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时尚端午 古韵新潮交织

日期: 2025-09-27 22:11:39|浏览: 2|编号: 14279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五月五日正值仲夏时节,迎来端午佳节,此时人们会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并敲击锣鼓助兴;同时还会饮用雄黄酒,并将酒液洒满庭院和屋舍周围……这座千年古城刺桐城,在宋元时期曾是世界海洋商贸的重要枢纽。泉州不仅承载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现在,在名为“世遗之城”的地方,端午节正以新颖方式展现传统魅力:有特别的粽子食材,也有流行的艾草束,还有海上泼水活动和水上抓鸭比赛,传统习俗和现代元素交织出独特景象。老式节日活动受到年轻人欢迎,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发展取得突破,呈现出一幅充满泉州特色的端午画面,使传统节日充满活力。

泉州晚报传媒中心记者 龚翠玲、庄丽祥,以及联络员吴锦程,提供文字与图片报道

海上泼水节

粽香新味

从古早烧肉粽到“海丝”创意粽

“肉粽”是中华大地深入骨髓的端午印象。在泉州,烧肉粽如同早餐摊的馒头包子般普遍,各处街巷遍布肉粽铺子,全年都有供应。根据记载,粽子的起源可上溯至战国时代的楚地,不过闽南烧肉粽的形成,却有着别样的故事。根据传说,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那个时期,郑成功的军队驻扎在福建南部沿海地区,为了奖励士兵的辛劳,他命令厨师把海边捕捉到的各种水产品和山里打到的野味,用糯米包裹起来。用粽叶散发的独特香味,可以平衡海产品的腥膻味道,而五花肉的肥油则会渗透到糯米里面,没想到这样竟然制作出了一种既能够填饱肚子又特别好吃的军粮。从那以后,这种混合了海洋和陆地食材的粽子,就在福建南部老百姓中间流行开来,慢慢地发展成了包含各种山珍海味的豪华型食品。

粽子的口味越来越丰富多元

泉州的烧肉粽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先泡后炒加工而成,里面装有五花肉、香菇、虾米和鹌鹑蛋,食用时搭配甜辣酱、花生酱、蒜蓉等调料,味道香浓,每一口都充满惊喜。如今,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正在发生改变。不少历史悠久的肉粽铺子从过去开始就陆续推出了干贝粽、鲍鱼粽等创新口味,把海味的鲜美和传统卤肉融合在一起,变成了适合各年龄层享用的“高级粽品”。随后,又出现了板栗烧肉粽、咸蛋黄烧肉粽、芋泥粽等,口味变得更多样化。

如今社会进步,民众喜好丰富多元,泉州烧肉粽之外,网上能买到的粽子种类繁多,已变成当地许多年轻群体的新宠。有些粽子把当前流行的奶酪、芋泥、椰蓉、紫薯、爆珠、咖啡、巧克力、黑松露等食材和糯米混合,创造出新颖的口味;有些粽子采用香甜、晶莹剔透的水果制作而成;还有些粽子与臭豆腐等特色小吃搭配,形成独特的风味,非常富有想象力。

粽子搭配富有美好寓意的挂饰,传统节日美食添新意。

如今商家更加在意包装设计,而不仅仅是口味调整。粽子已经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文化象征。市面上常见的粽子,常配有“海丝文创”风格的包装,并冠以“高·粽”、“粽”有好运、“开运高“粽”、“粽”生祥瑞、“颜值出“粽”、“粽”情“粽”意等寓意丰富的名称,这种创新做法吸引了众多顾客。此外,泉州部分甜品店除粽子外,也推出了仿粽子样式的蛋糕及点心,其呈现的青绿色彩调显得格外清新可人。店家还为这些产品取了亲切的名称,例如粽子小可爱、粽影熊猫等。

