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宝石
比如“光明之山”巨钻。据说,这颗宝石五千年前于印度中部戈达瓦里河河床中被发现,传奇的戈尔康达矿山就在附近。“光明之山”巨钻首次被历史记载,见于十六世纪莫卧儿征服者巴布尔的传记《巴布尔本纪》。这件宝石先后为莫卧儿帝国多位统治者、波斯君主、阿富汗君主、印度锡克王国统治者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所珍藏,如今它光彩夺目地镶嵌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王冠之中。
再比如那颗名为“摄政王”的钻石,大约于1700年前后,被一位身陷印度的奴仆,从戈尔康达矿场实施盗窃,随后将宝石转卖给商人,以此换取了自身的解放,该商人又把这颗宝石卖给了马德拉斯的总督托马斯·皮特。这颗钻石在1717年落入法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菲利浦( d’Orléans)手中,接着被安装到路易十四的加冕王冠里,后来又用作拿破仑皇帝佩剑的装饰,紧接着又被镶嵌在欧仁妮皇后的王冠上。奥尔良公爵菲利浦担任摄政王期间,这颗钻石成为法国王冠上安装过的最顶级钻石。
另有一枚名为“奥洛夫”的宝石,同样源自戈尔康达矿场,十八世纪中期,一名法国流亡者从迈索尔神庙中将其盗取,之后辗转于多位宝石商人之手,价值不断飙升,最终落入格里奥洛夫亲王(Orlov)手中,而他正是凯瑟琳女皇(the Great)叶卡捷琳娜二世遗弃的爱人。他把那枚重达189.62克拉的著名宝石进献给女王,试图重新赢得她的青睐,但最终失败了。“奥洛夫”宝石从此一直安放在沙皇俄国的权杖之上,如今被保存在克里姆林宫的钻石库中。
自然界诸多非凡造化里,唯有钻石堪称至宝,它于诸多传奇故事中屡获重任。每一枚钻石,都承载着引人入胜的往事。这种珍宝的美态、纯净与坚毅特质,自古以来便让人着迷不已。人们将钻石制成首饰佩戴,此风尚已流传近两千年。
爱的象征
不过,钻石的形成过程,却藏着一个极为美妙、极富吸引力的过程。这种宝石源自地心深处,构造极为稳固,几乎全部由碳原子构成,需要在超过九百度的高温以及约四万五千个大气压的强大压力环境中,在地底一百五十公里的深度才能孕育成熟。随后,它们借助某种地质运动,被带到地表附近,主要依托于一种名为金伯利岩的火山岩浆实现迁移。
钻石的魔力部分来自于其捕捉光线并折射出彩虹色泽的能力。
钻石首要代表威严,历来为皇室所独占,法国圣路易曾禁止女性和平民佩戴钻石,但君主们却难以控制地将这类珍宝赠予心上人,不久后女性便成为钻石的主要佩戴对象,这种宝石也慢慢演变为不朽与爱情的标志。
极致纯净
无色钻石非常纯净透明。不过,钻石的颜色种类繁多。黄色钻石的色彩成因是氮元素,蓝色钻石则含有硼元素。可是,我们至今仍不清楚,为何有些钻石会呈现粉红、红色或紫色。不管具体原因是什么,彩色钻石都非常稀有,价值极高。
钻石的摩氏硬度等级为10,显著高于硬度为9的红宝石和蓝宝石,其硬度优势达120倍,是已知最坚硬的天然矿物。这种特质在古希腊语中被称为“不可征服之力”,完美诠释了钻石的非凡属性。凭借无与伦比的硬度,钻石展现出极佳的防刮擦能力,并且耐磨损程度超越所有其他宝石,同时它还拥有最为璀璨夺目的光泽。只有钻石自身才能划开另一颗钻石。因此,每颗钻石都必须单独存放。
每颗钻石都是孤品。钻石的身价可以用四个尺度来衡量,这便是所谓的“4 C”尺度:色泽()、纯净度()、琢磨(Cut)以及重量(Carat)。
颜色:无色钻的颜色可通过色彩的相对稀薄程度来衡量。
净度体现于钻石中微小瑕疵与内含物的有无及其形态,以此进行评估。净度级别需借助十倍放大镜观察钻石整体表象后判定。几乎不带有任何瑕疵或内含物的顶级净度钻石非常少见。
