“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文明村”等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表彰。今年5月,建成全省首家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

茅山镇丁庄村

“戴庄模式”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到各地,句容的乡村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当地草莓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增收致富的优质品牌;丁庄葡萄通过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每一颗果实都有专属档案;华阳蟠桃被列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果园单位面积收益达到万元以上;茅山长青品牌被收录进《中国农业产品典籍》,茶叶香飘海外……农业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景象在句容不断呈现,众多融合了度假、放松、玩乐、观光及生产的特色区域快速成长。现在句容,农业基础稳固如山,乡村风貌绚丽多彩,农民生活信心十足。

早先时候,有句名言说“苏南的小康实现,关键看昆山和句容”,这句话极大地促进了句容完成脱贫工作,并成功建成全面小康。三十年来,句容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从1995年的2482元大幅增长到2024年的34239元,增长了将近十四倍。戴庄等人领衔的茅山老区已经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同时向现代化方向迈出了可靠步伐,过去被称为“苏南末梢”的地区,如今已转变为老区复兴的典范。

历史悠久的风韵犹存,历经变迁焕发新生面貌。“句曲之地能够包容万物”,既包容山川的秀美、历史的积淀,更包容时代的演进、未来的希望。从秦朝明月照耀下的江乘县疆域,到如今长三角地区璀璨夺目的现代化都市,64万句容人民用行动续写了属于这片土地的崭新篇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