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世事万绪
这是《一撇一捺》人物专栏的第7期
5月27日,罗大佑通过微信视频号举办了一场线上表演,他现年68岁,在这次活动中演唱了多首早年创作的经典歌曲,许多人在现场小声附和,过往的片段不知不觉被他的旋律唤醒。
这场以“童年”为题的演出,伴随着一首《滚滚红尘》的钢琴独奏开场。当时戴着墨镜,身穿黑风衣的罗大佑,头发已经花白,他演唱着我们脑海中一直记得的歌曲,但歌声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往昔那种充满力量、敢于挑战的样子。
一切都已不同,人的容貌,城市的景象,世界的构造。唯有变化这股力量恒久不变,还有那些被记录成文字的过往。
有人说,想要真正熟悉了解罗大佑,定要怀抱着广阔的历史观。
罗大佑是个时代性的歌手。
多数歌曲的生命周期很短,难以持续三年以上,罗大佑的作品却是个例外。歌手的使命在于成为历史的注脚,化作某个时期的象征,让人们在回望那段岁月时首先想到他。周杰伦曾表示,他的理想是成为像罗大佑那样的“音乐领袖”,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
2022年5月27日,罗大佑首场线上演唱会
在这场网络音乐会接近尾声时,罗大佑表示,他们从少年时代唱到青年时期的恋曲,又唱到中年阶段经历的种种人生际遇,包括成婚、组建家庭、立业等。时光飞逝,容颜易改,人生就是如此。
生命表面看似悠长,实际上却非常有限,光阴飞逝不留痕迹,等到我们猛然察觉,宝贵的岁月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消耗殆尽。
如果你问罗大佑,明天会更好吗?
他肯定会跟你说,不论来日、再过一天、来年、十载,或者更远的将来,都要坚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人总要有梦
罗大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父亲于台北市开设一家医疗机构,母亲从事护理工作。姐姐负责药品调配,哥哥毕业于牛津大学,专攻心血管医学领域,已获得博士学位。
罗大佑的家族背景与音乐渊源深厚,他的父亲对这门艺术情有独钟,因此家中所有孩子自幼便需掌握一种乐器,罗大佑五岁起便接触钢琴。放学后的每个下午,他必须在家中练习一个钟头。他的母亲管教十分严格,总在身后静候,绝不容许他偷懒。
他年纪尚小时,并不热衷于这种乏味的日子,反倒羡慕那些在外嬉闹的同龄伙伴,每当端坐钢琴旁边,他的思绪总会飘向窗外,被蝉鸣声牵绊,也被树叶在轻风里发出的窸窣声响所吸引。
罗大佑小的时候,除了钢琴,还学了吉他和电子琴,这是他父亲的本意,并非要他将来从事音乐行业,只是想借此提升他的个人修养,丰富他的内心世界。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罗大佑逐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七岁那年,罗大佑成功进入了位于中国台岛的该校,这所院校在2003年改名为中国台岛中国医药大学,但他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于是没有接受这份录取机会,选择重新回到高中继续学习。
复读期间,罗大佑结识几位热衷音乐的同好,组建了“洛克斯合唱团”,并担任乐队中的键盘演奏者。
罗大佑(右边第一个)
“我最为出格的行径,应该是在中学阶段组建了一支乐队”,罗大佑表示,“他们外出打工,每月能获得四千元台币,通过摇滚音乐来表明自己的能力。”
二零一八年,罗大佑参与《十三邀》节目,节目中他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最为出格的经历
那个时期,罗大佑和乐队四处奔波演出,疏于学业。次年,那张弃置的文书意外归他所有,再度成功获取“中国台岛中国医药学院”的入学资格。
罗大佑在随笔里提过:幼年时练习撰写文章《我的志向》,这个题目在校园里反复动笔达数百回,立意要成为何种样貌的人?最初我渴望从事音乐行业。
父亲表示,假如从事医生职业,可以同时参与音乐活动;然而从事音乐行业,则无法兼顾医生的工作。
罗大佑对于从事音乐还是学医难以抉择,他的父亲说过,不论外界多么动荡,行医职业始终备受敬重,这番话语左右了罗大佑的选择。
如期来到学校就读医科后,罗大佑的心里依旧无法放下音乐。
他不安于现状。
他大学期间热衷于流行音乐,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置了将近一千张音碟,他投入许多时间钻研音乐,包括创作歌词、谱写旋律以及编排乐章。
1974年,20岁的罗大佑用徐志摩翻译的诗作填词谱曲,完成了首支歌曲《歌》。接着,他依据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谱写出了另一首乐曲。这两首乐曲的受欢迎,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音乐创作的决心。
那个时期,他在大学这个快乐天地里,专心致志地工作。他偏爱书写那些人们难以言说的感受,他描绘过困惑、失意,也记录过青春岁月里的怦然心动。