雕琢:将原始钻石原石加工成宝石级钻石,能够提升其观赏价值,并影响其内部光芒的折射效果、表面光华的展现程度以及整体的光泽水平。加工工艺的优劣,完全掌握在钻石雕琢匠人的技艺水准和专业知识之上。
克拉:克拉是测量钻石和名贵宝石的重量单位。
钻石完全由碳元素构成,内部混杂有微量的氮、硼或氢等元素成分。借助远红外线吸收光谱技术,能够识别这些微量成分。该技术有助于区分钻石的不同品种。Ia类和Ib类钻石都含有氮元素,而IIa类钻石则完全纯净,不含任何杂质,IIb类钻石则含有硼元素。IIa类钻石在天然钻石中极为罕见,仅占1%,其化学构造最为纯净,因而具备极高的纯净度和颜色品质。卡地亚专门寻找这类钻石,并将其用于制作光彩夺目的首饰。
卡地亚钻石
十九世纪末期,路易·卡地亚专注探索如何让钻石更加璀璨夺目,并且提升其美感。他通过研究铂金工艺和种子式镶嵌技术,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凭借这一创新技术,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钻石知识,对各种规格、潜在缺陷以及期望达到的品质都了如指掌,因此成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钻石权威。自那时起,卡地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闪耀着顶级钻石的光芒。那个时期,业内最出色的珠宝商和宝石打磨专家都会把自家的稀世宝石送给他,任何重大的宝石买卖,卡地亚都必须参与其中,这位来自和平路的珠宝商还会主动介入,世界各地的名流很快发现,在卡地亚能购得最具吸引力的钻石,巴黎、伦敦和纽约的卡地亚都具备精湛卓越的技艺。卡地亚与供应方及购买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信赖的联结,保障了它作为顶级钻石持续供应的途径。在过去的百年里,经由卡地亚转手的传奇宝石数量极多,诸如“南方之星”以及“虎泪”,还有“希望”与“荷兰女王”,包括“印度之梨”和“卡地亚—波顿—泰勒”等等。宝石是卡地亚最忠实的伙伴。
红宝石
红宝石山谷
缅甸的古老传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年代,几乎与世界的诞生同步。某个时刻,一只体型庞大的老鹰正在曼德勒()一带的山谷上空翱翔。它无意间瞥见地面存在一个硕大的痕迹,其色泽鲜艳夺目,让老鹰误以为是一块新鲜的猎物,便用力啄击起来。这个痕迹的色调仿佛夕阳余晖般变幻莫测,光彩熠熠,浓烈非凡,使这只老鹰感到十分困惑。它叼住一截碎块,朝向藏于连绵山岭间的巢洞飞去:那便是世间首颗红宝石,此山谷名为抹谷。
抹谷是珠宝商、宝石匠以及所有珍稀宝石迷们向往的传奇之地。1500多年间,这个缅甸山谷源源不断地产出各类宝石。其中最为名贵的当属极为难得的“鸽血红”红宝石,这种宝石色泽鲜艳,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的蓝色调,如今在市场上几乎绝迹。约瑟夫·凯塞尔创作的小说《红宝石山谷》把那片戒备森严、难以到达的地方变成了流传久远的传奇故事。如今,多数红宝石产自缅甸其它地方,而且品质极佳的红宝石矿脉也分布在泰国(被称为暹罗红宝石),另外还有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红宝石是刚玉的一种,成分包含氧化物和结晶铝,经过切割打磨,重量一般不会达到10克拉。纯净的刚玉没有颜色,部分会因为内部杂质而带有不同色调。珍贵红宝石的色泽源于铬元素。其中夹杂的细小金红石晶体,会产生类似“丝雾”的柔和光线。偶尔在特别难得的情况下,宝石还会形成星光构造。夜光能够令红宝石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多种色彩,令其更加璀璨深邃。红宝石的坚硬程度很高,与蓝宝石相同,摩氏硬度标度为9,位列第二,仅低于钻石。
