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群除了会计全是骗子!岁末年初电诈也想捞一把,千万小心

日期: 2025-10-14 15:05:33|浏览: 3|编号: 15428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年底时节,诈骗分子急于敛财准备过年,致使近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显著增多。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支队相关人士透露,由于电商年底促销活动热烈,企业资金流转加剧,网购消费者及公司财务职员需警惕网购退款类骗局和冒充上级领导的诈骗。此类利用信息泄露实施的精准诈骗,让防范工作倍感吃力。

购物退款诈骗 为“剁手党”量身定制

年终电商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包括“双十一”和“双十二”,这让网购的“挥霍族”们成为了骗子们重点盯梢的对象。日前,大兴反诈部门公布了一起网购退款类的诈骗案件,该案例颇具代表性。

黄女士接到电商平台的客服来电,对方表示她购买的鞋子存在瑕疵,需要给予补偿。黄女士同意添加客服的微信账号,随后扫描了对方分享的退款码,并在弹出的界面键入了个人银行卡的账号和密码。客服要求黄女士发送一条包含特定数字组合的短信,紧接着黄女士的手机就收到了银行扣款9900元的提示信息。

黄女士询问缘由,客服也表示初次碰到此类情形,随后建议黄女士通过QQ进行沟通。在QQ聊天中,客服指导黄女士启用屏幕同步选项,协助其完成退款流程。然而,款项并未退还,反而不翼而飞上万元,黄女士最终意识到自己遭遇了骗局。

实际上,所谓的网络平台服务人员就是诈骗分子,他们让黄女士启用的“共享显示界面”选项,能够完整记录屏幕上所有呈现的画面,并且实时传输给对方,涵盖弹出的短信、微信、其他应用推送的信息等。这样一来,当受害者被诱导输入银行卡密码、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资料时,诈骗分子借助“共享显示界面”就能全部获取。骗徒一旦弄到当事人账户名、登录密钥或安全验证码,便马上进入网络银行,把当事人的资金全部划走。

这类诈骗中,受害者之所以上当受骗,关键在于对方能准确说出其购物详情。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支队的苏兴博中队长表示,网购者信息外泄的情况,可能源于网络黑客窃取卖家订单资料,或是商家内部人员泄露客户资料,亦或是在运输过程中信息遭泄露。包裹送达时,买家收到的信息会被专人汇总,里面包含姓名、电话、快递单号、购买商品等所有内容。

苏兴博表示,诈骗分子利用非法渠道窃取购物资料,随后伪装成商家客服联系当事人,借口订单作废或商品存在瑕疵,诱导当事人访问虚假网页,或扫描伪造的二维码,要求当事人输入银行卡详情实施转账,或骗取支付验证码,进而盗用当事人银行账户资金。“双十一”“双十二”期间,此类诈骗活动显著增加,“网购狂热者”需格外警惕。接到此类电话时,切勿轻易相信,应该通过自己操作的购物网站,联系官方服务人员,进行确认和核实。

一个企业群 除了会计全是骗子

这个企业微信群,除了她,其余成员全是骗子,小凤(化名)在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已经将公司140多万元资金转移给了骗子。

小凤在某个企业担任财务工作,某日收到一位自称企业负责人杨总的微信好友请求,对方发送的头像确实是杨总本人,小凤便没有犹豫地通过了,紧接着杨总又将小凤邀请到一个包含五人的聊天组里,小凤查看后发现,群内其他四位成员的个人资料与公司内部几位主管完全一致,她便误以为这个群是公司几位主管临时组建的工作群聊

“老板杨总”在群里发布通知,指示小凤立刻将一笔款项汇入某省的银行账户,小凤遵照指令,分三次完成操作,总共将144,5000元转入该账户。

小凤很快接到老板杨总通知,去办公室了解几笔资金划转的事宜,她感到十分困惑,解释完转账背景,杨总说明自己从未建立过微信群,也从未指示小凤向外省银行账户汇款。

小凤脑袋猛地一震,连忙点开微信,发现群里的那些成员,头像、姓名等都与公司几位负责人相似,其实并不是他们的真实账号。小凤当时正被所谓的负责人催促转账,竟然没有多想,也没有仔细确认一下。事后追悔莫及的小凤,立刻向警方报案。

平复心情之后,小凤回想起之前的经历,最让人费解的是,诈骗者怎样获取了她和公司负责人的信息,又通过什么方式伪造了公司交流群的存在?

