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极为重视中秋节。日积月累,它演变成了我们民族的重要节日,例如清朝时期,有充分证明,就是广为人知的《红楼梦》,书中记载了一段:人们在中秋节这天,最期盼的就是家人团聚。贾府在嘉荫堂前搭建了月台,月台上点着香,摆放着各种饼食和水果。祭拜月神完毕,众人前往凸碧山庄观赏月色,那里所有的桌椅都是圆形的,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传递着鼓声和桂花,边喝酒边分享趣事。
中秋节的来历有多种解释。在《周礼》中已经记载了中秋这个名称。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月亮相关的神话,比如嫦娥奔向月宫、吴刚砍伐桂树以及玉兔制作药材,这些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故事。各地普遍存在中秋节祭拜月亮的风俗,祭拜的对象是月神嫦娥,有时也包括玉兔。不过按照传统规矩,男性不参与拜月仪式,女性也不负责祭拜灶神
当中秋时节观赏明月,品尝月饼的风俗,最早见于明代文献《西湖游览志会》之中,书中提及“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百姓间互赠月饼,寓意家庭团聚”。此后进入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述变得更为丰富,其制作工艺也愈发精巧细致。
月饼如今形态丰富,口味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像京式月饼、苏式月饼、广式月饼、潮式月饼这些,都深受中国南北方民众的喜爱。
月饼代表家庭团聚,是中秋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食品。当晚,大家也喜欢享用西瓜等寓意圆满的水果,希望家人生活幸福、甜蜜、安康。
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临近时,我们都会前往故乡的各类商店和超市,看见货架上陈列着:种类丰富的各式月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滇式月饼、港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桂花月饼等,它们制作工艺各异,口感也千差万别,有甜味的、有咸味的、有甜咸口感的、也有麻辣风味的。部分月饼的内部构造十分考究,包括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等不同种类,至于饼皮方面,则分为浆皮、混糖皮、酥皮这三种主要类型。如果在此深入探究,试图得出某种明确结果,我认为最终恐怕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在这明亮夜晚,在这阖家欢乐特殊日子里,我联想到远方那座美丽岛屿——台湾岛!由此想到台湾诗人彭邦桢所作《月之故乡》:
偶尔回味起往昔,一边品尝月饼,一边聆听长辈讲述往事。据说富裕人家享用月饼,清贫之辈则以薯饼充饥,窘迫之人连薯饼都难得一见,只能吃黄饼,那便是玉米饼。无论如何,每家每户都会准备月饼,亲友相聚时总要围坐畅谈,餐桌上必摆几轮月饼,象征着阖家和睦。在那个年代,我家中尚属有能力购买月饼的家庭。偶有情形,会将月饼收起,不即刻品尝,到户外,当着其他孩童的面,加以展示,过后则视若珍宝,细嚼慢咽。
有一个传说,讲述一个家境优渥的少年,手握一块月饼,邂逅了一位家境贫寒的少年。那位贫穷的少年声称:“我懂得施展戏法,能够将你的月饼幻化成月牙形状。”家境优越的少年便将月饼交给了他,贫穷的少年接过月饼,立刻咬下了大半部分,一块月饼立刻呈现出月牙的轮廓。贫穷的少年使富有的少年露出了笑容。贫穷的少年接着说:“我还能让月饼消失不见。”富有的少年表示,希望他继续施展。穷孩子饿得三下五除二把个月饼吞下了肚。
以前的月饼是奢侈品,现在的月饼是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