炽烈的宝石
鲜血与烈焰的色调,红宝石注定代表狂热乃至滚烫深情的含义。印度人将红宝石尊为“众宝之冠”。众多贵族都用闪耀特殊光泽的红宝石装饰他们的耳坠和衣饰颈链,例如巴提亚纳邦的统治者,卡地亚就曾为他打造过一条极尽奢华的颈饰,上面镶嵌了300颗圆形凸面的红宝石和珍珠。另有一位纳瓦讷嘉邦的统治者,卡地亚曾为其打造过一条无与伦比的项链,这条项链镶嵌了共计119颗切割精美的缅甸红宝石。
有史以来最为知名并且分量最重的红宝石是一块250克拉的宝石,它被镶嵌在圣瓦茨拉夫王冠之中,这顶王冠由神圣罗马日耳曼帝国查理四世在1346年为其加冕典礼定制而成,如今这顶王冠被安放在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的隐秘房间之内不过,极其难得的红宝石堪称造物主的顶级创造,尤以缅甸出产的部分硕大切割宝石为典型,诸如重达25克拉的“和平红宝石”,以及重100克拉的“德隆之星”,它们目前被收藏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另有一块近16克拉的“阿兰卡普兰”,此刻属于文莱苏丹。
卡地亚除了运用印度王公的宝石外,还借助众多色彩明快的红宝石,打造出许多雅致的艺术品,例如1957年以7颗亮丽的缅甸红宝石(,重23.10克拉)精心设计的棕榈树胸针,这件作品现已成为卡地亚珍藏的一部分。
尖晶石
“红宝石”或“红色钻石”
你那像巴拉斯红宝石般迷人的双唇,还有眼中闪耀的光芒,让我深深着迷。诗人奥利弗·德·马涅( de Magny,1529-1561)写下这样的诗句,用来赞美自己的爱人露易丝·拉贝( Labé)。
但是,那像恋人红唇般被称为“巴拉斯红宝石”的宝石究竟是什么?答案是红色尖晶石。“巴拉斯红宝石”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它源自马可·波罗对阿富汗地区的记述:“巴达赫尚省出产一种名为‘巴拉斯’的宝石,非常美丽且价值高昂。”实际上,红色尖晶石极为罕见且珍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红宝石来对待。然而,这两种宝石的坚硬程度存在差异,尖晶石的摩氏硬度为8,红宝石则为9。它们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也各不相同。尖晶石的晶体拥有锐利的边角,这种特征或许就是它得名的原因,其名称源自拉丁文中的“spina”,表示尖刺。
在古印度,马德拉斯毗邻的本内尔河()河畔间,时有尖晶石(一种铝酸镁矿石)出现,因其稀有且珍贵,得名“红钻”。在印度及古代欧洲,尖晶石与红宝石相似,皆象征激情、热忱、火焰,似护身符般,可净化或守护。
红尖晶石色彩斑斓,既有鲜亮的罂粟红,也有浓烈的樱桃红,更有幽深的紫红色,间或显露出粉红或橙黄韵味,长期以来因同红宝石相似而备受珍视。此外,部分尖晶石还拥有多种蓝色或深绿色,同样十分迷人。红尖晶石矿藏的分布位置,常与红宝石矿藏相吻合。品质上乘的薰衣草色尖晶石主要源自越南,此外还有多个产地,例如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以及阿富汗。
国王的尖晶石
