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
2020年,深圳特区迎来了它的40周岁生日。
从原本只是南方海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发展成如今举世闻名的大都市,深圳仅仅花费了四十年时间。现在深圳,已经是一个居住着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同时也是珠江口与香港及澳门所构成的大湾区中极为重要的中心地带之一。
随着都市整体进步,深圳东边区域龙岗,也迈上了自身发展快车道。
[]
这一区域占地388平方公里,在深圳所有区中位居第二,其面积占整个深圳版图的五分之一。
这个地区居民数量高达二百五十万,属于深圳市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段之一。
2015至2019年期间深圳市各区人口净增情况排名图示 | 由杨宁和星球研究所绘制
这一年的GDP总和抵达了4744.49亿元,仅此一地,其经济总量便足以和诸多地级市相匹敌。
它继续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首位,是国家级产业与城市融合试验区域,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模范地区,并且担当着深圳未来城市“东进”发展蓝图中的关键角色。
请横屏观看,远眺龙岗城区 | 摄影师@邓飞
这里曾经是深圳的边缘地区,而今则是深圳的东部之心。
01
公园之城
龙岗位于深圳的东北部,与惠州市、东莞市交界。
深圳市行政区划图 | 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龙岗区域整体呈现自北向南的走势,北部地势较高,南部地势较低,整个地方散布着形态各异的丘陵。
龙岗坐落于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区域,气候常年温和湿润,雨量丰沛,一年之中下雨的日子能数到140天左右。
龙岗山地地形复杂,降雨量充足,导致山川纵横交错,溪流众多。该区域总计有62条水道,这些水道最终都流入了深圳市的龙岗河、深圳河、观澜河这三大水系。
溪水穿过市镇内部,把龙岗街道的东二村和东三村明显割开,形成两个独立区域,| 摄影师@游子弋
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多变的地形,非常利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繁衍生息。在人声鼎沸的特别行政区土地上,此处却生长着上千棵的百年老树,区域内散落着大片森林,植被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龙岗河在城区内安静地流淌 | 摄影师@刘鹏
其中,不乏许多特有的珍稀树种。
桫椤,这种古老植物,在恐龙时期就已遍布大地,堪称植物王国的真真正正的活化石。它属于蕨类家族,对空气状况变化反应非常敏锐,稍有不慎就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消失。在龙岗区的不少山谷溪流旁,都能看到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桫椤,是现今仅存的几种木本蕨类之一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独有的一种裸子植物穗花杉,属于极度稀有的孑遗种类。这种植物也生长在龙岗的山谷里面,到了夏末秋初季节,它那鲜红色的假种皮就挂在绿叶中间,红绿对比鲜明,显得非常美丽动人。
除此之外,龙岗的繁茂林海里,也分布着木荷、秋枫、乌檀、五列木这些难得的树木。
八仙岭公园 | 摄影师@刘鹏
龙岗为了守护城区内珍贵的绿色,特意用了一种精巧的方法,把境内的许多山丘都改造成了公园。到2020年为止,194处规模不一的公园已经散布在各个角落,它们在维护森林植被的同时,也变成了市民们放松身心、消遣娱乐的主要地点。
布吉公园一景 | 摄影师@李琼
龙潭公园位于龙岗中心城核心地带,以园内有一处流动的水体而命名。园中种植了龙船花、野牡丹、三角梅等多种热带植物,这些特有花卉常年盛开,使得参观的市民能够持续沉浸于缤纷的花景之中。
龙潭公园,因公园内潭水得名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龙园公园坐落于龙岗河之上,这条河穿园而过,公园整体围绕“龙文化”来构建。园内树木繁茂,绿意盎然,小路蜿蜒曲折,别有洞天,是夏日里人们寻求凉爽、躲避炎热的理想场所。
龙园公园五龙亭 | 摄影师@李琼
此处尚有龙城公园,求水山公园,八仙岭公园,红花岭公园,回龙埔公园,紫麟山公园,智慧公园等,该区域满足“1公里见社区公园,3公里达市政郊野公园”的标准,繁忙街市之中,偶得难得的安宁。
02
客家故居
优越的环境,似乎印证了龙岗名字的由来,“卧龙之岗”。
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便已来到龙岗海边安家落户,他们用石头制作工具,并且烧造陶器。
一种带有泥质戳印纹的陶杯,是在龙岗旁边的 大鹏新区咸头岭遗址被发现的,它的存在时间大约在五千到七千年前,照片版权归属@视觉中国
秦朝完成全国统一,在岭南地带划分出三个郡级政区。龙岗这片区域归南海郡番禺县管理范围,北方迁徙来的居民与当地原住民百越族群相邻而居,由此开启了龙岗历史上的首次移民浪潮。
岁月流逝,北方汉人因战事等因素,持续流向南方,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并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客家文化。
梅冈世居,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 摄影师@刘鹏
自宋元年间起,客家人便逐步迁入龙岗地区,明朝时,为抵御海盗与倭寇侵扰,官方于大鹏半岛东侧构筑了大鹏所城,该城作为军事要地,使龙岗成为驻军与民众的主要聚居区
