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视频·新360行之国风糖艺师|以糖为笔绘国风

日期: 2025-10-23 05:03:21|浏览: 1|编号: 16045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有一位让寻常糖料呈现非凡变化的匠人,他就是国风糖艺传承者崔久祥。在他手里,糖不再仅是日常吃食,而转化成传播和演绎传统美学的重要载体。

崔久祥与糖艺的交集,源于一次机缘巧合。在一场艺术互动场合,他目睹了同行以糖作媒介,演绎出抽象线条的艺术韵味。童年时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倾心,促使他萌发了一个构想——将糖这种原料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于是,他开始了专注于国风糖艺的探索旅程,这一坚持,持续了八个年头。

二零二四年三月十三日,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崔久祥的糖艺作坊,有外国友人尝试制作糖塑,具体为拉制糖丝。张鹰拍摄

去年正值辰龙之年,他构思并制作了一幅高半米的立体糖画《金龙献瑞》,作品问世后广受瞩目。为了表现这条威武的东方神龙形象,崔久祥倾注了大量心血,深入探究相关素材,持续反复构思。创作期间,炽热的温度成为了主要的技术难题。糖艺加工必须在温度维持在65度左右的恒温设备中进行,长时间操作会感到灼热,但他却常常连续工作数小时,依靠非凡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不断克服挑战,最终使这条龙形糖艺作品显得栩栩如生,龙身上的鳞片制作得极为细致,龙须也显得十分灵活。

除了《金龙献瑞》,崔久祥还构思了省花系列创作。他借助硬糖媒介,逐一塑造各省份的代表性花卉,期望借此途径增进网友对各省市花卉的认知,并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糖艺。这些作品借助短视频渠道进行分享,获得了网友的广泛反响,提升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创作这些作品期间,崔久祥在色彩重叠和形象塑造上用心探索,选用淡泊色调和空灵构造,使画面富有生机与神韵,如同从传统水墨画中浮现,洋溢着诗情与典雅。

崔久祥糖艺作品——梅花。张鹰 摄

糖艺品的搬运和储存是个棘手问题。糖雕材质很易损,搬运时必须格外谨慎。崔久祥曾应央视之邀,为《湘江风雨图》创作衍生品。该作品长度1.1米,宽度40厘米,体积庞大且易碎,不能通过快递寄送。为保作品平安到达,他特意错开飞机繁忙时段,又为作品单独购置了舱位,全程用心照料。抵达终点之后,才开展组合装配和最后展示,这个环节的难度,一点也不比构思创作低。关于作品保存,他借助精确调控温度和湿度,又配备有机玻璃盖子,从而攻克了保存方面的挑战。

网络技术不断进步,崔久祥发现了推广糖塑的新渠道——数字媒体平台,他把自己制作糖塑的步骤上传到快手等平台,引起了大量网友的注意,网友们纷纷表达赞赏、发表评论、提出疑问,这些互动不仅增强了他继续创作的动力,也让他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反馈。有人建议商业品牌联合制作,希望借助糖塑技艺打造公司产品,这种合作模式让崔久祥意识到传统手艺在当代市场中的巨大价值,同时也扩大了糖塑的影响力。

崔久祥将制作好的梅花融化,准备拼接。张鹰 摄

崔久祥的创作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显著差异,其作品具有可食用的特性。他运用传统的糖塑手法,融合当代审美观念,以砂糖和食用颜料来塑造作品。这些作品仿佛是可品味的中华故事,既能让观者领略艺术之美,又能体验甜蜜滋味,从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非凡吸引力。

现在,崔久祥正打算把传统糖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他明白,糖塑不只是种技艺,还是种文化传承,在继承的同时,他持续进行创新,盼望让这门古老手艺在当代社会展现新的活力,他的愿望是让糖塑变成中国的文化象征,传播到世界,让更多人欣赏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非凡特色。

(作者:通讯员 张鹰 胡森绪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凡 校对:刘金梦)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