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券经济”的利与弊

日期: 2025-10-03 18:13:04|浏览: 4|编号: 14698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国民商

礼券形式已从辅助传统销售方式转变为损害行业正常运作的现象,同时,空赚模式因其低成本、高收益、低风险的优势,令众多商家难以抗拒诱惑,从售卖实货赠券,到过度发放代金券,再到凭空制造礼券,一些商家已不知不觉间沦为行业破坏者

假日消费领域中,以礼券为形式的交易模式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中秋节期间,月饼代金券和大闸蟹兑换券成为馈赠佳节的优选之物。围绕此类交易模式的兴盛,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其是否会给相关产业带来生机,抑或引发灾难性后果,亟待深入探讨。

所谓“礼券经济”,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依托于传统节庆日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活动形态,主要涉及各类礼券的流通与使用。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曾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过见解,对这一现象做出过深刻阐述,他这样解释“礼券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以月饼代金券为例,食品公司发行面额为100元的凭证,以65元转让给分销商,分销商80元转售给顾客甲,甲转赠给乙,乙以40元卖给囤积商,食品公司最终以50元回购囤积商手里的凭证。这一环节中,没有任何月饼被制造,但食品公司获利15元,分销商获利15元,甲赠送礼品,乙赚取40元,囤积商赚取10元。这种交易模式就是月饼凭证化运作。

礼券经济之利

礼券经济最初问世时,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特别是对于海鲜河鲜以及肉类这类难以搬运且不易保存的赠品而言,冷冻后的生鲜肉类会出现显著品质变化,从而大幅削弱其风味。商家打算让顾客随时能买到最新鲜的食材,会采用礼品卡来替代商品,一方面方便送礼人携带,另一方面也让收礼人更容易使用——充足的时间、预约送货到家等服务,能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最新鲜的食材。

礼券形式流行开来,众多商号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便利,并且看重了能提前收回货款的特点。从海产、肉品开始,逐渐扩展到粮油谷物、果蔬以及月饼、元宵等食品,很多售卖吃的店铺都开始采用礼券销售。这种销售方式比起直接卖实物还有个好处,因为供应的是特别挑选的好商品,所以价格通常比超市里卖的同款商品高出许多。部分销售者会故意将标价定得很高,以便购买者在送礼时显得更有身份,而实际交易价格却远低于礼券上所标明的数额。例如,购买大闸蟹时,有的商家会将礼券价格标为1888元,但实际售价仅为288元,以此招徕顾客。一位地方代理商透露,此类现象并不少见。

春节时节,食品类礼券比中秋的更胜一筹。肉类必须冷冻存放,但家庭冰箱冷冻空间有限,难以存放大量肉类。此外,冷冻后的肉类会降低食用品质,解冻过程也增加了烹饪的复杂性。礼品卡方案彻底处理了这些难题,是家人朋友间互赠佳品的首选,也是企业团体发放福利的佳选。

礼品卡形式既能让赠送者显得体面,也能让接收者方便使用,商家可以提前收回款项,小型分销商则无需承担库存积压的压力,这种模式显然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商业方案,不过随着其持续演进,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礼券经济之弊

今年中秋节期间,许多爱吃螃蟹的人收到的礼物是纸螃蟹,原因是中秋节提前到了9月13日,但正宗阳澄湖大闸蟹要到9月23日才能在常熟沙家浜开始捕捞。这次的礼券和往年不一样,大部分都写着必须在9月25日之后才能预约送货。

如果礼券能够顺利兑换,这确实是礼券模式的一个长处,毕竟中秋礼品若缺少“大闸蟹”,就不够完整了。原本是个不错的商业模式,却被某些商家变成了麻烦的套路,可能是他们备货不够充分,也可能是根本没货就搞诈骗。许多购买者或提货人反映预约过程十分不便,少数售卖方常以预约名额已满为由推脱不履行承诺。多数礼券的设置初衷是为了馈赠——购买者未必需要,接受者无需购买,这是此类礼券的显著特点。部分不法的经营者利用收礼者不愿询问、送礼者信息不明的投机心理,借故拖延配送,待礼券临近失效时,便以失效作废为由不予兑现,以此获取超额利润。

在黑猫投诉、聚投诉等投诉网站输入“礼券”“大闸蟹”等字眼,能发现许多关于大闸蟹礼券无法兑现、领取后分量不足的投诉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主流电商平台,涉及的商家包括蟹御轩、金巴蟹业、蟹码头、姑苏蟹澄、阳澄联合、浓鲜时光、今巴生鲜等众多品牌。根据投诉信息显示部分品牌在投诉渠道的推动下提供了一些补偿措施,但是那些没有通过投诉渠道反映问题的消费者是否同样得到补偿尚不明确。