岁月悠悠,大众普遍误以为众多名贵古董首饰中的璀璨宝石实为红宝石,譬如,那颗317.4克拉的“黑王子红宝石”,便是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巨大尖晶石,其流传过程中饱经风雨变幻。这件尖晶石原先属于格拉纳达的摩尔统治者阿布·萨伊德,后来被他的死对头卡斯蒂利亚的佩德罗国王夺走,佩德罗国王大约在1350年杀害了阿布·萨伊德,从而获得了这颗宝物。1367年,佩德罗把那颗尖晶石赠予被称为“黑王子”的阿基坦公爵,为表彰他在纳胡拉战役中对半兄恩里克二世的战胜中提供的重大支持。
这件珍宝在英国王室代代相传,最初由理查二世国王(King II)继承,后来传给了亨利五世(Henry V)。这位国王将宝石镶嵌在自己的头盔上,并戴着它参加了阿金库尔战役——传说中,正是这枚珍贵的护身符挡住了阿兰逊公爵(Duke of Alençon)的致命攻击,从而保住了国王的性命。这件尖晶石先后被安装到查理二世的圣爱德华王冠以及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冠之中。现在,我们能够于伦敦塔一睹“黑王子”的动人形象。
在英格兰海峡的另一边,十六世纪中期,亨利二世国王曾得意地表示自己拥有三枚“王室红宝石”:重达121克拉的“那不勒斯蚕豆”;206克拉的“布列塔尼海岸”;以及241克拉的“那不勒斯之蛋”。最初那两颗宝石是布列塔尼公爵夫人的私产,后来由其女克劳迪()转赠给了她的丈夫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第三颗宝石则到了亨利二世手中。由于要应对开销巨大的宗教战争,亨利三世不得不将这三颗宝石进行典当,直到路易十五在位时才得以让王室将它们赎回。1749年,路易十五获得金羊毛骑士勋章,他吩咐宝石雕刻师雅克·盖伊( Guay)把“布列塔尼海岸”刻成龙形图案,又请御用珠宝师皮埃尔—安德烈·雅克明(-André )把它镶嵌到自己的最新彩色宝石勋章上。“布列塔尼海岸线”被切割成107.88克拉,旁边配着名贵的“王冠蓝钻”。1792年,这枚勋章遭恶徒从王室宝库中抢走。那颗蓝钻经过重新琢磨,被冠以“希望”之名。“布列塔尼海岸”宝石被盗贼带到伦敦,最终辗转至一位流亡贵族手中,他将其敬献给了未来的路易十八君主。“布列塔尼海岸”如今陈列于卢浮宫文物部门。另外两颗“王冠红宝石”也在1792年同时失窃,至今下落不明。
伊朗王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尖晶石,其实是红宝石,数量高达数百颗,其中就包含三枚体积巨大的尖晶石,分别重达500克拉、414克拉和270克拉。这三枚巨钻中,最后一枚在17世纪初期被刻上了印度第四位莫卧儿皇帝贾汗吉的署名。
蓝宝石
“最美丽的事物”
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所有呈现蓝色的事物都散发着神秘气息:天际、海面、夜幕。蓝色给寻常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谜团,既有对未知的好奇,也有对未知的惶惑,更包含着永恒、纯净且浩瀚的安详。
可是,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蓝色,但在地下深处,蓝色却非常少见,难以寻觅。几百年来,从蓝铜矿、靛蓝植物、青金石等动植物和矿物中提取的颜料非常珍贵,蓝色衣物和器物只有最富裕的阶层才能拥有。十二世纪的法国,蓝色被卡佩王朝视为皇室专用色彩。蓝宝石在原本就稀有的蓝色中,更是最为难得的品种。它象征着天空、神圣之光以及纯净、永恒、福泽的灵性世界。
蓝宝石同红宝石一样,属于刚玉类别。它是一种珍贵矿物,红色的称作红宝石,其余色彩统称为蓝宝石。由于象征意义与色彩罕见,蓝色蓝宝石尤为出名,自古便被用作装饰品。这种宝石在希腊语里的名称意为“蓝色石头”。这个词汇源自希伯来语,经由阿拉姆语传入,其含义为“极美的存在”。
