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堪称中国最为西化的都市,众多西方文化特色已深深融入其城市风貌之中,譬如西式甜点深受市民青睐,而奶油类甜点更是他们钟爱的选择,其中奶油蛋糕尤其受到欢迎。自1980年代起,奶油蛋糕经历了逐步演变的过程,从蛋白类甜点到麦淇淋制品,再到纯奶油款式,最终发展成为以鲜奶为主的现代形态。
这个公众号先前关联的“老周的深度君事”已被永久冻结,现已开设新的公众号“老周深度君事28”,请各位继续关注并给予支持
上海是华夏最为西化的都市,诸多西方文化的符号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面貌之中,譬如西点就是当地居民颇为偏爱的,而西点里的奶油蛋糕,更是他们格外钟情的。1980年代往后,经历了蛋白蛋糕、麦淇淋蛋糕、纯奶油蛋糕,最终演变到鲜奶蛋糕,奶油蛋糕演绎出一段演进历程。
四十年前那个1980年代,每逢节日,最受欢迎的拜访亲友礼品,就是一只装饰精美的奶油蛋糕,提着这样一件礼品,显得非常体面,特别是新郎第一次去新娘家,当时通常准备的是“一个奶油蛋糕,一些火腿,几瓶酒,两条香烟”——请注意,这并非作战装备,那个奶油蛋糕指的是蛋糕,那火腿相当于机关枪,那瓶装酒如同手榴弹,那两条香烟则像子弹(两条香烟即四十包),在这套组合中,奶油蛋糕最为引人注目。
上海奶油蛋糕的起源可上溯至1920年代,伴随上海开埠,众多西方人士涌入这座城市,同时将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带了过来,西餐西点最初只是少数人的尝鲜,后来慢慢与上海本地人的饮食习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西餐和西点,这些美食逐渐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变成了上海居民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奶油蛋糕是西点领域里分量很足的一种点心,早在1920年代就传入上海了。像老大昌这种法式风味的店,哈尔滨那种俄式风味的店,还有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西点店凯司令,它们的产品里都包含奶油蛋糕。到了1930年代,许多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日时,都会流行购买一个尺寸较大的蛋糕庆祝。
那个时代的蛋糕,也称作黄油奶油蛋糕。黄油是英文“黄油”的译音,所谓的黄油奶油蛋糕,大多是将鸡蛋和糖与黄油混合搅打而成,这种黄油奶油质地较硬,因此也被叫做硬质奶油、黄油膏。
1949年之后,特别是1960年代那段特殊时期,凡是带有西方色彩的东西都被当作清除对象,类似西点这类充满“小资产阶级”气息,又与激情燃烧的革命年代格格不入的物品,更是无处容身,根本不可能留存下来,所以奶油蛋糕在1960、1970年代这二十年间,除了极少数接待外国客人的酒店西餐厅,基本上就完全与普通民众断绝了联系。
到了19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兴起,奶油蛋糕也慢慢重新出现在市面上。但是,当时国家外汇比较紧缺,几乎所有的外汇都要用于购买国家建设急需的物资和机器,很少会用于进口黄油这类食材。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蛋糕,它完全不用黄油,仅以鸡蛋和白砂糖作为原料制作而成,可以称之为奶白蛋糕或者蛋白蛋糕,这种被称为“奶油”的蛋糕,其口感相对生涩,不够细腻顺滑,并且缺少黄油特有的芬芳气息,主要依靠白砂糖来提供切割时的甜感。
制作奶白蛋糕的周期非常短暂,迅速被麦淇淋蛋糕所替代,这种麦淇淋其实就是人造奶油,19世纪中期,法国遭遇天然奶油供应不足,拿破仑三世以高额奖金鼓励研发天然奶油的替代品,化学家美奇·摩利士历经两年钻研,最终成功发明了人造奶油,他将这项发明依照希腊语中“珍珠”发音“麦淇拉特”命名,称之为“麦淇淋”。
麦淇淋是将植物油实施加氢处理,减少其不饱和成分,转变成固体状脂质,随后掺入香料,由此制成一种在外观和风味上都与原生奶油极为接近的合成黄油。因此麦淇淋能够广泛用于各种西式点心,即使现在天然奶油供应充足,很多店家仍然选用麦淇淋来替换天然奶油,缘由非常明了,麦淇淋的成本远低于天然奶油,商业活动以盈利为先,从经济角度出发自然会优先选用麦淇淋。