门挂新变

从“五瑞驱邪”到仪式感美学

泉州端午节有悬挂五瑞的习俗,将菖蒲、艾草、榕枝、柳枝、大蒜头用红绳系在门楣上,象征着驱除邪祟并招来好运。这种风俗在清·乾隆年间的《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风俗》中有明确记载,书中提到:“端阳……在门上挂菖蒲艾草及桃枝,并贴符咒和门神像。”此外,在端午节期间,泉州还有给儿童佩戴延年续命绳和香料包裹的习俗,借此祈求身体康健、寿命长久。《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风俗》提及:“端阳……儿童用五彩线缠缚手臂,称作百岁绳。”“百岁绳”亦名“延寿绳”,系取五色丝线缠绕成束,缚于孩童腕部或臂上。当下,年轻群体对“情境体验”“庄重仪式”等情感层面的价值愈发看重,兼具现代风尚与传统意蕴的香包、彩色绳索、艾草饰物等,正逐步为泉州民众所接纳。这些传统正被赋予新的时尚表达。

新式艾草门挂

五六年前,泉州部分花商已察觉到艾草装饰的市场潜力,开始将艾草与其它植物搭配,制作成艾草门饰供顾客预定和销售。此后,购买这类产品的客户数量持续增长。市场上艾草相关的端午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品质也不断提升,例如艾草门饰、艾草花束等。部分商家在艾草上附上人造的小灯笼、葫芦、香囊等装饰品,既好看又能增强仪式氛围;另一些商家则将艾草与菖蒲、香樟果实、金球、莲房等当季植物组合成花束,还有的在艾草里加入几个粽子;也有商家将粽子直接装进鲜花盒里售卖,售价从十几块钱到上百块钱都有。很多商家都提供送货到家服务。根据市中心一家花艺店经营者的讲述,艾草门饰和艾草花束这类仅限端午时节售卖的商品,近些年才逐渐受到欢迎,购买者大多是年轻群体,从某个角度讲,这反映了年轻一代对端午传统节日的文化归属感。

我觉得系艾草、备香包这些风俗都挺不错。系上新颖的艾草门挂,是节日的郑重表示,这种做法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杜女士觉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果拥有更多庄重的活动来辅助,将更有助于传统节日的延续。

习俗新生

从民俗仪式到沉浸式体验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地。当地分布着许多别具一格的民间庆典,既包含祈福目的也具备娱乐功能,例如泼水节、送王船仪式、海上龙舟竞赛、水上捕鸭游戏、“嗦啰嗹”表演等。目前,这些传统项目借助“文旅+”理念,逐渐转变为大众共同参与的欢乐盛会,使居民和访客能够深度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

传统节日通过“文旅+”模式,蜕变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

陆上泼水嘉年华

泼水节活动中的音乐会

2011年5月获国务院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台对渡文化节以及石狮蚶江“海上泼水节”是全球独有的一种“海上泼水节”。史料记载,“海上泼水节”可追溯至明代,在清朝时达到鼎盛,它源于泉州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的对渡文化。现今,这项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参与人群持续扩展,已演变为全民共同参与的热闹庆典。据消息,今年这项活动将提升为“海陆并行”,在海洋泼水、海上抓鸭、龙舟竞技等旧有活动之上,又添了陆地泼水嘉年华,旨在让市民游客再次体验童年水战的乐趣。同时,还安排了“王爷船”巡游海洋、攻占炮城、文艺游行、非遗展示、闽台两地灯谜共猜等民俗活动。傍晚时分,将举办一场特别的音乐活动,在港口举行,能够追逐夕阳的光芒,同时欣赏电子音乐的节奏与海浪的声音相互应和,体验夏日特有的浪漫旋律。

外国友人也来感受端午节的欢乐

女子参加赛龙舟活动

一说到泉州晋江的端午节,人们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水上掠鸭”“嗦啰嗹”这类民俗活动。现在,这些活动已经都属于安海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了。根据消息,晋江安平桥边的“水上掠鸭”据说起源于郑成功水师的操练,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二零二零年,安海端午竞渡夺鸭风俗,列入泉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选手们要光脚走过涂油的杉木板,接着开启鸭笼。现今,活动场地更加宽广,观看者持续增加,外地游客也纷纷加入,其中不乏外国友人尝试体验。在2008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收录了“嗦啰嗹”,这个名称也叫做“采莲”,它拥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说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风俗。如今,“嗦啰嗹”的队伍规模已经显著扩大,从最初的五十多人发展到现在增加到六支队伍,总人数超过六百人,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广泛关注。2024年安海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期间,不仅有“嗦啰嗹”和“水上掠鸭”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还有煎制和炒制午时盐等传统民俗活动,使市民游客能够深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