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守手艺48载!孙宝德是北京唯一糕点模具木刻手艺传承人

日期: 2025-10-05 06:11:37|浏览: 1|编号: 14807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各式各样的糕点,是京城居民饮茶歇息时的味蕾享受。过去,这些糕点,大多借助手工制作的印模来成型。

大量糕点开始进入自动化生产环节,传统模具的机械制造逐渐普及,手工精雕的模具在北京几乎消失殆尽。年逾六十的孙宝德,是全市仅存的糕点模具木刻技艺守护者。他十七岁拜师学艺,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雕刻工具,独自守护这门技艺已经接近半个世纪。

700把刻刀

刻出2000多个模具

雪后初晴,京城近郊顺义,乡村显得十分安静。高丽营镇闫家营村某个农户家中,响起阵阵敲击声,声音此起彼伏,持续不断。

记者听到声音后,打开了朱红色的门,进入院子的南边,发现一间小屋子,孙宝德正坐在台子前面,左手拿着雕刻用的工具,右手握着木锤,低头在木头上雕刻一块材料。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尺寸的雕刻刀具,地面上到处都是木头的碎屑。

从清晨五六点持续到夜幕降临八九点,除了用餐时段,他几乎始终守在工作台旁。在最为繁忙的时期,连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休息。孙宝德抬头,深深地呼出一口气,说道:尽管无人用鞭子督促,但也必须争分夺秒,为子孙后代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

孙宝德是孙氏糕点模具木刻技艺的第五代后裔。这项技艺,自清朝太爷爷的岳父那一辈起,已经传承了两百余年。孙万祥是这门手艺的始祖,他曾为慈禧太后六十六岁寿宴雕刻“团圆饼”的模具。当年他制作的百福百寿饼模,现在还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之中。

孙宝德十七岁时,跟随父亲钻研手艺,此后长期与木材和雕刻工具为伍。他制作模具时,积累的刻刀超过七百柄,通过细致入微的雕琢,完成了两千多种模具图案。

这些模具里,有“稻香村”、“宫颐府”等知名老店的名字,有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标志,也有北京饭店、国际饭店等五星级宾馆的名称,甚至还有日本、美国、韩国等外国客户特意来订制的图案。

孙宝德每做一个模具,都不会保留样本,只借助它塑造一个泥塑作为留念,这些泥塑已经收集了四十余年,塞满了工作室两面墙,也凝聚了他毕生的精力。

手工模具

翻出来的点心更有人情味

老北京人品尝糕点注重时令搭配。春季时,他们会享用玫瑰糕和藤萝糕,清明期间则制作五毒糕,中秋节会食用月饼,重阳节则会准备花糕,节日互赠礼品有“京八件”、十二生肖糕和状元糕等等,样式丰富多样。

孙宝德对那些点心的样式,非常熟悉。在他眼中,只有从构思到食材、从雕刻到手法,都极为讲究的点心模子,才能和这种生活情趣,互相匹配。

制作模具,首要任务是挑选材料。孙宝德说明,模具在制作糕点时需要承受敲击和受潮,因此对木材的挑选和严格筛选是必不可少的。

孙氏糕点使用的模具,选用了优质的杜梨木作为材料。这种木料,其质地非常精细,表面平滑没有光泽,而且横向和纵向的纹理都非常均匀,不容易变形,所以非常适合用来进行雕刻。

挑选好材料之后,接着进行模具制作,然后切割下料,再绘制基本图形。孙宝德从未接受过美术教育,也毫无绘画方面的功底。每次雕刻花纹前,他都会在模具上勾勒草图,仅仅是随意几笔,勾勒出大致的形状,然而一旦握住雕刻工具,图案就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并且每一下都十分准确。

孙宝德长期使用雕刻工具,手上长满了厚厚的茧子。他抬起右手讲道,刚当学徒时,曾意外让工具扎进手心。父亲带他去看医生时告诫,祖辈传下来的这门手艺绝不能有丝毫马虎,务必保持沉稳的心态。现在,那把曾经刺破他手掌的工具虽然很少用了,但他把它摆在最容易被看到的位置,时常以此警醒自己。

孙氏糕点造型采用凹雕工艺。这种雕刻与凸雕不同,是向下切削,刀痕深陷,难以预知成品形态。孙宝德边讲解边展示工具,他解释说,镌刻文字最为费神,必须逐层向下凿,确保笔画连贯。雕刻人物时,神态尤为要紧,比如八仙中的吕洞宾,手持宝剑,目光须要炯炯有神。

切割、打磨、镂空、分割、剔除、雕琢,在每一道精准无误的塑造中,孙宝德手中的工具仿佛笔触般自如娴熟。他制作一个常见的糕点造型,需要耗费两到三天的功夫;而制作高级且复杂的工艺品,往往要持续一个月甚至数月的时间。

制作过程虽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依然深信,手工雕琢的作品比起工业化模具,显得更加自然,蕴含更多生活气息。祖父在世时曾叮嘱他,务必珍视这门技艺的价值。你用心雕琢的只是一件模具,用它能够复制出成百上千个点心来,孙宝德这样解释道。

走进校园

家传手艺别断了根

那个年代,孙家模具制作的技艺达到了顶峰,家族中从事此业的人数超过六十位。不过,精湛的工艺也无法抵御工业化浪潮的席卷。因为雕刻机械被广泛采用,手工制作模具的状况逐渐衰落。现在,整座北京仅剩下孙宝德还在坚持这种传统技艺。

多年时间里的不断打磨,孙宝德的视力问题显著恶化了300度,同时脖颈部位的毛病也变得越来越糟糕。有一次,孙宝德的脖颈旧疾发作,他忽然失去了意识。当他再次恢复清醒时,孙宝德立刻把儿子孙涛唤到床边,他希望儿子能够按照自己过去的做法,继承家业。

那个“80后”的男孩,不想学他爹那样,整日待在工作棚里,只跟木头和几把小凿子打交道,过那种清冷孤寂的日子。他说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了,单靠那些老物件,根本养不活一家人。他干脆利落地顶了回去。

孙宝德迫不得已,决定招收众多门徒,盼望能寻觅到能够继承这门技艺的后续之人。邻近地区,先后有若干人前来拜师,然而最终成效却并不令人满意。

做木工活讲究领悟力。可能需要领悟一两年,或许十年八年,必须能忍受孤单。孙宝德讲,坐立不安的人离开了;能静下心来的人,学了没几天,也离开了,由于整天和木材、刻刀打交道,非常乏味。

孙宝德心情沉重起来,害怕家族的手艺会因自己而中断。后来,儿子目睹父亲容颜老去,才明白养育子女的艰辛,因而选择满足父亲的心愿——拿起雕刻工具。

儿子虽然承袭了家传技艺,却并不以此为业谋生。孙宝德对此深有体会,认为“这个行业,既难以赚取丰厚财富,也无法成就显赫声名。如今的社会环境,也大不相同了。”

为了使祖上传下的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孙宝德决定将它引入学校教育。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程,他站在高丽营中学的讲台上,向初一和初二的学子们传授雕刻模具的技艺,至今已经坚持了五年。

孙宝德不仅传授孩子们使用刀具的方法、图案的构思,还向他们介绍老北京饮食的传统、饮食的审美,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学生们不仅对我十分尊敬,课间时分,还会递来糖果和点心。孙宝德面带微笑地表示。

每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制作出一件件作品,孙宝德都感到非常欣慰,他期待着未来会有许多人对这门技艺产生兴趣并加以继承。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