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灰犀牛”引发的讨论热度很高。在“灰犀牛”出现之前,早就有非常有名的“黑天鹅”。如今,“灰犀牛”和“黑天鹅”一同发展,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
灰犀牛与黑天鹅谁更危险?这或许本身就是个错误的问题。
灰犀牛和黑天鹅的不一样
既然需要防范两类不同的风险事件,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呢? 其中一类是“黑天鹅”事件,另一类是“灰犀牛”事件 。
“黑天鹅”典故有其来源,曾经,欧洲人觉得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黑天鹅”就如同“彩色熊猫”,被欧洲人用以指代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然而,随着欧洲人踏上澳大利亚,见到了黑天鹅,他们原本的信念瓦解了。想象一下,你目睹了一只七色的熊猫。
“灰犀牛”典故源自非洲大草原,灰犀牛看起来行动缓慢、安全无害,但其体型巨大、爆发力惊人,一旦被激怒,危险性和破坏性极强,无人能阻挡。这就如同熊猫,看似憨态可掬、像个摆设,然而熊猫实则是真正的猛兽,速度极快,牙爪锋利,当它向你走来时,你可能会被自身的习惯意识蒙蔽,却意识不到一场悲剧即将来临。
因此,“黑天鹅”指的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你本以为能用公式、模型、计算、量化去掌握世界奥秘与历史走向,可是你做不到。昨晚睡觉前你还把今天的行程背了三遍,想着先实现一个小目标,然而早上一睁眼,却突然发现金融海啸来袭,地动山摇,原本的行程已没有立足之地,目标也没有靶心可瞄准,世界大同的想法成了泡影,过往的人生仿佛都变得毫无价值 。这时候,你卧床不起,发出惊声尖叫,有一个叫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Taleb)的人微笑着说,不必惊慌,这就是黑天鹅啊!
“灰犀牛”情况相反,它是概率很大的事情,你却对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觉得一切尽在掌握,或者觉得一切不在掌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昨天晚上你睡得安稳,是因为一年前你就已安排好一切。然而实际上,你只是依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去想象自己期望的结果。你所做的所有安排,都巧妙地避开了你不想涉及的安排。你所得到的所有结果,都巧妙地剔除了你不想看到的结果。早上起床时,你发现四周暗无天日,飞沙走石,大厦即将倒塌,床架也已崩裂。这时候,你不用惊叫,有一个叫米歇尔•渥克的人会严肃地告诉你,“尽情惊慌吧,因为你们早就应该惊慌了,这就是灰犀牛!”
简单来讲,黑天鹅是难以预料之事,“灰犀牛”是你不愿去预料之事。
灰犀牛和黑天鹅真的不一样吗?
看上去,“黑天鹅”是一个概念,“灰犀牛”是另一个概念,二者截然相反,是两种不同极端的事情,有着不同极端的结果。
2001年,塔勒布的《黑天鹅的世界》问世。2007年,他推出了第二本书《黑天鹅》。3年后,《黑天鹅》有了新版。塔勒布觉得,黑天鹅意味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之事,它出乎预料,却又能改变一切。不管是在对股市的预期方面,还是在政府的决策当中,黑天鹅都是不可预测的。
不过,预测到了现实中无法预测的“黑天鹅”,这是本书声名大噪的原因之一 。
看看《黑天鹅》的发行时间,和随即发生的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
2001年9月4日,《黑天鹅的世界》出版,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及一架飞机撞进他所在办公楼的可能性,那时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妄想,然而,一周后,“9·11”恐怖袭击震惊全球,飞机撞上了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
而在此之前,我们从未面临全球性崩塌的威胁 。不仅如此,书中还对危机中最让人头疼且最遭人诟病的“太大不能倒”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金融生态正膨胀为由近亲繁殖的、官僚主义的巨型银行主导的生态,这种生态一损俱损,银行业集中的加剧似乎有减少金融危机的作用,然而却会使金融危机更具全球性,给我们带来非常严重的打击 。
所谓“预测”“黑天鹅”这件事并不困难,只要口水足够多,就总能骄傲地宣布自己是对的。但作者并非仅仅是只在理论上说说而不付诸实践 。
2001年“9•11”事件发生以前,作者以大手笔做空美国股市,从而一夜暴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他再次重仓做空,收获大赚特赚的结果。业界称他做股票的方式如同买彩票一般。
也就是说,塔勒布实际上回答了渥克创作《灰犀牛》时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无法预先察觉并提前预防呢?”