那是在1980年代初期,上海时兴麦淇淋蛋糕,并非商家的成本考量,而是天然奶油供应匮乏。所谓天然奶油,指的是动物性奶油,它源自牛奶或羊奶,在离心分离时,因脂肪比重轻,脂肪球会浮到上层,由此形成奶油。
经过进一步处理和提纯,可以制成黄色或者白色的油脂状半固体食物,这种食物也被称为淡奶油或者稀奶油,它以乳脂作为核心构成,占比从30%到38%不等,其营养价值处在全脂牛奶和黄油这两者之间,奶油自带一种醇厚的奶味,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制作其他食品,比如冰淇淋之类的。此外,天然奶油内含饱和脂肪,麦淇淋则含有反式脂肪,从健康考量,天然奶油对人类身体更为有益。
这种蛋糕的色泽偏黄,滋味与天然奶油相去甚远,特别是存放时间稍长,吃起来就感觉如同嚼着干燥的木屑一般。但在物资较为匮乏的八十年代初,这种蛋糕已经算是相当令人满意了。
后来,在198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纯奶油蛋糕这种新品种,它完全以天然奶油作为原料,具体而言,主要成分是奶油和棉花糖,因此特别突出“纯奶油”这一特点。这个阶段同时也是经济腾飞的时期,物资供应变得充裕,民众收入稳步增长,生活品质随之提升,口感更为细腻顺滑的纯奶油蛋糕逐渐替代了麦淇淋蛋糕,到了八十年代末市面上几乎寻不到麦淇淋蛋糕了。然而,彼时一块奶油蛋糕的售价需三五十元,几乎相当于普通人半个月的收入,因此即便作为节日赠礼也颇为奢华。不少人收到奶油蛋糕后,因舍不得品尝而转赠他人,导致一只蛋糕辗转多人之手,历经数番传递,最终打开时早已过期,奶油变得异常坚硬,这种情况在当时屡见不鲜。
说到奶油蛋糕,上海最著名的就是红宝石的奶油小方。
1986年,一位英籍华侨在上海建立了红宝石食品厂。这位英籍华侨的身份,决定了工厂的产品主要是英式西点。当时上海的西式餐点,大多为俄式、法式和德式,英式西点相对较少。红宝石重点推出的西点,就是奶油小方,这种点心是在英式奶油蛋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良。英式奶油蛋糕本质上是一种海绵蛋糕,里面夹有奶油,奶油层表面通常装饰着草莓,这是传统英式做法中最常见的装饰方式,而红宝石奶油小方则用一颗红樱桃来替代草莓,这颗红樱桃放置在奶油裱花层的最前端,成为了红宝石奶油小方最突出的标志,红樱桃不正好象征着红宝石吗?
奶油小方的精髓在于顶部那层奶油装饰,它由纯天然奶油制作而成,香气扑鼻,质地细腻。蛋糕表面还淋了一层白兰地酒糖浆,进一步提升了风味。内部填充有两道奶油层,并夹杂着细小的菠萝颗粒,多种天然食材完美结合,味道层次分明。
奶油小方有个显著特征,个头不大,长度大约十厘米,宽度大约七厘米,重量大约七十克。同大蛋糕相比,它确实显得很袖珍,不过体积分小,风味丝毫不减,而且因为个头小,售价也相应降低。最初每块奶油小方只要两元钱,与大蛋糕动辄三五十元的价格相比,它相当经济实惠。只需花费两元钱,便能品尝到如此诱人的奶油蛋糕,它很快在上海声名鹊起,在鼎盛时期,每日可售出三万个。因此,奶油小方便深深烙印在上海人的饮食记忆里,将近四十年光阴流转,售价已攀升至八元五角,但包装设计几乎未曾改动,一个简陋的塑料盒里装着两块奶油小方,这已成为上海人最为熟悉的西式点心。
红宝石的小蛋糕技艺精湛,大蛋糕同样出色。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中国,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便委托刚开业的红宝石制作一个三层大蛋糕,用于欢迎宴会的高潮环节。这表明红宝石的英式西点非常正宗,获得了英国总领事馆的肯定。
1990年代往后,出现了更精进的——鲜奶蛋糕,这种蛋糕以新西兰优质奶油、法国君度力娇酒、瑞士白巧克力和鸡蛋为原料,通过特殊手法混合搅打形成奶泡,其质地比普通奶油蛋糕更为细腻,融化点也相对较低,因此更容易化开。
新千年以来,蛋糕的各类创新款式接连问世,让人目不暇接,比如冰激凌蛋糕之类。自1980年代起,上海地区的蛋糕发展轨迹,依次经历了蛋白蛋糕、麦淇淋蛋糕、奶油蛋糕以及鲜奶蛋糕这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