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韩国艺人金秀贤牵扯到和上个月自杀的女星金赛纶的关系传闻,一些金秀贤代言的商家也相继宣布终止与其合作。
根据韩国媒体消息,金秀贤曾为Eider、Shabu Old Day、Dinto、新韩银行、多乐之日、Prada、Jo 、K2 Korea等品牌代言,这些品牌包括美妆公司Dinto。Dinto已经停止了与金秀贤的所有相关活动安排。另外,还有许多品牌传出可能终止与金秀贤的合约合作。
早在2014年,金秀贤就因《来自星星的你》等影视角色而广为人知,在中国收获众多拥趸,还与中国多家品牌达成了合作意向。但近些年来,与他携手的中国品牌数量却呈现下滑趋势。
近年来,因为代言人“塌房”,品牌终止与其合作的事件并不少。
行业评论员张书乐指出,代言人出现负面事件,会在短期内对品牌产生不利影响,从公众角度看,品牌与代言人之间仅是劳务合作,只要迅速终止合约,就体现为品牌的一种“自我净化”,从而让代言人负面新闻与品牌脱节,甚至可能形成品牌短暂曝光的机会,借助合约解除登上热搜来强化品牌的正面形象,最终“借助”一次代言人的负面新闻来获取其残余价值。因此,结束合作从宣传角度考虑,是应对风险的优选方案,而且必须迅速实施,拖延会令负面舆论与品牌理念产生关联。
品牌在挑选代言人时,能否有效预防艺人形象受损,张书乐表示,艺人形象受损往往难以预测,品牌想在签约阶段完全排除此类风险,并不可行。挑选艺人时,只能评估其在行业内的声誉、形象塑造以及支持者构成等条件,看是否与品牌形象契合。不过涉及合作协议的文件能够设定关于潜在问题的具体条款,诸如追究责任、合同终止等,一般来说,只要迅速处理,其对商业形象的不良影响并没有旁人认为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