苏兴博谈到,当前流行的一种诈骗手法是假扮领导,其重点对象是公司财务职员,这种骗局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取公司内部人事资料以及相关人员联络方式。

在相关骗局里,部分不法分子会采用非法手段窃取受害者联系清单,另有一些人则假扮成公司职员或合作方,向财务部门索取联系方式。个别骗子还会耗费数周光阴,专门搜集公司人事资料。他们会在互联网上搜寻企业官网,借此掌握组织结构和人员信息,将公司领导的照片下载下来作为个人头像,并伪造其微信、QQ账号以增加欺骗效果。苏兴博谈到,骗子在设法弄到公司领导层和财务人员的信息之后,就冒充老板添加财务人员的微信或QQ,由于名字和职务看起来都准确无误,部分财务人员就会放松警惕,同意添加好友关系。

骗子还会伪造公司微信群、QQ群,起初只在群里讨论工作,骗取信任后便实施诈骗,以公司业务为由,向财务人员索要转账。他们利用人们不敢质疑领导的心理,并使用“马上”“立刻”这类催促词汇,制造紧张氛围,使人难以核实转账要求的真伪。

岁末之际,公司经济收支活动十分活跃,针对公司财务人员的骗术隐蔽性很高,倘若上当,蒙受的财产损失通常颇为可观。

专家型人才深陷陷阱最难解套

近年来,网络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冒充公检法类骗局最为猖獗,这种骗局不仅持续不断,而且受害者单次损失往往极为惨重。苏兴博指出,经过对受害者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专业能力出众者一旦落入此类骗局,其受骗程度会超过普通民众,并且解救起来特别困难。

一位大学老师,接到自称通信监管机构的来电,说他的手机大量发送违规信息,打算暂停他的手机使用。老师一听就慌了,自己身份重要,怎会做违法的事,连忙向对方解释,对方马上把电话转交给“公安机关”。接电话的警官表示,警方核查后确实认定老师有关联。这下,老师更是无法分辩。

执法者向学者说明,只要提交充分的经济材料,将资金划拨至公安机关指定的资金保管账户作为担保,便能够证明自身没有问题。学者一听到这个说法,立刻动身前往金融机构,不仅要把账户里的钱转到那个所谓的资金保管账户,还要把购买的高价值投资产品进行质押,把取出的款项再转过去。

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到学者的反常举动,随即通知了公安部门人员。但无论公安人员如何解释说明,学者始终不予采信,甚至声称眼前的公安人员是假警察,打算向监察机构反映情况。最终,公安人员无计可施,只得联系了学者的亲属前来处理,最终才得以平息事态。

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何见多识广的专家也会落入通信骗局的陷阱,这种事情确实让人难以想象。

苏兴博提及,部分专才只专注本行钻研,对其他事务关注有限。他们因具备一定社会身份,当得知自身牵涉违法时,反应更为强烈,迫切想要澄清。由于他们的职业就是深入钻研特定领域,一旦落入陷阱,反而会陷入更深的困境,使人更难进行劝导。诈骗公检法人员专盯着受害人所有钱财,一旦受骗,损失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除了钱财被诈之外,对于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还会遭受名誉损害和内心痛苦,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更加严重。

一个通讯录被盗 所有联系人遭殃

苏兴博谈到,电信网络诈骗近年来手法层出不穷,针对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群体都策划了专门的方式,可谓适用范围极广。早期的电信诈骗多采用随意撒网的方式,而如今,网购退款诈骗、冒充领导诈骗等常见且较易得手的电信诈骗类型,几乎都是精准诈骗,这与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情况密切相关。

苏兴博指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务必加强个人信息的看管,对陌生电话和短讯要谨慎对待,切勿随意点开短讯里的网址。若某人的手机通讯簿被窃取,其所有联系人都有可能遭到骗子的觊觎。

根据记者掌握的信息,当警方查获诈骗电话后,会运用技术手段实施阻断。一旦察觉事主正遭遇诈骗,警方会立即借助96110反诈热线,通过短信或电话发出警示。在情况紧急时,还会通知当地派出所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拦截和劝解。今年前11个月,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支队成功预警并阻止了超过三十万起类似事件。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成功截获了大部分的欺诈性来电,可是由于此类电话数量依旧庞大,电信诈骗的整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苏兴博多次着重指出:诈骗分子同样想在岁末行骗,所以大家必须增强警惕。一旦收到96110拨来的电话,就表示你或许正落入骗子的陷阱,务必要立刻回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