后来,“洛克斯合唱团”的鼓手前来找他,询问他是否愿意为电影创作音乐,这个提议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春天”时期就此开启。紧接着,张艾嘉主演的电影《闪光的日子》上映,同名插曲也随着影片的热播传遍了各个角落,然而最终走红的是歌曲的表演者,而歌曲的词曲作者罗大佑却鲜有人知。
这次不顺心促使罗大佑立下心愿,他相信未来能够实现,用自己创作的歌曲感动无数听众,让音乐响彻四面八方。
出走台岛
罗大佑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主要在上世纪末期八十至九十年代。要全面认识罗大佑,必须具备宏观的历史视角。
罗大佑早期的歌曲多取材于日常经历。1979年,他在台北市仁爱医院实习时,开会期间思绪飘荡,因为情感正在转变,忽然领悟到,即便两人朝夕相处,也难有地久天长的承诺,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生命无法完全归属于另一个生命。
他于是落笔,在《恋曲1980》里记下了这样的话:你并非我的所有,我也并非你的主宰。
倘若那件事未曾发生,罗大佑大概早已冷却了热忱,每日穿着白色制服,往返于台北的医疗机构之间。
那是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我在仁爱医院小儿科实习,当时轮值急诊室,正给一位头部受伤的儿童做缝合处理,诊室门忽然被猛地推开,院长和众多医生,还有不少穿便服的警察都闯了进来。
据悉,卧病在床的少女系台湾政坛“美丽岛事件”中人民进党首任主席林义雄的千金,罗大佑初次见证政治凶杀的救护情形时,表示终生难忘该次经历。
那个手术过后留下了一枚尺余长的饰物,在旁的人都走光之后,我在职期间把它捡了回来,收好它。
在医院任职期间,罗大佑目睹了现实社会的诸多面貌,见识了台岛政坛扭曲的行事方式,于是他开始反思整个社会,许多隐秘的问题因此显现出来。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社会的不良现象被许多人掩盖,音乐界唱出的总是浪漫与快乐。无法容忍这一切的罗大佑,以批判精神发起了“反思运动”。
1982年,罗大佑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通过歌曲对台湾社会现状和时代背景进行评论,给华语音乐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这张专辑里,最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传播的是《鹿港小镇》这首歌,其歌词内容深刻探讨了台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社会变化。
《之乎者也》在1982年出版,收录了《鹿港小镇》《恋曲1980》《童年》《光阴的故事》等十个曲目
一头蓬松的头发、一副墨色镜片、一件深色外套,手持吉他演奏的别致形象,塑造了“叛逆歌手”罗大佑的形象。这张专辑,让罗大佑在民众心目中转变为“反抗歌手”。在此之前,他创作了《爱的箴言》。令人惋惜的是,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不认为罗大佑适合抒情。
许多人都说我太爱管闲事,其实是许多人都不愿表态,我比较直率,因为我是一名医生,我会坦白讲出‘这个人身体不适’。后来,在访谈节目中,罗大佑这样解释。
“一首歌的最大意义,就是可以让人回到当初的那个情境。”
《之乎者也》里部分具有时代感又带批判色彩的词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被大家牢记在心,专辑销量高达14万份,这一惊人的成绩让罗大佑声名鹊起,地位极高。
那个时期台湾正值民歌风潮,罗大佑的出现让台湾音乐界形成一种全新风格,既包含流行元素也融合摇滚特色。他凭借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的简练旋律,引领流行音乐进入鼎盛时期,甄妮、凤飞飞、邓丽君、费玉清等歌手都因演唱他的歌曲而声名鹊起。
时代塑造了杰出人物,罗大佑因此被尊为“青年时代的思想领袖与代表”。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台湾,人们渴望的不是音乐作品,而是社会稳定。政治的暗流终究还是波及到罗大佑,他的新创作被迫修改歌词,被政客当作工具,在压力面前他只能让步,结果还是遭到众人指责。
那个时候他心情一直很糟,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非常失望,甚至一度想要不再继续从事音乐创作。
看见儿子即将遭遇险境,罗大佑父亲请求朋友迅速办理好美国护照,打算把罗大佑送离这里。
1984年,歌曲《光阴的故事》和《恋曲1980》在台湾各地广泛传唱,几年前立志要出名的罗大佑终于达成了目标,然而这个“春天”却异常短暂。
今年岁末,罗大佑于中华体育馆举办名为“最后一回与你共同取暖的夜晚”的演出,他在现场向青春作别,宣告暂时离开音乐界,前往纽约,打算重新攻读医学。