利益驱动的变形

“礼券经济”从“得利”到“受损”显而易见,这种由“正面”到“负面”的演变是私利驱动的产物。不受约束的礼券形式在刚流行时就必然会被居心叵测的商家利用来获取利润。

礼券超额发放是礼券机制里最普遍的状况,部分商家急于快速收回成本,并非依据商品数量来设计礼券,而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发行一些。一方面能够通过销售收回资金来补偿开支并获取利润,另一方面,由于礼券常常无法全部兑换成商品,从商家制作礼券开始,到经销商销售礼券给消费者,再到消费者赠送给接受者,接受者可能会转卖给黄牛,或者送给其他人,又或者因为礼券过期而不再兑换。商品流通环节增多,不稳定因素就会随之增多,大量印制赠品券势必造成产品囤积,最终导致过期损坏,进而增加了经济上的损失。

另一种情况是,礼券形式与期货形式更为接近,节庆礼品的市场价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显著波动,节日前礼品类商品的市场价位通常较高,节日后商品的市场价位则明显大幅度降低。商家在印制礼券时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会按照商品的最高价格来设定,而礼券的兑换大多发生在节庆活动结束之后,这也导致商家能够以较低的经济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回报。

礼券体系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迅猛扩张,部分商家借礼券之名行投机之实。此类商业行为可称作另类盈利方式,业内称之为虚拟获利模式。礼券经济存在一种极端现象,称为空赚模式,其运作方式通过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得以说明:有商家印制了两千张面额为五百元的大闸蟹代金券,以四百元的价格转卖给公司采购人员,公司采购人员将这些代金券作为礼物赠送,收礼人则以二百五十元的价格将代金券转售给回收购贩者,回收购贩者再以三百元的价格转卖给原商家,商家通过每张代金券一百元的回购差价,总共赚取了二十万元。

虚拟交易环节里不涉及实际物品的制造、流转和使用,因此商品制造者无从介入其中。中间商、接受者、再利用者三方都能从中获利,赠送者则收获社会声望,表面上看这种虚拟经济模式皆获成功,但其中暗藏诸多风险,短期内不易察觉,一旦问题激化,必将对相关真实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一旦那些真正从事螃蟹捕捞、贩运、售卖的商贩察觉到,贩卖代金券的利润远超于他们辛苦劳作的生产经营,他们便会舍弃旧业,转而投身于印制并销售代金券的生意中——纵然部分顾客会抱怨并投诉,售券者仍能轻易地从其他商家进货,或者以优惠价退款来平息事端,几乎没什么风险可言。这种情形造成从事实体产业的人越来越少,转而从事代金券业务,当正规制造者与代金券发行商之间的比例抵达某个阈值,整个行业会在各个环节显现出崩溃现象

生产环节:制造商造作意愿减弱造成制造量减少,无法供应足够商品满足整体需要致使市场买卖失衡,

物流环节:代理商减少囤货倾向,货运公司在起初阶段业务稀少,到后期时负担陡然加重,造成运输安排变得吃力。

销售环节:具备货源保障的礼券与缺乏货源保障的礼券相互掺杂难以分辨,销售市场状况混乱。

消费过程:接受赠予者获取物品没有固定模式,想吃螃蟹却不能换到,接受赠予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售后处理时,以“预约数量已满”“优惠凭证临近失效”为由,导致顾客难以保障自身利益,服务支持变得无效。

经销商往往具备丰富的行业背景,他们能够向众多厂家采购商品,因此很难分辨哪些商家有货,哪些商家缺货,这使得监管工作变得格外复杂。

亟待整顿的现状

礼券形式,已从对传统销售的有益补充,转变为对行业正常运作的冲击,并且,空赚模式因其低成本、高利润、低风险的优势,令众多商家难以抗拒,他们从起初的足额印制优惠券,发展到后来的超额发行,直至最后无货可印,不知不觉间,一些商家已沦为行业的破坏者。

怎样使赠品经济回归赠品本意,相关人员建议从三个层面提升理解:购买者、销售商以及监管单位。

公众需提升风险识别水平,增强分辨真伪本领,注重权利维护。借助宣传使民众认识预付卡交易中的违规行为,促使民众在购买前就具备风险意识。具备风险意识后,要提升分辨能力,对不熟悉或未听说过的品牌更要谨慎,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发现礼券交易存在不法行为时,顾客应立刻主张权利,向相关商号或举报站点反映情况,若涉及金额较高,可考虑报警解决。

经销商对礼券经济违规行为可能造成的行业损害缺乏足够了解,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又被利益所诱惑,这是他们进行违规操作的主要缘由。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晓礼券经济违规行为对行业的危害,并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帮助经销商提高认识的关键途径。对于那些接到举报或投诉的经销商,相关部门应加大惩罚力度,以起到警示作用,防止其他人效仿。

最终,礼券经济属于预先支付消费的一种类型,早在2012年8月,商务部便颁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措施(试行)》(简称为《管理措施》),《管理措施》具体规定了发卡组织的条件、卡的限额使用、预付卡发卡登记的规范等事项。对于未在商务主管单位登记备案的发卡组织,顾客应谨慎选购。违规行为在代金券交易环境中屡见不鲜,监管机构须迅速制定措施,强化市场管控,同时加大监管界限和权利救济途径的普及力度,确保消费者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