偶尔会直接用到“宝石蓝”这个表述。蓝宝石呈现的蓝色有多种形态,有的呈现幽深的靛色,有的则显得清浅。色彩的深浅往往与矿脉的特质相关,特定的地质构造能够孕育出与众不同的色调。克什米尔地区出产的蓝宝石,其带有丝绒质感的“矢车菊蓝”最为珍贵,同时也很不容易寻觅。喜马拉雅山脉的蓝宝石矿是在1881年才被发现的,如今基本上已经开采殆尽。收藏家特别偏爱制作精良的深靛色缅甸蓝宝石,或者是富贵耀眼的斯里兰卡蓝宝石,一般多为清亮的浅蓝色调。
卡地亚与蓝宝石的故事
蓝宝石的色泽通常源于地壳深处的矿化过程,这个地质活动使构成刚玉的氧化铝获得了与红宝石相同的摩氏硬度,达到了9级。和多数宝石不同,宝石匠人偏爱蓝宝石中含有的天然杂质。这些杂质能够赋予宝石独特的丝绒般光泽,当采用凸圆形切割时,还会形成一种被称为“星光效应”的物理现象,从而折射出闪耀的星状亮斑。这就是所谓的“星光蓝宝石”。
卡地亚与蓝宝石的合作历程里,诞生了许多珠宝界的传世之作。比如卡地亚运用全球最大的一颗刻面蓝宝石,那枚478克拉的梨形宝石,打造了数款项链饰品。其中最后一款项链,被罗马尼亚费尔迪南德国王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夫人。时过境迁,几年之后,纽约卡地亚又推出了一条做工极为精致的铂金手链,这条手链上面点缀着璀璨的钻石,同时镶嵌了漂亮的蓝宝石。1996年,这条手链曾在日内瓦作为重点拍品进行公开竞拍,不过后来在展览期间遭遇失窃事件,损失严重。另外一件更具盛名的藏品,是那枚让温莎公爵夫人也为之倾心的卡地亚胸针,这件作品诞生于1949年,主体为一头完全由蓝宝石镶嵌的铂金美洲豹,它雄踞于一块重达152.35克拉的凸圆形蓝宝石之上。
卡地亚还运用过多种蓝色蓝宝石,因为这种宝石能展现出光谱里所有色彩。有粉红蓝宝石,也有绿色蓝宝石,其中最珍贵且最受欢迎的是帕德玛蓝宝石,这个名称源自梵文,意为“莲花”。这种宝石呈粉橙色,主要来自斯里兰卡。
帕德玛蓝宝石
从浅淡的粉白色到浓郁的粉红色,娇艳迷人的莲花堪称植物界最精致的存在。远古时期,锡兰王国(斯里兰卡)居民便以这种花朵(梵语:)来象征岛上一种极其难得的彩色宝石。僧伽罗语里,这个名称写作“”,一般译为“帕德玛”。帕德玛蓝宝石是最为稀有的蓝宝石类型,如今在该地依然可见。最完美的帕德玛粉橙色需要粉色与橙色成分均等,哪怕存在细微失衡,都会让色彩品质显著下降。色彩搭配最为和谐的帕德玛蓝宝石极为珍贵。
真正的天然帕德玛蓝宝石非常稀少,千金难求。
帕德玛蓝宝石唯有在斯里兰卡才能寻觅到最为纯净的品种,然而近些年,马达加斯加也出现了这种宝石的开采。这种宝石的重量,与红宝石相似,通常不会超过十克拉,若重量超过两克拉,其天然帕德玛蓝宝石便属于稀有之列。迄今为止,已知最大的帕德玛蓝宝石是一颗重达一百点一八克拉的椭圆形宝石,现收藏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卡地亚对珍贵帕德玛蓝宝石的色泽情有独钟,既有深邃的“日暮色调”,也有诸多精致、高雅、温婉的粉系色彩。近期,卡地亚公开展示三枚极为罕见、造型优美、重量稀有的帕德玛蓝宝石,分别为22.40克拉、27.34克拉及28.33克拉。这三枚宝石呈枕形或椭圆形,被镶嵌在铂金指环之中,并配有梨形与圆形明亮式切割钻石。
法老与印加人