罗大佑成为了《鹿港小镇》中那个年轻人,离开了家。
这一走,仿佛走了一个世纪。
台湾地区民主进步党建立,蒋经国逝世,戒严状态终止,香港决定回归大陆。历史浪潮汹涌而至,疲惫的思索者脱离混乱的都市,从前辈们的激进反叛转变为平和的吟咏者。
罗大佑不再以激昂之声发声,他逐渐蜕变,成为一位纯粹的音乐人,他吟咏人生变幻莫测的境遇,他抒发现代都会的纷扰景象,他歌颂重建秩序的和谐社会,他探索情感与存在的核心意义,他饱含人间百态,最终参透人生哲理,“每一代人都有其特定的责任”。他所能付出的,也就到此为止。
罗大佑在《一样的月光》提出过深刻的疑问:什么时候虫鸣鸟叫都变成了往事,什么时候故乡变得如此喧闹,到处是林立的高楼,绚烂的灯光让黑夜显得如此庸俗,谁能解答,谁能解答,是我们改变了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了我们和彼此。
香港黄金时期
生命始终在反复勾勒界限,那些界限的终点,也许会变成崭新的开端,这是罗大佑所表达的看法。
1985年,罗大佑漫步纽约街巷,白人面孔、黑人面容、亚洲面孔,迥异的肤色暗示着各自的族群,身份认同扰乱了他的思绪。
在国外居住多年,罗大佑始终无法割舍音乐,最终他给父亲寄去一封内容繁复的文书,表明放弃医学的意向。医生众多,罗大佑并非不可替代,手术刀能够疗愈病患,但音乐却可抚慰岁月。
正好在香港知名制片人施南生发出合作意向,请他加入香港新艺城电影公司负责电影音乐创作,罗大佑便决定前往香港发展。
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电视事业最为繁荣的阶段,即便存在艺坛竞争,音乐界也呈现多元化景象。香港即将回归大陆,新旧时代的交替为罗大佑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借此在香港开创了全新的音乐道路。
罗大佑多年游学海外,其人生轨迹深刻影响了他,促使他以海外移民的立场观察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华人都市,难以磨灭的游子心境,激发他创作了《海上花》《东方之珠》《恋曲1990》等作品。这些歌曲堪称早期蕴含浓郁中国风情的流行音乐佳作,罗大佑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海外同胞的辛酸与迷茫,也给予身处港地的游子们精神慰藉。
那首《东方之珠》至今仍广为传唱,每年香港回归纪念时都是必选曲目之一。有人认为歌手只要有一首歌能流行十年就算经典,但罗大佑的创作远不止一首,其影响力也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时光荏苒的城市中,经历浮沉多年,罗大佑最终在香港扎下根来,占有一席之地。
1998年,罗大佑参与黄霑、倪匡和蔡澜主持的谈话节目《今夜不设防》,期间他阐述了华语音乐界的前进历程,并探讨了歌词的创作水准。
从左至右:蔡澜、罗大佑、黄霑、倪匡
黄霑表示,崔健的音乐水准确实很高,他成功开创了中国的摇滚乐,而我们其他人没能做到这一点。
罗大佑确实有能力。倪匡立刻反驳,他直指罗大佑,强调他是货真价实的,能够做到这件事。
罗大佑只是笑了笑,然后向黄霑谈论起他心目中的崔健,崔健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他将摇滚乐与中国元素融合,在那个相当封闭的社会背景下,摇滚音乐对于宣泄情感至关重要。
“如果罗大佑有崔健那样的条件”,倪匡说,“他一定会飞。”
倪匡很喜爱罗大佑的音乐,他坦言自己并非音乐专业人士,因此他的看法能够代表广大听众对罗大佑作品的真实感受。罗大佑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在香港的音乐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完全印证了倪匡当初那句充满信心的预言。
罗大佑在香港生活时,创作了许多反映香港变迁的歌曲,例如《东方之珠》《皇后大道东》《你的样子》《滚滚红尘》等等。
罗大佑成为了一代人青春时代的一个符号。
你也喜欢罗大佑吗
2000年9月,罗大佑要在大陆首次开演唱会的消息,像一颗重磅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文艺青年心中,大家都渴望去亲眼见他,感受他的魅力。许知远回忆起,那年他24岁,就亲眼目睹了至少五千人,从北京出发,乘坐火车,一路奔波到上海,他们唯一的共同目标,就是能有机会见到这位音乐偶像。
九月份七号这天,K13次列车从京城出发,满载着众多后辈们的憧憬,凌晨时分抵达了沪上车站,一拨充满活力的年轻人陆续走下火车,掩饰不住内心的澎湃,不少人身穿红色T恤,胸前印着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性的肖像,另有一些人穿着白色T恤,背后印着“罗大佑”三个字。
2000年,罗大佑在上海举办演唱会
这趟被称为复古专列的行程,带领许多年轻学子前往他们心中的朝圣之地。
自1982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开始,直到18年后的2000年,罗大佑的音乐作品始终陪伴着内地年轻一代。那个港台音乐蓬勃发展的时期,伤感情歌铺天盖地,而抒情曲目传遍大江南北,罗大佑所创作的那种富含诗意的歌词和贴近现实的旋律,显得与众不同。
