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神鹿之乡”的盐城风味美食

日期: 2025-10-01 03:10:40|浏览: 0|编号: 14510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盐城位于风景优美的黄海沿岸,设有空港和海港两个一类开放口岸,是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结合部,也是长三角核心城市中唯一拥有自然遗产地的城市,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包含海洋、湿地、森林三种主要生态系统,东部为黄海湿地,西部为湖荡湿地,设有珍禽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享有“仙鹤神鹿之乡”的称号,堪称人多地杰。

盐城的历史渊源非常深厚,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时设立了盐渎县,那个时期当地到处都是制盐的场所,到处都有输送盐水的河流,“渎”特指用来运输盐的河流。到了东晋安帝义熙七年,这个县的名字改为了盐城县,“盐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是因为它周围环绕着制盐的场地而得名。

盐城是个让人畅所欲言的地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层深厚且十分肥沃,物产资源非常丰富,粮食、肉类、水产品的产出量都在全省中名列前茅。盐城人擅长烹饪,是出了名的美食家,当地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菜肴,能够带给你与众不同的味觉享受。

藕粉圆子

盐城的特色点心藕粉圆子,体积比汤圆要大,不过色泽不如汤圆洁白,是用藕粉制作外皮,内馅混合了核桃酥、金桔脯、花生米等干果,包好后一同烹煮而成,在汤汁里时起时落,宛若浮动的茶色珠子,用筷子夹取时感觉软糯又有韧性,品尝起来滋味细腻又清爽。

据说清朝中期,有个来自湖垛(如今建湖县城)的宫廷厨师,用心研发出一种融合地方特色的皇家点心——藕粉圆子,君王品尝后十分喜欢。几年后,这位厨师退休回到故土湖垛,把制作藕粉圆子的技艺也带到了那里,从此这种皇家点心就在湖垛流行开来,慢慢演变成江苏各地款待外国友人的招牌美食。

藕粉圆子算是一种甜品,同时也能当作正餐食用,苏北乡村若有婚嫁或寿辰这类喜庆场合,人们总希望求得吉祥如意,讨个好兆头,期盼喜事成双,家庭和睦,而“藕粉圆”这个名字既有吉祥的谐音,又契合了这种美好寓意,所以每逢庆祝婚礼或寿辰的宴席上,总会准备藕粉圆子这道菜式。

藕粉圆子的做法比较复杂。先要准备内馅,内馅制作需要格外用心,将松子仁、瓜子仁、核桃仁炒制后磨成粉末;金桔饼切成小块;芝麻酥饼磨成细末;把所有内馅和桂花、白糖、猪油混合均匀,揉成面团,再捏成若干个小圆球备用;把藕粉用擀面杖磨细成粉状,取一个竹筒,把小圆球放进去,撒上藕粉,滚一遍,放入沸水锅中煮一下,马上捞出来,再放到另一个有藕粉的容器里滚一遍,重复这个步骤三次到四次,藕粉圆子就制作完成了。食用时,放清水锅里漫漫煮至浮起,加白糖、桂花即可。

阜宁大糕

阜宁大糕源自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是一种地方特产,其名称中的“糕”字与“高”字发音相近,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象征事业蒸蒸日上、生活节节高升、万事顺遂,因此广受民众喜爱。

盐阜区域居民,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时,常会用到阜宁大糕。尤其对于订婚、成亲这类场合,不论随礼的品种有多少,阜宁大糕都是不可或缺的食品。邻近阜宁的几个县份,至今仍保持着大年初一食用“开口糕”的古老风俗。

阜宁大榚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的是吴王阖闾曾让伍子胥负责建造城池,但夫差上位后,因为受到小人挑拨,竟然杀害了伍子胥。伍子胥在临死前,私下里对信任的部下交代说,如果百姓遭遇饥荒,无处生存,只需要在城墙下面挖几尺深,就能解救挨饿的人们。

后来,越国攻打吴国,吴国都城粮食耗尽,饿死的人到处都是。伍子胥的部下在城外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吃的“城砖”,军民因此度过了饥荒。这些“城砖”是用糯米粉做成的,是“储备粮食防备饥荒”的策略。从那以后,为了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吴国百姓都要制作形状像“城砖”的年糕。不知什么时候起,这种制作年糕的方法传到了阜宁地区,于是就有了阜宁大榚。

乾隆皇帝在清乾隆时期巡视南方,中途停宿在淮安府,阜宁县令将当地特色糕点献给皇帝品尝,皇帝吃完后非常赞赏,特意为这种糕点命名为“玉带糕”。

制作阜宁大糕要挑选上好的糯米、纯粹的白糖、新榨的麻油和顶级的蜜饯,依照它们各自的分量来操作。先把优质的整粒糯米在温水里泡上一天一夜再捞出来,在热锅里翻炒之后筛掉杂质,让它们变得又香又白,接着磨成细粉末;然后和洗净的青菜或者泡足水的蚕豆混合,不停地搅拌一整夜,让米粉充分吸收水分,干湿度调整得恰到好处。两次过筛完成之后,接着把搅拌好的白砂糖液体、适量的麻油、花生油等混合物反复搅拌,期间加入由青梅、红绿丝、桂花、青果等蜜饯混合制成的蜜芯,然后制作成长方形的糕状物,在温水中稍作加热后,放入蒸笼进行蒸制,并且保持一昼夜的保温状态,最后切成薄片进行包装。制成的糕条形状保持完整,边缘棱角分明,厚度一致,大小相等。颜色洁白如雪,薄度堪比纸张,味道甘甜似蜜,口感柔软如云。

