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864年,浙江海盐的肖兰国和任子欣共同出资,在当时的上海县莘庄创办了鼎丰酱园。然而由于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资金也日渐不足,他们便在两年后的同治五年,将酱园搬迁到了奉贤县南桥镇。到了南桥镇后,他们又邀请了姓张、姓鲍、姓陆等几家姓氏的人加入,共同经营鼎丰公记酱园。可惜的是,肖兰国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肖惟麟便接手管理这家企业。清光绪六年,也就是1880年,肖宝山主动请缨,担当起“鼎丰”的掌舵人,他勤奋工作,精心管理,第一年着力提升产品品质,成功重振了公司的名声;第二年积极拓展市场,使得企业扭亏为盈;第三年凭借实力击败了“鼎和”,进一步壮大了业务规模。1900年,肖宝山与世长辞,随后吴春江、肖近舫(肖宝山的儿子)、肖坤如依次接过了经理的职务。
这是上海著名企业鼎丰酿造的前世。
距此不远,在嘉兴平湖,还有一家“老鼎丰”。
1985年,平湖酿造厂的财务工作人员,在一座废弃已久的旧楼里,翻出了堆积的旧账簿,共计193本,涵盖了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初期的记录,其中光绪年间的账本有4种,共7本,其中一本是光绪十二年的《各项支出登记》,上面记录了“内园修缮”的费用:“同治十年花费一千五百千文,光绪八年花费二百千文,光绪十一年花费四百二十千文,光绪十二年花费四百千文”。根据这个推断,同治十年“内园装修”应当是老徐鼎丰酱园刚开始营业时的修缮开支,其实际建造时间应该更早一些。如今大家普遍以同治十年为徐鼎丰酱园建立的年份。
从道光二十七年(1847)开始筹备徐鼎丰算起,时间上确实早于1864年成立的上海鼎丰,不过两者至今似乎并无关联。若要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就必须考察他们创始人的出生地,原来他们都是海盐人。
海盐在近代历史上因酱油生产丰富而著称于周边多个县市,在上海的商界也曾拥有重要地位,人们常称其为盐帮。
上海酱园行业主要有盐帮和宁帮两个派系,盐帮的规模更大,在盐帮里,徐家、何家和冯家是特别出色的三家。
江南地区在明清期间商品经济十分兴旺,因此引来众多外地家族定居,海盐何氏家族便是在近代从海盐搬到海盐的。何家原本是合肥人,后来搬到海盐,开始在海盐从事酱园生意,接着规模逐渐扩大,到光绪年间已经成功在上海的酿造行业立足。1900 年代中期,何茂春和何颂声两父子前往上海南市薛家浜,创办了万春酱园,到了三十年代,这家酱园已在上海声名显赫,被誉为“酱园大王”,其发展顶峰时,在上海浦东、浦西以及浙江平湖等区域开设了十一家分支机构和店铺,这些机构不仅负责酿造,还负责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务,雇佣的员工数量超过一千人。
海盐从事酱园生意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即有冯玉庭在海盐待封庙港创办广盛酱园。此后,该行业持续扩张,至道光十六年,冯缵斋的祖父冯小圃在海盐县武原镇建立了万通酱园,这便是冯万通酱园的起源。到了咸丰时期,酱园传到了冯缵斋的孙子手中,当时正值太平军攻占海盐,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他瞅准机会,带着大笔资金来到上海开展事业,买了下上海集水街(现东门路)陆家石桥南边那块地,……一共买了二十间平房,花了七百五十两银子,把它当作建园子的地基。他还把海盐万通酱园停业后的生意和被解雇的工人召集到上海,在同治元年(1862)正式把店开起来。后来这家酱园不断壮大,最终成为上海首屈一指的酱园。
盐帮的酱园确实别具一格。首先,它本来的经营体量就很可观,财力相当充足。其次,它对原料的要求很高,加工过程也很细致,并且运用了三伏天晾晒油脂的技术,生产过程耗费时间较长,因此产品风味格外醇厚。另外,售价比较亲民,所以能够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