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超市“薅羊毛”成了潮流?清仓折扣带来的“盲盒”与盲动

日期: 2025-09-27 07:12:45|浏览: 2|编号: 14234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傍晚八点开始,超市对上班族而言别有洞天,那里有不容错过的限时特惠信息,这份抢购秘籍绝不能放过……夏季来临,夜间外出活动变得频繁,超市晚间打折促销活动愈发引人注目。调查发现,北京市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均设有此类“每日清仓”时段并推出相应优惠。不过每日剩余的商品种类难以预料,如同开启未知的宝箱,即便遇到价格异常优惠的商品,也需要争分夺秒才能抢到。购买到令人沉迷的商品却来不及处理,仔细计算过后或许并未获得多少实际利益……面对商场的促销活动,顾客应当保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七鲜超市和谐广场店,柜台边围满顾客。

火热

折扣“越夜越美” 蹲守“有啥吃啥”

物美学清路店坐落在海淀区,是物美北京首家参照胖东来模式进行自主改造的门店。工作日晚上七点半,店内光线充足且空间开阔,吸引了许多顾客驻足。以制作网红美食“肉蛋堡”的摊位最为火爆,队伍排成长龙。同时,散发出诱人香味的烘焙区和售卖熟食的区域,其试吃台前也持续有顾客前来品尝。

我们先品尝一下,稍后就要降价了!记者注意到,当前光顾的客人相当老练,流程相当清晰——八点前先试吃,八点后再行动。

实际情形是,针对各类商品,“晚间甩卖”的启动时间各不相同,老顾客们已经略知端倪,比如容易腐坏的油菜、生菜等叶类蔬菜,从下午三四点起就降价一半;水果摊位上,存放四小时以上的水果拼盘,时常会贴上八折的优惠标示;海鲜档口,像帝王蟹、波士顿龙虾这些高价位食材,下午三点便开始半价促销。

一位阿姨向笔者透露,晚上八点光景,最先开始的大规模促销活动,商品普遍享有八折优惠,但部分网络爆红的商品例外。像标榜“源自胖东来柜台”的小甜红肠、香辣牛肉条这类产品,则可以打八五折。然而,如果选择稍作等待,折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调至八折,等到熟食架上的物品售出大约过半,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到七折。

将近晚上八点,各处摊位开始传出促销的吆喝声,场面变得愈发热闹起来,小吃摊位上,原本散装的几十样美味佳肴,被装进塑料盒里改卖小份量,店员们忙着贴上优惠标识,顾客们围着摊位排起长队,一旦看到称心的东西就立刻塞进购物篮里肉类和家禽摊位、面包坊那边也很抢手,五花肉、排骨、刚出炉的面包、快要过期的礼盒点心等等,都纷纷开始打折促销。

十几公里之外,六里桥附近的七鲜超市和谐广场分店,每个工作日的晚上也呈现出相似的热闹景象。据说新鲜食品类目在晚上八点会有优惠活动,小田特意在结束工作后赶到了超市。恰巧目睹一名工作人员推着巨大的塑料容器行进,里面装着猪肉馅、小羊排、鱿鱼片等食材,堆放得十分充实。

成功了!她脚步提速,看见生鲜临期区域已经挤满了等着便宜货的人。等店员把商品哗啦啦倒入台面,大家马上把地方围得水泄不通,凭小田的冲劲,实在进不去。

有人注意到,前面的人群难以移动,许多顾客便采用另一种方法,身体歪向一旁,从人群的空隙中探出胳膊,先用手取下商品,再拿出来仔细查看。一位父亲成功拿到东西后,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一边给孩子看,一边说,"我看看这是什么,哇,是牛排!"他接着补充,"明天我们就吃牛排吧!"

一位女士向媒体人展示她的购买成果,一条新鲜河鲈鱼,最初标价23元八角,打折后黄色标签显示为11元玖角;一包牛腩,初始价格七十八元,促销后不足四十元。回想几小时前它们还价格昂贵难以企及,此刻的甩卖确实颇具诱惑力。

窘境

对比折后价格 正价商品难卖

“抢”到打折生鲜的大姐仔细端详手中的商品。

相比之下,白日里超市的秩序井然,反而带来几分清冷,访客间彼此保持距离,透着不易察觉的隔阂;一旦进入打折时段,这种距离感便悄然消融,如同卸下精致妆容的街坊,流露出不加掩饰的随和,让人倍感亲近。