东台鱼汤面

东台鱼汤面为江苏盐城东台市的传统面食,属于苏菜系,始于清乾隆三十三年,距今二百余年,据传乃一位遭逐出宫的御厨所创制。

据说乾隆朝时,东台有位经营面食店铺的掌柜,某个夜晚于街面上,遇见了一家刚开张售卖面条的商贩,于是他买了碗面尝尝。捧在手里细看,只见汤头浓稠洁白,转瞬间碗面上就凝结了一层薄薄的芡汁。入口品尝,味道鲜香可口,比起自家店里的面食强了不止一倍。这位掌柜心中一动,便向摊主仔细询问起来。原来,那商贩竟是原先宫里的厨师。曾经因为一次煮汤失败,他被赶出了皇宫,只好去街边摆摊,勉强维持生计。有个食客尝了之后,觉得味道非常特别,询问才知道是宫廷风味,老板非常惊讶,立刻邀请他留在店里做厨师。从那以后,店里的面食都用了这位前御厨熬制的鱼汤,顾客们吃了都连连称赞。消息很快传开了,这家小店逐渐在周围地区出了名。“鱼汤面”就此成为东台享有盛名的特产。

东台鱼汤面以鲜活鲫鱼和鳝骨作料,先将鲫鱼开膛,去除内脏和污血,再刮鳞摘腮,彻底洗净,随后用猪油煎炸,炸至外皮酥脆呈金黄色即行出锅。鳝鱼加工后剩下的边角料是它的骨架,包括头和尾部,将这些材料在锅里炒香,接着把炸好的鲫鱼和鳝鱼骨架也放进锅里,倒入清水让它烧开,然后改用小火慢慢炖,直到锅里的汤变成乳白色,把鱼渣过滤掉,把第一锅汤保留下来。过滤下来的鱼渣重新放进锅里,用小火把水分烘干,之后加入熟猪油,用大火把鱼渣炒熟,倒入沸水让它沸腾,再次过滤鱼渣,这样就能得到第二锅汤。把两种汤水合并后注入容器内,加入一些虾卵、生姜片和葱段,再滴入少量黄酒,加热沸腾,就能得到一碗质地浓密乳白色的鱼汤——汤体粘稠似奶,细如珠玑,鲜美却不油腻。东台鱼汤面之所以独具特色,关键就在于这碗鱼汤与其他面条汤底存在显著不同。

鱼汤面口感极佳,同时也有助于身体健康,可以滋润脾胃,增强消化功能,调理肠道,所以民间流传着“一碗鱼汤面,胜似活神仙”的说法。

生炝条虾

明代时期就存在一种吃法,那就是生吃螃蟹和活虾,具体是指醉蟹炝虾这种做法。到了清代,盐城市区的鱼市口地方,设有专门售卖鲜条虾的市场。在民国那个年代,盐城街面上,松涛菜馆和奇茗菜馆所制作的生炝条虾,非常有名气,是当地有名的美食。

生炝条虾是江苏盐城沿海地区的特色美食。这种虾体形细长,因此得名条虾。它的外皮洁白中带着淡淡的青色,所以也被称作白条虾。白条虾在秋冬季迁徙到南方繁殖,幼虾则在清明前后向北方游动。在这个阶段,虾壳比较柔软,肉质非常鲜嫩,所以又被称为“迎春虾”。用这种虾烹饪的生炝条虾菜肴,是盐城地区的应季美味。

生炝条虾的做法并不复杂,需要挑选清明前游回的幼虾,清明之后虾壳会变硬变红,肉质会变得不新鲜,只能煮熟食用。先剪掉虾的脚和触须,用冷水清洗干净并沥干,每500克虾加入15克黄酒和0.5克细盐,混合腌制5分钟,这样可以杀灭细菌并去除腥味。盛入盘中,加入五十克白酱油、三十克糖、十五克香醋,再配上适量的红腐乳汁、白胡椒粉、蒜泥、姜泥等,充分混合均匀,淋上香油即可享用,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盐城八大碗

盐城特色宴席中的八大碗包括以下八道菜肴:炖煮的五花肉块,糯米制成的肉丸子,白萝卜与淡菜同烧,酱红色的五花肉,发酵后的面糕,大母鸡与雏鸡同炖,芋头与虾米熬制的汤羹,以及烹调好的刀子鱼

八大碗自宋朝流传至今,已成为淮北地区宴请宾客的核心形式。这种菜肴配置讲究一半是汤羹,一半是菜品,碗体宽大体现出北方人的慷慨气度,而汤水比例适中则透露出南方人的精致品味。在盐城地区,若要宴请贵客,选用“盐城八大碗”便是最高档的待客标准。

盐城菜源自淮扬菜系,对食材的选择十分严格,刀法非常精湛,制作过程注重细节,根据食材特性来调整烹饪方式,并且会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口味,善于运用多种烹饪技巧,包括炖煮、焖制、蒸制、烧烤、快炒、烩制、叉烧和醉制等,做出的菜肴外酥里烂而且不会散架,口感既嫩滑又爽口,味道鲜美,特别讲究汤的制作,菜肴中荤素结合,以烩制为主,在烹制海鲜方面有着独特的做法。盐城的传统盛宴“八大碗”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其烹饪手法在岁月流转中不断传承,如今已发展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名片。这些菜品讲究一半是汤一半是水,一半是肉一半是菜,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注重身体的调养与保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