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有端五十弦(三)

日期: 2025-09-24 11:08:13|浏览: 0|编号: 14032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锦瑟有端五十弦

(三)

亦悲亦幻思华年

玉谿生为何如此哀伤?并非毫无缘由的悲伤,而是将人生经历化作诗歌。李商隐短暂的四十六七年间,经历了孤独、体弱、细腻、内向、重感情、刚强、落魄、坎坷、愤懑、哀愁、伶仃、清冷等复杂的人生。正如崔珏在《哭李商隐》中所写:“空有冲天极高才,毕生胸怀始终未展。”义山写《锦瑟》时,已接近人生晚年。普遍看法是,李商隐当时已经回到家乡隐居,身患疾病,生活困顿,几乎不与外界接触,晚年境况十分凄惨,这种心境,在这个时候,他选用以“悲”为主题《锦瑟》作为诗名,难道不是非常贴切的吗?

开篇直抒胸臆,所谓“锦瑟竟有五十根弦”。这五十根弦,从原本有头有尾的形态演变而来,原本是有头有尾的,是典故,是借事抒情,这五十根弦都与一个“哀”字紧密相连;这竟是无头无尾的,是情感,是情绪,它渲染了心中难以言喻的失落,竟是无缘无故的悲伤。这竟也是由头绪而来的,“一根弦一根柱思念青春岁月”。“思念青春岁月”是整首诗的核心思想。这五十根弦的瑟,一根弦一根柱,一年一岁,弹奏瑟的时候回想起往事,那些事情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爱恋飞舞的彩蝶”,“依靠啼鸣的杜鹃”,“宝珠饱含哀伤”,“美玉升起薄雾”,其中包含着向往,交织着哀乐,寄托着深情,也意味着破灭。诗歌的核心虽然是“锦瑟抒发青春哀愁”,然而对于一生创作出“初来时是空话离去后无踪”,“车轮滚滚雷声大语意难达”,“春蚕吐丝直至生命终结”,“心意相通一点就明”的玉谿生来说,在追忆锦瑟般美好的年华时,情感的自然流露依然是核心,也是题目中本应包含的内容。白居易在《偶作寄朗之》中写道:身体和心灵都憔悴,容貌与精力一同衰退。年纪大了就容易健忘,唯独不会忘记思念之情。这首诗当然不只是表达思念,还包括青春岁月的流逝,理想抱负的幻灭,以及人生中种种未能弥补的遗憾,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叹时光荏苒,许多情感只能成为回忆,而当时却已感到迷茫困惑。

李商隐《锦瑟》这首诗之所以令人费解,不仅因为其中引用典故过多,还因为所描绘的景象模糊不清。所谓“庄生梦蝶,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虽然广为人知,但究竟想要表达何种深意?或许是琴弦的颤动勾起了青春岁月的多彩回忆?又或许触动了对“春日情怀不可与花朵争艳,一点相思化作寸寸焦愁”的哀婉情绪?也许两者都有所包含吧。大海中明月下珍珠藏有哀伤,这一景象依次展现——海景、月色、珠光、泪痕,让人不由得想起李商隐的“月中仙子或许后悔偷了长生药,在青天碧海间夜夜承受孤寂”。自古以来珍珠孕育于蚌壳之内,受月光感应而形成。古人说:“龙珠长在龙头,蛇珠生于口部,鱼珠位于眼眶,鲛珠附着皮肤,鳖珠生于足部,蚌珠藏在腹部。”民间也有说法:“上巳节若刮风则梨树生虫,中秋若无月则蚌壳无珠。”而且恰好西晋时期的三位文人雅士都饶有兴致地描写了海、月、珠、泪的意境。潘岳的《沧海赋》中有言:用水煮制可得盐,剖开蚌壳可得珠。左思的《吴都赋》写道:蚌蛤孕育珠胎,与月轮亏盈相应。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南方海外有鲛人,他们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仍能继续织布,当他们的眼睛流泪时,就能产出珍珠。李商隐巧妙引用,化腐朽为神奇,海与月,月与珠,珠与泪,仿佛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无论是青春岁月的消逝,还是爱情经历的破碎,都如同海月孕育珠胎,每一颗都晶莹剔透,如同泪滴。蓝田阳光和煦美玉起雾,这景象又引出一段典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记载:司空图说诗中的意境,如同蓝田阳光照耀,美玉散发雾气,只可观赏却不能握在眼前。李商隐“玉生烟”的句子,大概就源自此说。确实如此!人世间的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绚烂的云彩容易消散,精美的琉璃也易碎。人们所有的美好情感,总是看似触手可及却难以把握,最终都会像梦境般消散,无法挽留地走向破灭。

分析《锦瑟》的篇章布局,基本围绕“哀”与“虚”展开。首两句是“发端”:“锦瑟无故五十根”,显哀;“一弦一柱忆青春”,涉虚。次两句是“续接”:“庄生晨梦失蝶影”,属虚;“望帝暮情托子规”,见哀。后两句是“转换”:“沧海夜辉珠含恨”,为哀;“蓝田晴晖玉化霭”,属虚。七八句为“合”:那般情景原可等到将来化作回忆,由哀伤转为虚幻;那般光景,当时已然迷惘茫然,由虚幻又生哀伤。哀伤与虚幻是缠绕的,重叠的,互相对立的,能够相互转变,也是彼此交融浑然不可分割的。虚幻,如同电影蒙太奇镜头,时隐时现,时真时假,是追忆往昔闪现在眼前的零星片段;哀伤,是底子,是情感,是沉思往事发自肺腑难以散去的阴影。

世间美好总易消逝,容颜会离开明镜,繁花会离开枝头。哀悼消逝,向来是崇高而长久的文学母题。从孔子站在大河边,望着奔流不息的水发出“时光流逝,日夜不停”的感慨,“哀悼消逝”这个主题就已孕育成形。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把“哀悼消逝”当作文章分类的标题特意列出,它就这样诞生了,拥有了名称。自古以来,总有一些文人墨客,反复吟咏“好景不常,岁月如梭”的感慨。李商隐尤其擅长描写“悼亡”之情,单是“自然偏爱弱小生命,世间更珍视傍晚的晴光”,“落日虽然绚烂,可惜即将消逝”这两句,就足够证明;更不用说《锦瑟》这首诗,它描绘得声态并茂,意蕴悠长,能让春天里的女子感伤,让秋天中的男子悲凉,其情感寄托深远,措辞又十分含蓄,足以让后代无数作品都黯然失色,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抒发“悼亡”主题的巅峰之作!

写于2010年10月2—5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