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时分,北京复兴门内大街的百盛商场显得格外冷清,客流量稀少。到了饭点,仅有少数几家餐饮档口座无虚席,而其他区域则大半闲置。从第二层到第四层,售卖衣物的店铺最为突出,几乎每家店面外都张贴着“六折至五折甩卖”的告示,部分店铺内陈列的衣物尺码也变得参差不齐。一位售卖童装的工作人员在整理货品时坦言,促销活动旨在快速处理库存,以便月底顺利迁出所有商品。”
这家运营了三十一个年头的商场,确实要和北京告别了。百盛集团新近公布的声明表明,其百盛商业发展公司计划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中工美)提前结束租赁协议,相关面积达中工美大厦1.724万平方米,原合同本应持续至2026年1月,如今却要提前终止,这预示着今年岁末复兴门百盛将完全停业。因此,百盛需要向中工美缴纳1170.12万元作为赔偿款,该款项必须在10月10日之前全额清偿,如果未能按时支付,则每日会对未付部分按0.05%的比例进行滞纳金处罚。
回想一下,1994年3月刚刚启动的时候,这里可是北京的风向标。作为百盛踏足中国的首发站,1.5万平方米的商场里陈列着当时难得一见的外资品牌,再加上独特的经营方式,迅速成为了复兴门一带的显著标志。老北京人讲述,那个时期去百盛是一种潮流,能够在里面购得一件服饰,就能向同僚展示好些天。
这一系列事件的最初时间点,在1993年10月出现。当时,百盛集团联合北京中工美集团,以及这两家公司的子公司,共同筹集了1668万美元,以此创建北京百盛,其中百盛集团持有56%的股份,北京中工美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则占有剩余的44%。到了2006年,百盛集团的全资附属企业金狮百盛,支付了5.25亿元,成功收购了北京中工美集团持有的全部44%股份,自此,北京百盛转变为百盛集团的完全控股企业。2019年,商场曾尝试进行过调整,将北楼的部分商户迁至南楼,并且把三楼以上的楼层改造成了办公场所,但最终未能扭转颓势。
过去的繁华商业中心为何沦落至今境况?根本原因在于难以承受的巨额亏损。官方公告已直言不讳,到2025年6月将不断出现赤字。查阅百盛近年来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确实每况愈下:2020年亏损2.5亿元,2021年亏损1.76亿元,2022年亏损4.13亿元,2024年再度亏损1.75亿元,仅2023年略有起色,实现盈利6641.3万元。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情况更加糟糕:总收入为9.96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4%;净利润仅剩337.5万元,较去年急剧下滑了82.31%;门店销售额下降了19.2%,营业利润为1.229亿元,也降低了14.6%。
许多知名商场近年来纷纷歇业,并非仅限于百盛,北京近些年众多老字号商场都面临关张。据非官方数据,2024年市内核心区域就有15家经营十年以上的商场宣布停业或进行重大业态调整。例如崇文门新世界商场,过去曾是年轻人热衷光顾的地方,但后来品牌引进滞后,顾客数量持续下滑,去年底已有部分楼层转型为共享办公场所。
为什么会这样?
如今的商场早已超越了单纯售卖商品的范畴。新型商业中心都在探索“特定氛围营造+独家店铺”的模式,例如海淀区大悦城打造“自然风格生活”概念,设置了宽敞的公共区域,在280多个品牌中,有百分之三十是首次亮相或规模最大的店铺;而朝阳门外大街的THE BOX则更为独特,通过策划活动和电子竞技来吸引年轻群体,15岁到29岁的顾客几乎占据了总客流的八成。传统商场的情况又如何呢?多数情况依旧如此,主要经营服装和护肤品,缺少育儿、休闲等附加服务,顾客怎会有兴趣?同时远程工作变得普遍,北京高级办公楼闲置比例达到18.4%,市中心白天人流稀少,商场的经营状况自然不容乐观。
地下商业同样在争夺客源。核心商圈的B1层主要依靠餐饮和快闪店等吸引顾客,其热度甚至超过地面楼层。朝阳大悦城的B1层通过直播选择中心和二次元市集等活动,每平方米的产出效益达到了传统商场的2.8倍。相比之下,地面店铺则面临困境,例如复兴门这样的核心区域,首层租金高达1386元每平方米每月,但客流量却很少,只能通过打折促销来处理库存。
购物方式有了转变。2024年北京市网络销售总额达到41.2%,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服饰、电器等商品如今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传统商场品牌历史悠久,但已无人问津。同时,远程工作模式兴起,北京顶级办公楼的空置率攀升至18.4%,核心区域白天人流稀少,商场经营状况堪忧。
费用和经营方式同样构成重大挑战。中心地段店铺费用本就昂贵,百盛持续多年入不敷出,高昂的租金最终导致了其经营崩溃。新开的商场则更为灵活,借助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筹集资金,采取轻资产管理模式减少开支,超级合生汇增设了水下运动中心和滑水乐园,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显著提高了百分之四十。旧式商场仍在沿用“按租分成”的旧模式,其数字化水平十分有限,天虹商场就是因为房东终止合约而停业的,这种经营方式过于薄弱。
百盛的歇业,反映了守旧商场在当前环境下难以适应的普遍现象。老式购物中心的消失,并非终结,而是商业形态更新的序幕。未来主要商业区中,能够存续下来的,要么是了解年轻群体的创新业态,要么是转型为城市文化交流场所的旧式建筑。否则,最终会被人们逐渐遗忘。
北京知名商场歇业现象值得深思,大型零售空间撤离引发社会关注,商业地标面临功能转换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