大鹏所城坐落于深圳大鹏新区大鹏半岛之上,深圳的别名叫“鹏城”,这个名字正是源自于此,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清朝初期,尽管朝廷已经平定天下,但东南沿海地带仍存在诸多反抗清朝统治的武装团体。为了割裂这些反抗力量与沿海百姓之间的联系,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朝廷实施了“迁移沿海居民至内地、禁止海上航行”的政策,迫使住在海边的人们往内地转移,并且规定任何船只都不准出海。
这项政策的实施,使沿海百姓深受其苦,龙岗地区也未能幸免。新安县作为当地主要管辖区域,境内人口锐减,县城几乎荒芜。直到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清朝才终止了“迁界”这一行动。
虽然废除了“禁海”政策,可是从原籍返回的居民数量却很少。直到闽粤赣山区的客家人移居到这里,新安县才重新变得活跃起来。
大田世居,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 摄影师@周伟东
客家先民得以在粤东沿海立足生根,得益于特定的历史节点,同时促使龙区客家文明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历经辗转流离,客家群体既要抵御外侮,又常栖身于崇山峻岭,由此孕育出重视农耕、崇尚学问、不甚热衷商业的民风,这种传统极具向心力。
二零一八年六月二十六日,龙岗街道宣传部于鹤湖新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庆典,相关照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到达龙岗的客家人,受外界条件与思想影响,在原有客家文化上取得显著发展,变得更为开放和包容。
龙岗客家人摒弃旧习,倡导注重商业活动,改变民俗风情。他们一边开垦荒地,一边热心发展手工艺和商业,产业广泛分布各地。深圳勇于开拓的精神,早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显现出来。
鹤湖新居,最初是罗家宗族的住所,如今是深圳客家民俗博物馆,属于国内留存规模较大的客家围屋,由摄影师@邓飞拍摄
龙岗区内的坪地、龙岗、横岗等街道,至今仍保存着大量客家传统建筑。这些历经沧桑的房屋,不仅见证了岁月变迁,更承载了文化脉络。
龙岗区客家民居分布图 | 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现存的龙岗客家建筑大多呈现围合形态,拥有方正的封闭式楼阁,楼前设有晾晒谷物的地方和池塘,楼后则分布着小丘和园林。门楼内部装饰着木刻工艺、厅堂对联以及绘画作品,这些无不彰显出中原文化对客家人的深刻影响。
鹤湖新居大夫第 | 摄影师@刘鹏
甘坑老围是谢氏和张氏的祖宅。“坑”在当地客家话里指山涧,因为甘坑附近的溪水味道甜美而得名。如今经过翻新,甘坑老围变成了国家级的特色小镇,也是龙岗十景中的一个,名叫“甘坑客都”。
甘坑客家小镇 | 摄影师@李琼
西埔新居原本是深圳李氏宗祠,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风格。如今,西埔新居周边高楼密集,地铁3号线从附近穿过。这座民居如今已成为旧城改造的示范项目,同时让这一区域成为深港建筑与城市双年展的举办地点之一。
“深圳·红立方”紧挨着西埔新居,两者相邻,现代元素与传统风格在此交融,相得益彰 | 图片素材来自@视觉中国
如今的龙岗客家人,已很少住在围屋里面了,不过每逢家族庆典或者妈祖生日,当地客家人都会聚集在老房子,一起开展民俗活动。
二零一七年,龙岗四方埔村举办萧氏宗祠修葺四周年纪念仪式,仪式邀请了广东省内众多萧氏族人到场,相关照片出自@视觉中国
传统与现代,就在围屋的四方空间中,巧妙地进行着碰撞与融合。
03
活力之区
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1993年元旦,龙岗区成立。
龙岗刚成立那会儿,虽然归深圳市管,但并不在特区范围里。彼时深圳有“内”“外”之别。所谓“内区”,主要是靠金融和商业兴旺发达;而“外区”的龙岗,则是靠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区内工业园区纷纷涌现。
龙岗地区,树木茂密处可见传统客家民居,旁边分布着新兴的工业建筑,三者相互协调,构成独特景观,此景出自视觉中国
为了促进经济进步,1988年于当地建立了享有盛誉的“横岗模式”,其后又以此为基础研发出“龙岗模式”:以村落为单元,将村民的集体资产依照股份化方式进行运作,依据股份获取收益,这种“股份联合机制”从90年代起逐步在众多乡村区域实施。
龙岗的发展,充分反映了国家经济进步的状况。电子与通讯产业、塑料加工行业、纺织制造领域、仪器设备制造行业,慢慢发展成为龙岗的主导产业,从前的田野风光,迎来了首次的转型。
在众多工厂企业之中,一个叫作华为的公司起初看似默默无闻。
华为研发生产楼 | 摄影师@刘鹏
2002年,华为从南山区迁往了新址。依靠技术革新,华为从最初主营电话交换机的初创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生产商。
华为实现了显著进步,龙岗也踏上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龙岗逐渐摆脱了传统制造业的标签,正逐步演变为一个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城市。
当前阶段,"龙岗模式"有了全新解读:致力于建设智慧型城市,旨在为企业精简行政批准环节,凭借"互联网+政务"理念,构建了高效且便利的服务渠道。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龙岗区已有不少兄弟院校,它们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摄影师@邓飞