每只黑天鹅后面,都有灰犀牛
同样一件事情,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
百年老店雷曼兄弟突然倒闭,这是“黑天鹅”事件吗,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是“黑天鹅”事件吗,由此引发的全球危机是“黑天鹅”事件吗?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于《外交事务》杂志发表言论称,所有著名经济学家都没看到这场即将发生的灾难,所有政策决策者也都没看到这场即将发生的灾难 。
仿佛是,小概率,大影响,不可抗。妥妥的黑天鹅。
然而,在小概率的大灾难面前,灾难的巨大阴影早就铺天盖地了。
2004年,一份来自联邦调查局(FBI)的报告发出提醒,提醒人们要提防抵押欺诈出现大范围爆发的情况。
2008年,丧失赎取权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盖洛普投资者信心指数在2000年1月时高达178点,在2007年中期从95点开始急剧下降,在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夕为15点,到了冬天则跌至-64点 。
危机发生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续发出警告,国际清算银行也不断发出警告,时任法国财政部长在G7峰会上提醒,一场金融界的海啸即将到来,一些银行家和政客已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出大问题。
真的是突发的吗 ?不是 。真的是毫无预警的吗 ?不是 。真的是 “黑天鹅” 吗 ?在每一个黑天鹅事件的背后 ,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灰犀牛式危机 。
乔治•索罗斯一向以“金融狙击手”闻名于世界,然而他的成功难道全都是“黑天鹅”事件吗?他击败英格兰银行时,欧洲汇率机制中的国家关系濒临瓦解边缘;他诱发制造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金融已泡沫严重。他只是更擅长“审时度势”,“时势”早就存在。而造就这一切的,是这些国家自身长期以来的行为 。
有时候,灰犀牛式危机严重程度越高,我们就越难以察觉到它的存在,越难以避开它的进攻路线 。于是,我们将它们称作“黑天鹅” 。
黑天鹅理论促使人们关注意料之外的事件,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时常忽视了能够预期的事件。
避免黑天鹅冲击的最好办法是化解灰犀牛
重点在于,你是否将“黑天鹅”当成一种借口,以此来逃避“灰犀牛”呢?要是如此,你就永远无法避开“灰犀牛”,并且“黑天鹅”还会变得越来越多 。
塔勒布进行了猜测,有人会撰写《白天鹅》来对他的这部著作发起攻击 。渥克着重指出,《灰犀牛》并非是为了进行反驳 ,而是为了对“黑天鹅”理论加以补充 。
我们没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世界上已发生的大多数事件表明它们本身是高概率事件,即使无法预知细节和准确时间,巨大威胁的整体轮廓依然存在,只是因我们自身的原因,不能预见近在咫尺体态庞大的灰犀牛发起冲击。
塔勒布劝大家别尝试去预测“黑天鹅”,这不仅是想表明,小概率事件没法被预知,更关键的是想表明,由于这些无法被预知的特殊事件超出我们能力范围,所以我们更应多留意我们能掌控的形势,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在有充足准备的条件下,预防最糟糕的“黑天鹅”事件。
塔勒布提醒大家要保持充足冗余,对于投资者而言,主要是指现金,冗余(特别是床垫下藏着的储蓄和现金)与债务是相对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致富并不一定能带来幸福,前提是花掉自己的积蓄,然而,如果把金钱藏在床垫下面,那么就拥有了针对黑天鹅更有利的抵御能力。
塔勒布还对投机性债务的风险发出了警示,他讲道,存在一条对个人和机构而言颇为重要的戒律,即我们能够降低经济生活里90%的黑天鹅风险,而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取消投机性的债务 。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实现逆风飞翔的巴菲特就是如此行事的,危机爆发以前,巴菲特公司积累的现金冗余超过了600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到了公司净资产的一半,并且他极其厌恶风险,负债率处于很低的水平 。
和渥克强调的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如出一辙。
关注“灰犀牛”危机并化解它,这同时也是化解难以被关注到的“黑天鹅”危机的最佳方式。
防“灰犀牛”为什么困难?
灰犀牛如此庞大,为什么会被忽略?
这才是关键问题。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一句话“眼见他起高楼” ,可是谁会希望看到楼塌掉呢 ,人类的本性 ,社会的体制 ,都会尽力维持现状 ,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
“灰犀牛”危机认识会历经五个阶段,首先是“否认”,即人们会问有泡沫吗,然后回答没有,当这种想法成为集体意识时,预警就变得极其困难,因为人们宁愿和大家一同犯错,也不愿成为唯一正确的那个人。
在“黑天鹅”“股灾”来临以前,在“黑天鹅”“地王”频繁出现的时候,是否能够感受得到?
第二阶段是“得过且过”,也就是想尽各种办法把问题推给未来。是这样吗?哦,原来是这样……这次或许会有所不同吧……
第三阶段是“犹豫不决”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究竟应该怎么做 我是不是应该行动 ?
这两个阶段常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拖垮所有的机会。
在很多改革时期能看到,未雨绸缪很难,挺身而出也非常困难。商业动机倾向于短期思维,心理偏好同样倾向于短期思维。尽管中期和长期战略可让我们远离潜在危险。市场的不理性现象可能持续很久,持续的时间远比大众能理解接受的时间长。通常社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助推了推卸责任的行为。真正勇于做出正确决定的人,往往因为“特立独行”,或者具有先锋意识,从而受到即时惩罚。
在A股一轮又一轮的改革进程里,在最近一轮证监会加强监管的多方博弈当中,是否能够感受得到?
但当灰犀牛危机进入第四个阶段,即惊恐阶段时,实际上能够纠正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大家很快就会步入最后阶段,要么是行动阶段,要么是崩溃阶段。有时,这两者会同时出现。人们如梦方醒,期望在最后时刻出现诸多奇迹,心怀希望,试图拯救 。
只是,或为时已晚。
希望我们不会感受得到。
后记
没有满池子的黑天鹅,只有我们的视而不见。
当族群撕裂这种情况变成了灰犀牛,英国脱欧就成了黑天鹅,当阶层固化这种状况成为了灰犀牛,特朗普胜选就成了黑天鹅。
黑天鹅与灰犀牛本来就是事情的一体两面。
当我们看到美国加息这一潜在危机,看到地方债务这一潜在危机,看到楼市泡沫这一潜在危机,看到金融乱象这一潜在危机,就不只是在预防类似灰犀牛般明显的危机,也在预防类似黑天鹅般难以预测的危机。
因此,当前痛下决心进行结构性改革,进行风险防控,这表明已经看到了“灰犀牛”,已经在预防“黑天鹅”,尽管在一些市场的短期战略眼光下,受到了不少责难和质疑 。
“黑天鹅”是看不见的,所以它一直存在 ,“灰犀牛”是看得见的,所以它也一直存在。
不管是防范“黑天鹅”,还是防范“灰犀牛”,关键在于找出背后的缘由,消除扭曲的机制。不管是防范“黑天鹅”,还是防范“灰犀牛”,都必须把改革贯彻到底。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