这些歌曲,例如《童年》、《恋曲1980》和《野百合也有春天》,对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的校园民谣,以及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罗大佑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李宗盛评价过,罗大佑的音乐才华极为出色,堪称独一无二,可以说他开创了台湾音乐的一个特定时期。他的作品总是反映整个社会的状况。他被视为时代的产物,勇于揭示社会的一些问题,是台湾音乐界中极具分量的存在。
那个从北京出发去上海看演唱会的年轻人表示,他觉得大家仿佛去朝拜,是为了追寻一种精神力量,罗大佑对我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启发。
2000年,罗大佑演唱会后,粉丝接受采访
二十一世纪初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城市与乡村文化相互融合激荡产生了诸多独特现象,新纪元来临之际,那些追求艺术的年轻人在焦虑不安的岁月里,发现罗大佑的音乐会是一个能够安放躁动心绪的所在。
二零零零年九月九日,上海那座能容纳八万人的大型场馆,一首名为《爱的箴言》的歌曲,正式开启了那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许知远这位曾经的文艺爱好者,依然清晰记得那个场景,演唱会一结束,上海衡山路酒吧街就挤满了年轻面孔,每家酒馆里,都是兴高采烈的人,放声歌唱罗大佑的歌曲
如今摇滚音乐节落幕,年轻人背着吉他前往餐馆,仍旧哼唱着“赋予我再度信任的胆量”。昔日年轻人聚集一处,品味偶像在演唱会上的风采,分享初遇罗大佑的情景,他们齐声吟唱罗大佑的曲子,分享着罗大佑的人生故事。
高晓松曾经讲述过,在某个酒馆之中,许多人抱着乐器放声歌唱,接连不断地演唱罗大佑的歌曲,人们在那里追忆自己的年轻时光,怀念那些激情澎湃的年代,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则认为,在受到诸多限制的环境中,选择“逃离”是一种极佳的治愈手段,罗大佑的音乐会,便是许多人实现“逃离”的最佳场所。
当年那场演唱会的最后阶段,罗大佑表示,确实有听众提到他的作品伴随自己度过了人生的重要时期,他对此感到十分欣慰,认为这并非仅仅关乎某一两首歌曲,而是由于听众的生命历程与他音乐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2000年,罗大佑在上海举办演唱会
罗大佑的歌词非常清醒深刻,包含对青春心态的描绘、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以及感情真谛的反思。他的词有时充满斗志,有时又流露出悲观情绪,字里行间透露出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主张。
罗大佑目睹了台湾七十年代经济繁荣的岁月,在观念颠倒、贪图享乐的环境中,他见证了无数令人沮丧和激愤的现象,这促使他形成了敢于直言的个性,愿意说出多数人不敢表达的见解。
这位塑造了多代人音乐观念的泰斗,自二十世纪末期出现,虽被二十一世纪追求速成的文化潮流所淹没,却时常在不经意间唤起人们怀念他曾经辉煌的岁月时光。
岂能长少年
任何时期的灿烂,任何时期的沉寂,任何时期的纷乱,最终都会消逝,无法阻挡地,罗大佑终究在时代的推波助澜中,被称作“不再热门的歌手”。许多年后的许知远再次回忆起那场演出,感觉十分遥远,像是“一曲理想主义的悲歌。”
个体的作用仅能移开一道障碍物,其余的则要依靠后继者的持续奋斗。正如罗大佑所表达过的观点,这个社会已无需老者再抒发激愤之情。
当今社会,人们的榜样发生了变化,似乎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罗大佑了。
5月27日举办的一场名为“童年”的网络演出,罗大佑重新演绎《恋曲1990》时,唱到“也许第二天太阳落山鸟儿回巢之际,你早已踏上往昔的归途。”
岁月流转,饱经风霜,带着岁月印记的面容,在人们心目中依然如故,罗大佑未曾改变,只是收敛了锐气,流露出温和与淡然,不管时光怎样更迭,他依然吟唱着我们逝去的童年,难以忘怀的青春,追忆我们走过的岁月篇章。
如果你问罗大佑,明天会更好吗?
他一定会告诉你,不管明天、后天、明年、十年,或是更久,要相信,明天会更好!
人生可以随遇而安,也能顺势而为。遇湖则湖,遇海则海。
当我们认识了罗大佑的不凡人生之后,就会明白,世上没有捷径可以到达远方,即便如此,我们仍需边探索边艰难地前进。
即便身处变幻莫测的境遇,也要怀揣一份敢于正视脆弱的勇气,一份乐于拥抱未知的胸襟,一份从容承受不幸的气度。我们踏着布满荆棘的路径前行,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远航。
往前走,是唯一的出路。
作者丨卓依紫,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