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收入抵得上十个月,做月饼生意到底有多暴利?先了解一个数据,2019年全国月饼销售总额达到1967亿元,人均消费超过一个。有人声称,中秋佳节一过,月饼商贩就能轻松获利全年,这种说法是否言过其实?
开篇谈谈最明显的体会。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大街小巷的月饼宣传随处可见,商店货架上很快被月饼礼盒塞满,包装越来越考究,价格也持续攀升。一个普通的月饼礼盒通常要上百元,有些豪华款甚至能卖到上千元。人们可能会想,这么贵,真的划算吗?
高利润的奥秘包含在精美的包装盒之中。以元祖、美心、广州酒家这些知名品牌为例,它们的财务报表表明,月饼的利润率可以超过六成,元祖的利润率甚至达到了六成五到八成五。行业内人士透露,标价两百元的月饼礼盒,其中月饼的物料成本往往不足二十元。其余的费用则用于礼品盒的制造、创意构思、市场推广以及各类分销环节的开销。有人戏言,购买月饼实际上是购买了盒子,而月饼本身只是作为附送的物品。
高价真的过分吗?月饼的用料非常考究,部分内馅的价格高得不正常。元祖的成本构成表明,材料费用占总支出94%,包括莲蓉、蛋黄、果仁、五仁,甚至还有添加燕窝、松露的月饼。然而,同样的配方,若用普通塑料袋包装,或装入高级铁盒,价格差异可达数倍之多。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人注重体面的文化观念,使得月饼成为馈赠时的重点选择。若包装不够精美,便不适合作为礼品赠送。
追溯历史,月饼曾经是难得的佳肴。五六十年代,一个饼值十元,相当于普通职工半月收入。那时人们开始自制月饼,物美价廉,不过那种口感坚硬如石,恐怕只有老一辈人还清楚。改革开放以来,铁盒月饼成为高端享受。如今月饼品种琳琅满目,品牌层出不穷,连星巴克、喜茶、哈根达斯也纷纷试水。
众多品牌纷纷涌向月饼领域,是由于月饼的经营十分便捷。其利润空间宽阔,附加价值高,且在特定时节呈现强劲销售态势,收益高度集中于单月,若销售状况良好,则全年无需担忧。2019年,元祖仅凭月饼礼盒,三个月便实现8.29亿元销售额,占其年度总营收的百分之四十。对诸多公司而言,这无异于一场争夺利益的激烈角逐,谁又甘心坐视不理呢?
月饼的利润真的如此丰厚吗?实际上,原料价格上涨,人工费用、物流开销以及冷藏运输费用都在持续增加。特别是那些高档食材和精美包装,其成本同样居高不下。然而,与最终售价相比,这些开销仍然令人震惊。国家早已明确,包装费用不得超过出厂价格的百分之二十五,但许多公司仍在政策界限附近徘徊。表面上遵守规定,暗地里却寻找漏洞。最终,这些负担都由购买者承担。
月饼券的运作方式令人震惊。生产商以六十元的价格将面额一百元的月饼券出售给分销商,分销商以八十元的价格转卖给顾客,顾客再将券以四十元的价格卖给票贩子,票贩子加价十元后将券卖回给生产商。生产商每笔交易赚取十元,却无需制作任何月饼。月饼券曾风靡全国,成为节日中不可或缺的流通货币,直到监管力度加大才逐渐式微。
有人认为月饼行业如同无本万利,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丰厚回报。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场推广、研制新奇口味、开展跨界联名活动,同时还要与电商渠道争夺关注度。近年来,哈根达斯、五芳斋、迪士尼等品牌在跨界合作方面表现活跃,不仅销售月饼产品,更传递品牌文化、引发情感共鸣。由于年轻群体追求新潮体验,不再局限于传统式风味,因此品牌创新已成为其立足市场的关键策略。
令人遗憾,月饼的浪费现象备受批评。每到中秋佳节结束,商店便促销降价,月饼堆积如山。许多人抱怨月饼过于甜腻,难以吃完,最终被丢弃。资源浪费、过度包装,已成为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月饼本应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何必过分追求包装和价格呢?
审视网上的各种评论,一部分人认为“贩卖月饼非常轻松就能获利”,另一部分人则表示“只有那些知名企业才有资格赚取利润,规模较小的工厂早已被淘汰出局”。随着网络购物和直播销售活动的兴盛,普通人想要通过售卖月饼实现经济上的突破,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实力雄厚的企业凭借其销售渠道和雄厚资本,而规模有限的公司则只能通过提升产品性价比和进行创新来竞争。
月饼一年仅售一次,却引得众多商家竞相追逐。有人凭借它一年获利颇丰,有人却因此倾家荡产。高利润、高危险、高壁垒,这就是月饼行业的本质。
月饼市场表面繁荣,内里却是竞争激烈。老牌公司需要推陈出新,新兴品牌必须找准方向,才能获得一席之地。今后的月饼行业,关键不在于谁获利最大,而在于谁能让顾客吃得满意,买得放心。
月饼的丰厚利润源自中国人对家庭团聚和深厚情感的坚守。虽然售卖月饼似乎可以迅速获取财富,但最终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份共聚的温馨和节日的庄重氛围。期待这个行业能减少些急功近利,增添些真挚情感,使月饼恢复其传统风味,让中秋佳节更加充满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