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宁波一家窑烤面包店火了。
这家店铺位于宁波东钱湖边的某个村落,售卖的面包并非通过烤箱制作,而是采用窑洞的方式完成。
有宁波网友说:“连我爸这种不爱吃面包的人,居然都吃完了。”
受访者供图
店主朱芷怡是一位出生于1999年的年轻女性,属于千禧一代,曾留学海外,大学期间主修艺术领域。
她回国已经一两年了。
最初一份职业是在宁波市内某公司担任采买人员,工作氛围十分紧张,她认为那并非自己期望的人生轨迹,于是在今年前半段解除了与上司的雇佣关系,计划独立开创事业,从事一些符合个人心意的项目。
决定开一家面包铺,源于她去意大利求学的经历,在那边品尝过一种用木柴慢慢烘烤的面包,口感十分地道。
方向选对了,店开在哪里?
朱芷怡和合伙人跑遍了宁波城区,都没找到理想的地方。
受访者供图
有一回,她驾车途经宁波市区以外二十多公里处的东钱湖镇城杨村,无意间注意到村里的一座建筑,感觉十分特别。
这是一座挨着小河的平房,风景优美,墙壁是白色的,屋顶是黑色的,那时候的第一感觉是,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样式。
她去村委会询问情况,碰巧村里正准备出租房屋,因此,在村委会的积极协助下,她租赁了那间仅80平方米的铺面,事后才了解到,城杨村是个小有名气的村庄。
今年六月,那家面包店宣告成立,定名为“e la vita”,这个名字源自意大利语,意指“生活本该如此”。
制作面包的炉子由朱芷怡与搭档经过一个多月试验规划而成,其构造与过去乡村中的木柴烤炉相似,下方置柴燃烧,上方则用于烘烤面团。
她店铺开张之际,围绕那个土屋,还有铺面的装饰样子,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很多记录日常生活的短片。
很快,这些视频就引起了同城网友的关注。
店铺开张一个多月以来,不时有人慕名而来看望,店里的声望,也渐渐积累起来。
每逢周末,访客数量激增,包括到村落及邻近山地进行徒步活动的爱好者,也有闻名而至的买家。
购买面包的顾客群体主要是携带子女的八零后和九零后父母,同时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消费者,他们当中有不少是重复光顾的老顾客,每天面包的销量可以达到三四百个。
受访者供图
朱芷怡给记者看了某点评网站上粉丝们的评论。
网友“牡丹爱吃记”起初带着疑虑,尝试后证实味道十分可口,口感松软且富有弹性,确实是他未曾体验过的美味,蕴含着纯粹自然的韵味。
网友“”对番茄乌梅面包表示了赞赏,认为它味道既带有酸味又带有甜味,十分美味,特别适合年长者食用,甜味控制得宜且口感比较柔软。
部分网友对铺面的氛围赞赏有加,称其为非常安静且舒适的空间,没有嘈杂声,是理想的摄影场所。
朱芷怡表示,店铺售卖的面包,其构成成分十分质朴,均为日常所见之物,着重体现的是本真无华,里面没有添加任何化学成分。面包是靠柴火烘烤的,因此香气更加浓郁,同时选用的原料质量上乘,因此售价较市面上的同类产品稍高一些,价格范围在二十八元到三十五元之间。
受访者供图
面包铺每七天会推出新款式,当下最受青睐的是蜜桃造型卷,每日可售出七十余个,此外火腿加芝士的面包,光顾的顾客也不少。
网购顾客数量超过本地,除了宁波的,还有上海的、江苏的,偶尔也有来自甘肃和辽宁的订单。朱芷怡表示,店铺除周一休息外,其余时间全天开放,周末侧重实体店经营,周二至周五则处理网络订单。她认为,现在的工作强度比在市区企业上班时大得多,但这正是她追求的状态。
城杨村负责运营的CEO朱金丹透露,这家面包店刚开张时,村级方面给予了诸多支持,一些村民也参与了店铺的装潢工作,店铺运营一段时间后,确实为乡村增添了活力:过去秋冬时节,村里游客稀少,如今这家店由年轻人经营,对网络文化很了解,每逢周末前来购买面包或体验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