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App能“共享”生日隐私?律师:涉嫌侵犯隐私

日期: 2025-10-22 11:08:47|浏览: 2|编号: 15992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最近,广州的王女士过生日时,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内容是“有人在‘生日管家’上登记了你的生日,还给你起了‘人生导师’的标签”。紧接着好几天,她又陆续收到了几条来自“生日管家”的短信,有时说她被标记成“值得信赖的上级”,有时说她被标记成“心仪对象”……她感到十分意外,同时也有些疑惑:自己平时几乎不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生日,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知道?疑似是某种骗局,询问了一位朋友才明白,这其实是叫“生日管家”的应用“透露”的信息。王女士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提及,她对自己的私密信息可能遭泄露感到忧虑。王女士还提及,尽管短信上写明:回复TD即可停止,但她连续发了四次TD,生日管家的短信依旧不断发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昨天在个人设备上安装了这款“生日管家”应用程序,启动后软件便着手将网络端资料与记者的联系人信息进行核对。核对过程顺利完成,记者随后选择从联系人列表中导入资料,导入动作结束后系统反馈已同步超过一百条生日记录。这些记录包含个人姓名、出生年份、生日日期、星座归属、生肖纪年,并且多数附带了个人肖像。其中既有准确无误的信息,也不少存在偏差的数据。比如记者的一位同学的出生日期是“2014年”,明显是错的。

媒体通过这个应用发现,该软件的赚钱方式十分清晰,除了生日通知功能,应用还售卖蛋糕和鲜花,能实现三小时内送达,并且出售各类礼品,本质上是一个手机购物平台。

律师:上传他人生日涉嫌侵犯隐私

赵占领律师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谈到,手机账号关联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让他人知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若个人主动公示此数据,则不构成隐私泄露。然而,倘若个人从未主动透露过生日资料,而是由他人导入,那么提供导入服务的用户有侵犯隐私的嫌疑。平台方面对此类情况知情或应当知情,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后果。

赵占领谈到,“生日管家”这个事例很不一般,它所展示的许多生日信息都跟实际情况不符。即便这些信息不准确,也并非隐私泄露的问题,毕竟并未公布个人隐私。

软件开发方:数据皆为用户上传

为何未注册使用该软件的王女士会接到短信?记者为此拨通其官方网站电话,对方回应称,生日信息均由用户自行录入并上传,生日管家对信息的准确性不承担任何责任,也从未向任何第三方机构购买过用户资料。据“生日管家”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该公司创办至今已有四年时间,目前已为3500万用户积累了3亿条生日记录。

客服人员表示,有位朋友在使用软件时,通过通讯录添加好友生日,误加了王女士的生日信息。如果市民不希望公开自己的生日,可以进入“设置”菜单,选择“隐私”选项,然后在“用户信息”部分,将生日信息的公开程度设置为“完全不公开”,这样以后就不会再显示生日内容了。至于市民询问为何无法退订短信的问题,客服人员解释说,这是电信服务方面的政策所致。

客服部门说明,个人有权决定是否让手机号绑定的出生日期对外可见。只有当个人同意公开,生日管理应用才会将年龄资料进行配对,并分享给其他用户。然而,根据媒体人的调查,部分人的出生日期也会出现未经本人同意就上传的情况。例如某人并未安装该应用,但他的朋友将他的出生日期录入生日管家,那么社交圈内的其他朋友也能看到这些信息。

该客服人员向记者说明,生日能否算作隐私,取决于能否拿到某人的手机号码,只有这样才能查到对方的生日。所以,生日这类信息通常只在熟人之间传播,并非向公众公开,因此不会造成用户个人信息的严重泄露。

安全专家:应尽量避免使用生日做密码

安全顾问李铁军告诫民众,许多人的“秘钥”经常是本人的诞辰,这类资讯一旦曝光,实非良策。

还有安全人士指出,生日数字的来源渠道十分广泛,包括身份证件以及各类登记信息,所以用生日数字设置银行账户密码,和选用其他普通信息作为银行密码并无差异。

就短信取消订阅一事,记者联络了三家通信企业的服务热线。接线人员指出,具体情形要同信息发布方核实。倘若确实需要拦截某个号码的资讯,推荐安装手机防护类软件。至于无用短讯,能够通过特定电话渠道进行投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