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遭遇过2011年许多突发性危机波及的参与者,对于今年行情仍然感到忐忑不安。特别是眼下正值企业年度和季度财报公布阶段,一旦公布的数据远逊于市场预期,就会让众多参与者措手不及、倍感煎熬。虽然意料之外的事情确实难以完全避免,但近两年此类事件出现的次数似乎有增多的趋势。因此需要探究其缘由或背景状况,以便更有效地规避极端事件,并且能够借助价格大幅回调的契机进行投资。
自去年起,风险事件多发生在医药、食品饮料、保健品、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资源行业。这背后有多个因素,包括食品安全隐患、企业业绩失实、新兴技术或商业模式受挫、矿业投资落空、政府监管政策调整、环境污染纠纷等等。这些现象共同揭示了一个现实,即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累积的矛盾,在当前阶段集中爆发,亟需进行调整和改进。最近两三年间,得益于当局多项扶持举措,特别是大规模的货币投放,激发了众多民众急于求成、快速获利的欲望。不仅商品与资产价格显现出明显的虚高现象,诸多公司也在经营策略上展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它们为了实现所谓的宏伟蓝图,不断放宽风险控制标准,甚至愿意签下巨额订单,动用大量资金来囤积各类资源。这场繁荣景象是资金狂热催生的泡沫,当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在动力时,表面的热闹就会消散,产业界和金融界也将恢复冷静。
前路虽然难以彻底规避重大未预事件,但与2011年相比,此类事件发生的几率已显著减小。在产业形态更迭期间,审慎态度将占据上风。此外,资产定价大幅回调后,其冲击力也会明显降低。
不可预知的重大变故,我们应当力求规避,同时也要从中发掘有利条件。股价的急剧下滑,常常是超出正常水平的、缺乏理智的,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在常规消费品企业,就必须给予更多关注。尽管这暴露了公司在品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但这也可能是整个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行业领头羊若出现类似状况,其他企业面临的困境可能更为严峻,但这未必会动摇其领先位置。问题公开后,或能推动产业革新和规范提高,借此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优势者持续巩固优势。勇于面对挑战并妥善处理的领头企业,其市场价值通常也能逐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