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记者王怡潇报道 在镜头注视下 他身披白色手术服 表情凝重说道 你的病情若继续延误 可能会转为恶性肿瘤 随即他转而露出灿烂笑容 高举着某个药盒 宣称得益于家中珍藏的几代相传方子 只需三个阶段的治疗便能彻底痊愈
这种精心策划的医疗剧集,在众多网络直播频道不断重播。2025年8月,某个平台上的主播“健康姚老师”遭到查办,其真实身份原来是一名替身演员,通过自行编排“病患求医和医生诊治”的场面,兜售虚假的“灵丹妙药”,在数月时间里就赚取了数百万元巨款。
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个机构共同宣布了《关于管理“自媒体”医疗知识传播活动的文件》
如今,国家终于采取行动了!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个机构联合发布了《关于管理“自媒体”健康知识传播行为的规定》,彻底禁止那些冒充医生、伪造健康知识的行为。
一条龙服务:从服装到资质,全是假的
媒体在某个购物平台输入“白衣工作者长袖”进行检索,所显示的商品信息令人惊讶不已:各类医护相关服饰一应俱全,并且还可以根据医院的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有商家明确表示:“只要客户能够提供医院的LOGO电子档,任何医疗机构的标志都可以进行制作。”
记者调查的某宝购物页面。
简直荒唐透顶,连行医执照都能伪造。有个机构公然标价出售,医师资格证每张一百五十元,执业证书每份二百元。
河南怀律律师事务所律师赵一婕表示,部分网络知名医生实际上由MCN机构大量制造而成,他们借助民营医疗机构的名义,为这些伪装成医生的假人提供身份伪装。
演技派“神医”的收割套路
那些假冒的行医者不仅配置完善,扮演得也相当逼真。赵一婕强调,非法人员借助编造头衔、伪造诊疗记录、运用感情话术等手法招揽顾客。譬如捏造“家传良方”“世代行医”等情节来塑造专家形象,又或者使用“百岁长者健康食谱”之类的感伤故事来打动人心。
她进一步说明,这些人经常用“不要花钱的指导”“不满意就退钱”作为吸引手段,在直播过程中又采用“稳稳的药方”“保健用品”这类说法来躲避检查,把药品伪装成农作物来售卖,非常不容易被发现。
后果很严重:最高可判死刑!
虚假宣传与广告欺诈是所谓“网红神医”吸引顾客的主要方式。赵一婕指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编造疗效、伪造评价等行为属于虚假广告,这直接触犯了该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第五项,即禁止“捏造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条款。
河南六齐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江昆补充说明,如果没有获得医师执业许可,或者使用假的资质进行医疗活动,就有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非法行医罪”。这种情况,情节比较恶劣的话,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同时还会被处以罚金,或者单独被罚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未经许可制造、输入或伪装成药品的所谓特效药,都会被法律界定为假药或劣药。制造、售卖这类药品的行为,可能触犯生产、销售假药罪,最严厉的惩罚是判处死刑。
教你三招识破“假医生”
统计表明,该平台本年度已移除六百八十三名虚假医师,处置了五十万条以上劣质影像,禁用了逾一千二百个账号,诈骗手段持续演进,我们应如何防范?
如今,许多病患倾向于利用网络搜寻医疗资讯,有时还会把CT、MRI影像直接发给线上医生请求解读。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张璐指出,大众迫切需要提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并以客观态度审视网络上的各种内容。
张璐强调,网络上的医学知识传播虽然有利于健康信息的推广,但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为了吸引关注度,信息往往被过分简化、绝对化,不考虑不同人的具体情况,有时还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而推荐某些商品,缺少公正性。
她身为医学影像科医师,着重指出远程阅片潜藏诸多弊端。手机翻拍会造成影像模糊且清晰度降低,直接干扰准确判断。另外,缺少病患既往史、化验数据等必要资料,容易导致诊断出现偏差。另外,线下医学影像分析通常依据神经科、心血管科、腹部与盆腔科等不同领域进行细致分类,但网络咨询服务难以保证医生资质与患者病况的精确对应,造成诊疗过程缺乏针对性。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个人健康资料在网络传输时存在被窃取的风险,同时此类远程诊疗活动缺乏法律保障,一旦产生争议患者往往难以寻求有效救济。
识别信息真伪时,张璐提醒人们要首先考虑官方认证的医疗机构,确认信息来自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并且提供者须具备主治医师或更高级别的资格,同时要核实其专业方向是否与所传播的知识相关,还可以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网站进行核实。值得信赖的医学专家往往在论述时突出个体差别,主张到线下诊疗,并且会注重援引权威资料,措辞十分谨慎小心;相对而言,对于那些论断绝对化、夸饰效果或者有意宣传商品或项目的内容,必须高度注意防范。
平台不能甩锅需共同担责
无证行医者与不实医疗信息不仅极大损害病患利益、破坏正规诊疗流程,还在持续消耗民众对医疗领域的信心。河南六齐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江昆强调:现在迫切需要构建一套严谨、公开、公平的医疗知识传播评估体系,另外要增强市场监督、卫生健康、网络信息、公安等多个机构的联合工作模式,真正解决不同部门间合作不足的问题。
当下,网络平台需要积极落实自身职责,持续优化用户条款,依照法规强化医疗知识传播内容的监管,必须持续奉行“对既有账号进行核查,对新加入的严格把关”的方针,务必从根源上防止无资格账号传播医疗专业知识,各方可共同努力,方能营造一个健康、可靠的网上医疗知识普及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