十八一六年的十一月八日,应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之命,矿物学家弗雷德里克·凯利沃德前往埃及东部的扎巴拉山区,旨在探寻法老时期失落的祖母绿矿脉,他在那里考察时,当地的向导告诉他,这座山内部藏有许多隐蔽的洞穴,凯利沃德在随后的旅行记录中这样记述道。我正坐在一片荒地上,打算稍作歇息,以减轻连日来的疲惫之感。就在这时,我的视线捕捉到一枚深绿色的宝石,那是一块祖母绿!我简直喜出望外,内心激动不已!凯利沃德发现了这个宝地——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人开采,据说这里的石头能够赋予法老永生不死的权力。矿物学家呈献给总督若干公斤的矿物结晶,这些结晶,与那些镶嵌在王室徽章上的奥地利的哈巴查矿脉产物,还有哥伦比亚的珍品,特别是穆索和契沃尔的璀璨绿宝石,相比,显得大相径庭。早在西班牙人征服之前数百年,绿宝石就已作为当地印加皇族的象征。
这种珍贵的矿石自人类文明发端以来就备受推崇。那代表坚定与不朽信念的青绿色泽,令其成为数种宗教的代表性宝物,其中伊斯兰教尤为重视。莫卧儿帝国惯常以祖母绿雕琢出繁复的花饰纹样,或是《古兰经》的经文内容。
魔法花园宝石
祖母绿属于绿色绿柱石的一种。品质最优的祖母绿产自哥伦比亚,巴西、俄罗斯以及部分非洲国家也能找到上乘的品种。颜色越浓郁,或者晶体越纯净,其价格就越是昂贵。祖母绿内部含有细微的天然纹路,这些纹路并非缺陷:它们是在结晶时自然形成的闭合裂隙,记录了环境微小的变迁,如同植物生长的痕迹,因此又被称作“落霜”或“花园”。这种宝石的摩氏硬度虽然介于7.5到8之间,但是,它的晶体结构具有特殊性,因此,非常容易破碎,无法承受震动、高温以及温度的剧烈波动。
有诸多珍贵祖母绿(多数为未雕琢)曾以其非凡色泽与硕大尺寸载入史册:重达964克拉的伊莎贝拉,曾为埃尔南·科尔特斯所有,1993年于佛罗里达海岸附近一艘西班牙巨轮沉船中,从七万五千克拉原石或刻面宝石中奇迹寻回;伊斯坦堡托普卡珀博物馆珍藏众多华美祖母绿,其中最大者重1400克拉;一枚重218克拉的“大莫卧儿”祖母绿,表面镌刻着经文;一块重1384克拉的“德文郡”宝石;以及一颗重632克拉的“帕特里夏”宝石,现藏于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不过,那些法老与印加帝国珍视的宝石,吸引力并不仅在于分量。精湛的琢磨手法和饰品拼合技巧,能让它们愈发闪耀并充满奇异力量。卡地亚在二十年代打造的诸多顶级珠宝中,就采用了莫卧儿风格的雕花祖母绿,此外,公司近期还处理过五颗祖母绿,它们都源自哥伦比亚契沃尔的一块原石,这五颗宝石中,有两颗被磨切成梨形,重量分别为206.12克拉和204.97克拉,最终被设置在一款铂金蛇形项链上。
蛋白石
古老而“微妙的火光”
它们闪耀着隐约的光芒,石榴石呈现为鲜亮的赤色,红宝石展现出深邃的朱红,紫水晶散发出浓郁的殷红,祖母绿则散发着清新的海蓝,这些色彩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宝石鉴定专家为其冠以雅致的名字,并赋予了它极高的价值。在《自然历史》这部著作中,公元一世纪的史学家普林尼曾这样记述这种备受古人珍视的宝石——蛋白石。这种色彩斑斓、制作精良的石头,如今能在当今斯洛伐克的群山之中寻获。
蛋白石的别称称作“opal”,其词源可追溯至梵语“upala”,该词汇意指“珍稀的宝石”,由此推断,蛋白石的应用历史更为悠久。古阿拉伯族群视蛋白石为具有守护效能的瑰宝,故而广泛将其雕琢成护身符与饰品。相较之下,在欧洲地区,蛋白石在漫长的岁月里常被视作招致不祥的象征。这种声誉的形成或许与宝石匠有关,他们缺乏处理这类精微巧致的宝石的技艺,这种宝石源自数百万年前的冻结岩石,其构成中有30%是水,非常容易崩解。然而,留存至今的蛋白石数量依然可观,譬如镶嵌在神圣罗马日耳曼帝国君主王冠中的那枚蛋白石,还有拿破仑赠予约瑟芬女王的初始命名蛋白石“特洛伊之火”,它呈现耀眼的红色光芒。新艺术流派的设计师们着力提升蛋白石的地位,像拉立克、亨利·维维尔和吕西安·盖拉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常在植物和动物题材的创作中运用蛋白石,以此彰显其独特魅力。尽管维多利亚女王对蛋白石情有独钟,并促进了它的普及,但路易·卡地亚在设计作品中却鲜少采用这种宝石。然而,到了1903年,他特意为女高音歌唱家内莉·梅尔芭(Melba)打造了一枚做工考究且光彩照人的心形蛋白石饰品。卡地亚长期以来都热衷于运用这种宝石丰富变幻的色彩,借助它设计制作了众多璀璨夺目的珠宝。