“这个商品现在可以优惠吗?”“什么时候能够享受七折优惠呢?”……在物美超市的收银台附近,工作人员大声宣传商品,购物者纷纷凑近询问。“场景如同在集市上购物一样,许多人聚集在收银台周围,气氛十分活跃,还可以讨价还价,偶尔发现尚未贴上促销价签的商品,便鼓起勇气向工作人员询问是否优惠,同样的商品就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到。小韩经常在结束工作后,前往物美超市搜寻特价商品。她不仅欣赏价格上的实惠,而且沉醉于交易过程中的人际互动和市井氛围。

先前与那位对我热情吆喝售卖肉品的女性交谈过后,不仅得到了买一送二的猪肉馅以及半价的肋排,她还传授了我制作糖醋排骨的方法。对韩某而言,这种在超市购物时体验到的真实人际互动,是单纯在家中通过线上购买所无法比拟的。

“有速生叶菜吗?”“有油麦菜吗”……七鲜超市的青菜区,售货员正手忙脚乱,把刚印制出来的一张张浅色促销纸片,贴在相应折扣的商品旁。面对周围拿着不同蔬菜,反复询问有没有优惠的客人,她索性像拉面那样,把手里一沓促销标牌抖散,和顾客一块儿找对应的价格标签。“来,这个,您放上去吧!””接过价签的顾客,便可以为选中的菜品“自助打折”。

买些红薯叶,稍微烫一下,就能做个凉菜。冯阿姨挑了一束青菜,价格标签上写着1.99元。她告诉笔者,这是她头回光顾这个超市,“据说超市晚上会降价,真没想到人这么多!”冯阿姨说,她并非非要买什么,外面天气炎热,正好出来逛逛,瞧瞧哪些商品优惠,也为明天吃什么做个打算。

这种观念在购物者当中相当普遍,媒体人员观察到,并非所有物品都享有优惠。然而,由于促销商品的参照作用,常规价位的商品几乎就“门可罗雀”了。部分消费者拿起蔬菜,在弄清楚没有打折标识之后,便又将其放回货架。这对零售商来说,无疑将导致常规商品陷入“滞销”的困境。一位女士抢了两个4块四毛五的肉馅盒子,她承认,要是早知道这个价格,当初十几块钱的原始标价可能就犹豫了,毕竟她觉得花额外时间也值得。

提醒

易致冲动消费 认清真实需求

出来时没有谁会空着双手,这是去“晚间清仓”超市购物的许多人共同的经历。

物美超市里,促销商品挂着米白色价签,上面还用深色字标明优惠力度。不断更新的折扣信息,透着“这么便宜了,不买就亏本”的暗示。七鲜超市选用鲜亮的黄色做折扣标识,沃尔玛的促销标签则是抢眼的橘红色,并且直接标示着“省下多少金额”。这些引人注目的促销信息,很容易让人产生冲动购买的想法。

晚间九时十五分,临近物美超市打烊之际,多数顾客手中都提着五六样包装好的熟食,不少驾车人士车内,更堆满了十几种各式熟食。沃尔玛的面包柜台,6个一组的牛角包和刚出炉的蛋挞,16个一套的优惠小餐包,以及17片装的大号吐司,都按五折出售,顾客们一边抱怨“晚餐吃得过饱,什么都不想再吃”,同时又想着“既然已经来了,总不能空手离开”,于是纷纷把这些大包装的打折食品买回家。

这个看起来很划算,实际上分量实在太多,根本无法吃完。经常光顾打折超市的李阿姨,经过几次教训,现在变得更加谨慎。她曾经买过一盒装有17片的大吐司,因为打折才花5元,当时觉得非常划算。然而她和老伴实际消耗不了那么多,加上天气炎热,没过多久就出现了霉变,最终只能丢弃。

许先生也有过类似情形,初次光顾时觉得什么都合心意,接连购入炸鸡、猪蹄、鸭肉制品、带汁小海鲜等十余样熟食,打算回家好好享用。可实际上“贪多嚼不烂”,和女友费了好大劲也未能将食物消耗殆尽。到了次日再瞧,炸鸡已经变得软烂不堪,早已引不起食欲。即便勉强食用了海鲜,也引发了肠胃不适,最终这些食物全都被丢弃了。“算一算实际上吃掉的比例,跟买新鲜正价产品其实差不多。”

吴女士注意到,超市的“夜间特卖”,常常让人陷入“并非必需,却要购买”的困境。她容易因为降价而买下并非必需的商品。举例来说,在面包区,她喜欢的苹果派没有折扣,旁边的贝果却正在打折。她仔细考虑后,还是决定买下打折的贝果试试,同时不断说服自己,万一真的喜欢怎么办。买来的降价贝果,味道并不合吴女士的口味,没吃几口就完全不想再碰了。这种经历让她感到十分沮丧,她抱怨说,没享受到便宜,反而白费了食物,以后再也不想被甩卖促销的商品吸引过去了。(记者 魏婧 徐英波 文并摄)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