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期间,海伦.凯勒被当作意志力超群、百折不挠的榜样写入课本,因此我认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只是直到最近才阅读,这本书确实非常吸引人,让人读后舍不得放下。
马克吐温评价海伦.凯特为十九世纪卓越人物之一,拿破仑亦是其中之一。我今日欲从培育子女的角度,谈谈这本书。
第一章《与苦难相伴》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在出生至17个月期间因病导致丧失视觉和听觉,其后父母带她四处寻医,但最终只拿到视力和听力都无法复原的诊断书,最后父母历经艰辛为小海伦寻到了对她毕生影响深远的启蒙导师——莎莉文。
读到这里,内心深感触动,个体最终会变成怎样的人,家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海伦曾这样描述她失去听力视力后的体验——原先的诸多记忆逐渐消散,只觉得周遭一片无边无际的幽暗,处处弥漫着刺骨的寒意。
我们或许难以想象那个境遇,毕竟每个人都曾经历绝望的痛苦与孤寂。身为父母,若孩子遭遇类似变故,我实在不敢深究,只需稍作推演,便已心生惊惧,唯有强行截断思绪,唯恐难以承受那份煎熬。海伦的家人并未长久沉湎于对命运不公的哀叹,他们意志坚定,十分关爱海伦,并且从未想过要放弃这个孩子,在带着年幼的海伦四处求医的旅程中,他们反复看到希望,也反复经历失望,在这个阶段,年幼的海伦察觉到自己与常人不同后,她的性情愈发暴躁,时常大喊大叫并胡乱踢打直至筋疲力尽,甚至曾恶作剧剪掉厨师女儿的头发,又试图将湿透的裙子晾干时,结果引燃了自己的裙子并且因此受伤。
目睹这些行为,海伦的家人感到十分困扰,他们没有责备或惩罚她,这并非源于怜悯,而是源于毫无保留的关爱和包容,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关爱和包容,构筑了她内心深处稳固的归属感,即使她的环境一片漆黑无声,她也能无畏地开始感知这个空间。
成年人常常感到缺乏安全感,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年龄增长所致,有些人声称是因为收入未达预期而拼命工作,然而一旦达到目标金额,他们依然觉得不踏实。
有些人幼年时家境贫寒,凭借自身努力读书,获得体面的职业,找到理想的伴侣,成功提升了社会地位,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心神不宁,由于忧虑子女学业不上心,恐怕孩子未来难以维持当前的社会位置。
所以说,金钱与地位确实能为我们的日常提供诸多帮助,同时也是我们辛勤付出的成果,然而它们却并非内心安稳的根本,我们精神世界最初的安稳感,其实源自于成长过程中养育者给予的毫无保留的关爱和包容,就好比《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海伦的案例,她精神上的支柱正是她的家庭,这个观点你是否认同?
每周一至周六清晨七点,我在抖音平台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直播,诚邀各位加入,共同沉浸于阅读的世界,一同与杰出人物的智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