贵蛋白石,火蛋白石
蛋白石具有非常奇特的色彩变幻现象,这是由许多微小能够折射光线的二氧化硅晶体造成的。蛋白石有多种类型,其中用于制作首饰的是珍贵蛋白石,也叫作彩色蛋白石,这种蛋白石以乳白色为基调,内部包含各种绚烂的色彩光芒。偶尔也会使用火蛋白石,这种蛋白石以红色为底,会发出红橙色的光芒。还有一种是极为难得的黑蛋白石,色泽极为内敛,内含五彩光芒。蛋白石变幻莫测的色彩,让首饰匠能够设计出各式别致的饰品,每一件都极具辨识度。
蛋白石多数时候跟名贵宝石不一样,它的切割通常是凸圆形,底部处理成磨砂面,这样既能阻挡光线穿透,又方便从正面观察它内部那深奥迷人的景象。最受欢迎的蛋白石是色彩最鲜艳的,稍微转动一下,原本像蓝绿色水面一样的它会泛起橙色波纹,这波纹很快就消失了,又呈现出别种色彩。极为少见的蛋白石还会突然冒出红色光芒。蛋白石的价值不只看它的明亮程度,还要看它的外形,还有它的色彩,并且也要看它的花纹是不是连绵不断,是不是经常变化。
全球最大蛋白石矿藏位于澳大利亚及美洲地区,范围横跨巴西至加拿大,涵盖美国与墨西哥。近期在埃塞俄比亚新发现一处优质蛋白石矿,现已成为整个珠宝行业争相追逐的资源。匠人们凭借精湛技艺与独特构思精心打磨这些矿石,其成品与天然宝石别无二致。
珍珠
自鸿蒙之初
2012年3月,天气晴好,在迪拜以北五十公里处的乌姆盖万泻湖之滨,有个叫索贝哈的地点,多名阿联酋与法国的考古研究者,于一片景色宜人的沙地上,正专注地筛选着——这里是波斯湾—阿拉伯湾区域,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此地,约公元前六千年,曾住着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族群。这些考古学者的重大使命,在于探查这个聚落以及阿拉伯东部已知的最早坟地之一的遗址。考古成果表明,这些远古人类在潟湖里捕获了众多鱼类,并从红树林处采集了多种贝类和螃蟹。在深海之中,他们还捕捞了鲨鱼和马鲛鱼,随即将它们用网具拖至海面之上。
2012年那个时刻,那些经过筛选的沙砾中,意外出现了一枚无价之宝,那是一颗做工极好的珍珠。在阿拉伯湾和阿曼海沿岸地区,此前已经发掘出超过一百颗属于新时期时期的珍珠。然而,这枚呈“纽扣”状,直径6.3毫米的珍珠迅速获得了全球的关注:经过对其出土地层进行碳素年代分析,证实了它是已知历史最悠久的珍珠,由一名渔民在7500年前于一种射肋珠母贝体内找到。
这个海岸遗迹仿佛仍有采珠者居住,他们依靠不携带呼吸装备潜入海中,搜寻那些宝贵的水下资源谋生,这些珍珠通常被用作装饰和举行祭祀活动,特别是在为逝者举行葬礼时:在阿联酋和阿曼发现的几百年后的墓穴里,考古人员常常会在逝者的嘴唇部位找到珍珠。在某个墓穴里,他们注意到,陪葬给男子的珍珠带有一个小孔,陪葬给女子的珍珠则有两个孔。
古代中国、埃及、希腊、波斯以及罗马,都曾用珍珠制作饰品。现存最古老的珍珠项链,有三大串,总计72颗,它于1901年在苏萨(Shush,今伊朗)一座阿契美尼德王子的陵墓中被发现。
神话传说里,珍珠常和泪水联系在一起,日本人觉得这是害羞情郎滴入大海的泪珠,希腊人则认为珍珠是维纳斯的眼泪,罗马人相信珍珠是天使的眼泪凝结的,伊斯兰教徒则觉得这是亚当夏娃因悔恨而流的泪水,正因如此,珍珠一直被视为爱与纯净的标志。
高级珍珠和养殖珍珠