龙岗现在聚集了华为、比亚迪精密等知名公司,同时也有柔宇科技、云天励飞、宝龙生物等行业新锐企业。该区多年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区首位,区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800家,专利申请总量超过2.8万件。科技创新带动了龙岗成为深圳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2009至2019年间深圳各区经济总量增长态势图解 | 绘制者杨宁与陈志浩/星球研究所出品
龙岗在产业进步的进程中,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深圳于2007年顺利获得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资格。由于龙岗是赛事的核心场馆和运动员住所的所在地,该区域随即启动了城市建设的更新计划。
深圳龙岗大运中心 | 摄影师@林宇先
二零一零年,是龙岗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当年,深圳经济特区的版图扩展至整个城市,使得龙岗作为“关外”的历史画上了句号。同时,深圳地铁三号线也于这一年正式启用,地铁线路通达龙岗区域,标志着崭新时期的到来。龙岗为此做好了充分准备,期待吸引全球的关注目光。
龙岗大芬立交桥,深圳地铁三号线路与龙岗大道在此交汇,横跨而过 | 摄影师@邓飞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二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顺利开幕。年轻气盛的学子健儿们,同龙岗这个富有生机的地段彼此辉映。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二日,第二十六届大运会开幕式隆重举办 |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龙岗因大运会的契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良机。赛事结束后,深圳大运中心转变为深圳首个兼具赛事举办、文艺演出、展览会议、商业运营、文化休闲五大用途的公共文体场所。
这里既是许多运动队伍的根据地,也是众多文化艺术竞技活动开展的地方。国家队田径队和国际象棋队,同样将龙岗当作队伍的锻炼场所。
深圳昆仑鸿星万科阳光队曾在比赛中夺冠,2020年他们赢得了俄罗斯女冰联赛(WHL)的总冠军,这是中国冰球俱乐部首次获得世界顶级的女子冰球联赛冠军,该队的主场位于深圳大运中心 | 摄影师@邓飞
龙岗正慢慢发展为深圳的运动核心,同时,它也慢慢转变为深圳的文化中心。
龙岗布吉街道里,有个面积仅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名叫大芬村。这个村子虽然不大,却是“中国油画第一村”,聚集了12000多名画工和画商。大芬村的油画年出口额超过5亿元,占全球油画市场60%的份额。
大芬村的出现,革新了传统油画的制作模式,使得油画这种常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得以更广泛地普及到普通民众之中。
大芬村的一位画家正在进行创作 | 摄影师@李生
龙岗文博宫,是将传统手工艺品与新兴商业活动融合的地方。它是国内规模最庞大的古董珠宝艺术品交易场所,同时也是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其中一个分会场。
文博宫占地面积达到13.3万平方米,是专门用来交换古董、珠宝、玉石、瓷器这类艺术品的地点 | 摄影师@李琼
在龙岗中心城的核心地段,紧邻区政府,坐落着“深圳·红立方”,它集合了龙岗科技馆、青少年宫以及公共艺术馆(含规划馆)等设施,几座建筑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不仅为龙岗市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也让这一区域发展成为深圳东部地区的“城市新中心”。
请竖屏欣赏,深圳红立方,此处已成为龙岗的标志性建筑 | 摄影师@刘鹏
交通条件的改善,使龙岗真正站稳深圳,并带动大湾区的“前沿阵地”。
龙岗区交通网络示意图 | 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深圳东站选址此地,有四条铁路在此交汇,形成了“七横六纵”的立体交通脉络,使龙岗区域更为便捷,地铁3号线与5号线亦从此经过,龙岗区居民半小时内即可抵达深圳机场、港口以及通往香港的各个口岸。
深圳东站,这里汇聚了布吉地铁站、公交汽车站以及周边道路,是深圳东部规模最大的综合交通中心,摄影师@刘鹏作品
在特定区域里,龙岗大道是连接龙岗南北的主要通道。这条道路历史悠久,不仅记录了龙岗近三十年的变迁,现在也成为了深圳东部非常出名的道路景观。
龙岗大道,过去是深惠路在龙岗的部分路段,如今已是该区域的主要道路,摄影师@邓飞进行了拍摄
龙岗区如今已蜕变为一个环境宜人且适合创业的区域,吸引众多外来者在此安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新客家人”群体,截至2019年,该区常住人口高达250万,在深圳各区中人口增长最为显著。
龙岗,马上就要迎来建区三十周年纪念。三十岁是人生中最灿烂的年纪,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也意味着正值青春年华。作为创新版图的前沿阵地,作为深圳东部的重要区域,年轻的龙岗已经做好了准备,即将呈现出崭新的姿态。
未来的龙岗,一往无前。
请竖屏观赏,龙岗丹竹头立交夜景,龙岗大道和丹平快速路在此交汇,摄影师@邓飞
- 本 文 创 作 团 队 -
撰稿 | 河边的卡西莫多
图片 | 昼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