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十月十日电 记者张湉报道 温州市民近日的社交平台,又因“桂新园”成为热议焦点。国庆期间,参与者在三天内分享指定海报,有机会免费获取糕点与八十八元优惠券。今日正是承诺兑现的时刻。
为了一个四英寸的法式点心,十月十日早上八点,新城宏源路上的“桂新园”甜品店外就聚集了大量顾客。在人流最密集的时候,店员不得不打出“需要等候四小时”的告示牌。一些等候的顾客表示,这种热闹程度简直能和春运相提并论。
主办方从安全角度出发,中午宣布调整安排,把原本计划的10号和11号发放时段,往后推迟到10月20日,以便顾客拥有更充裕的换取期限。
据初步计算,桂新园在一天之内发放的实体蛋糕数量至少达到一千个,倘若遭遇货品短缺,主办方会发放相应的凭证,持凭证在本月底前随时能够前往店铺进行兑换。
别人看来,"桂新园"这次的新宣传手段效果显著,花很少的钱,就成功让温州整个城市两次为它无偿宣传。
获得这种好处之后,很快,会有许多其他企业开始模仿,开展同样的“分享推广”。在此期间,企业和顾客需要留意哪些事项?通过“桂新园”的实例,也许能获得一些启示。
商家:买了名气也买了教训
对“桂新园”食品的总经理马建伟而言,这次花费,既是为了提升声誉,也是为了吸取经验教训。
他说明,这个活动点子是他们自己构思的,本意是帮助新店铺吸引一些关注,宣传下新商品,也作为对老顾客的一种答谢——不过他显然没料到微信好友间的传播力量,现场的热闹状况,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情形几乎难以控制。
马建伟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能力欠缺,思虑不深”。他承认,这是他们首次承办如此规模盛大的项目,经验匮乏,未能制定周全的活动方案。加之通过微信传播,无法掌握参与人数,因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难以预料的状况。
另外,主办方还忽略了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需要事先向公安机关进行登记。今年5月1日,《浙江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办法》开始执行,其中明确要求,要举办大型活动,必须提前进行申请。如果预计参与人数达到1000人但不超过5000人,那么承办方必须在活动举办日前的20天,向活动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申请安全许可。公安部门会在七天之内展开核查,检查那个场所以及相关设备,如果确认符合安全标准,就会下达批准通知。
此次打折活动,尽管让“桂新园”维护了它言出必行的声誉,却没太顾及购买者的感受,引来一些不满。
林女士觉得,"桂新园"是温州的知名老店,老顾客不应等上三小时以上,排队虽然能起宣传作用,却让顾客失去兴趣,奖励制度需要改进。
网友表示,商业广告的推广手法固然不错,不过公共安全方面更需关注。人潮过于密集,既会妨碍交通,也存在不安全因素。他提议,通过网上提前预约来安排排队,这样会更加安全可靠。
但“桂新园”在初期宣传里,确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广告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时,部分网民质疑店家未在海报中清楚标明赠送蛋糕与红包的具体数量,认为存在欺骗消费者的可能。当争议逐渐扩大时,“桂新园”迅速采取行动,借助官方微信平台进行说明,同时发表“承诺必达,绝不反悔”的严肃保证,最终平息了这场信誉风波。
消费者:学会自我保护 不要盲从微信转发有礼
眼下,为了吸引客源,活动商家的自媒体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早些时候,“点赞赠礼”曾风靡一时,集齐一定数量的赞就能得到礼品或优惠。然而许多购买者费尽心思到处征集赞,最后却发觉,实际获得的奖励“打了折扣”。另一种手段更为恶劣,商家在发布点赞活动时,并未公开店铺实际地址,而是以电话联络为名,让参与者将个人电话与姓名发送至微信平台,一旦征集到的信息达到预定数量,这种临时搭建的网站就会自行关闭,其真实意图是窃取用户资料。
作为活动参与者,消费者更应学会自我保护。
不要轻信朋友圈里那些所谓的免费赠送消息,毕竟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同时,要防范商家利用模糊的表述进行误导,谨防其中隐藏的消费圈套。转发微信内容前,务必确认信息出处是否可靠,非官方发布的内容不要随意传播。不妨先打电话核实情况,如有需要可以将对话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参考依据。
从九月一号开始,新版《广告法》清晰界定了,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宣传信息,同样要承担对应的责任后果。这表示,普通人也可能变成需要共同承担后果的角色。因此,在转发宣传内容时,务必谨慎考虑。
依照现行广告法规,若刊发不实宣传,蒙蔽或诱导购买商品者或服务接受者,致使其正当权益蒙受损失,则广告发起方须依法承担相应民事义务。倘若广告中介方或媒介方无法提供广告发起方的确切名称、住址及有效联络途径,购买方有权责令广告中介方或媒介方先行补偿。要是广告投放者拿不出广告内容的基本信息,那么遭遇广告产品损失的人可以首先向广告投放者要求赔偿。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