珍珠多数为圆形,外层覆盖着由多片薄层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是由海水珍珠的牡蛎或淡水蚌的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在部分高档珍珠中,这种分泌现象是因受到微小寄生虫的侵袭而自然产生的。
十九世纪,高级珍珠十分稀有,于是人们着手培育珍珠,借助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人为促使珍珠母产生分泌。最先进行这种尝试的是日本,但直到1900年,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珍珠养殖才在澳大利亚开展。日本的珍珠养殖从1920年开始销售,时机相当好:那时,顶级珍珠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过去三年里,卡地亚仅用两串珍珠就置换到了纽约第五大道的一整栋建筑!
卡地亚珍珠
鉴定顶级珍珠的优劣和身价,要关注它的色彩绚丽,形态规整,表面光滑,大小,重量(用格令计量,每格令等于零点零五克),当然还要看它的明亮程度,反光效果以及珍珠特有的虹彩——也就是光线照射在珍珠层上所呈现的色彩变幻。这种光泽的形成源于光线在珍珠表层几乎全部的反射现象,由此展现出绸缎般的柔和虹彩,使珍珠拥有了幽深且多彩的质感。
历史上涌现过诸多声名显赫的珍珠,首推埃及女王克利奥派特拉的珍宝:相传,她曾与安东尼竞相赌约,比拼谁能在单次宴饮中挥霍掉1,000万塞斯特斯,这是古罗马的货币单位。克利奥派特拉将一枚珍珠浸入醋液使其消融后吞服,最终赢得这场赌局。另有一些名动天下的珍珠,亦因它们摄人心魄的美丽,掀起过无数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
最出名的当属“佩雷格里纳”,这是一枚重达202.24克,形状极似梨的完美珍珠,由一名黑奴于1579年在巴拿马湾觅得,他以此换取了人身解放,该珍珠在当时已知的同类宝物中最为珍贵,三年之后,这颗珍珠辗转落入一位葡萄牙商人之手,随后被转售给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君主。这件宝物原属西班牙王室所有,经常在当时的许多画像里露面,系于一枚缀有48克拉钻石的饰针下方,曾为多位王后和公主佩戴过胸前。1813年,拿破仑一世的兄弟,即西班牙国王约瑟夫·波拿巴,在被迫撤离西班牙后前往法国,途中随身带走了部分王室珍宝,其中就含有“佩雷格里纳”珍珠。他于1844年离世后,这颗宝物传给了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也就是日后的拿破仑三世,随后在四年后转手给了英国贵族阿伯康公爵詹姆士·汉米尔顿。“佩雷格里纳”这件藏品在汉米尔顿家族手中传承了很长时间,直至1969年才被卖出。它最终在伦敦通过拍卖的方式,被理察·波顿买下,当时他以37,000美元的高价战胜了西班牙王室的一位成员。理察·波顿随后将这件珍贵的“佩雷格里纳”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妻子伊丽莎白·泰勒。
某日,泰勒从自家狮子犬口中夺回了那颗几乎被吞食的珍珠,便请卡地亚打造一条项链,以充分彰显该珍珠的华美。卡地亚最终为她设计了一条璀璨夺目的红宝石、钻石与珍珠项链,其中下悬的正是那颗珍珠。泰勒一直珍藏这条项链直至2011年离世。那一年12月13日,于纽约的伊丽莎白·泰勒珠宝拍卖活动上,“佩雷格里纳”连同整条项链,最终以1200万美元的标价,卖给了身份未公开的购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