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某个昏昏欲睡的午后,我正在翻阅那些颜色变浅的旧相片,忽然被其中一张儿时场景吸引。七岁那年的我,总是踮着脚尖趴在卖点心的小店玻璃台面前,目光死死盯住那些圆胖的麻球,不知不觉就流出了口水。记得那时,店主总是面带微笑,拿起一个刚出炉的麻球,滚动的油光在日光下闪闪发亮,然后温和地对我说要注意别烫着。我咬开它时,酥松的外皮立刻发出响亮的破裂声,滚烫的豆沙立刻大量流出,那种愉悦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已经过去三十个年头了。
年纪渐长,我试着在自家动手做麻球,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膨胀得过于厉害,炸出来的麻球形同薄饼;有时外皮炸得异常坚硬,冷却之后更是坚硬到可以敲击瓷碗。上个月,我终究还是来到了那家经营了四十年之久的老字号点心店,向王奶奶请教制作方法。她看见我在窗口凝视麻球长达半晌,便直接递过围裙来:“想要学习吗?明天凌晨五点来,我会亲自指导你。”
现在,我确信自己制作的麻球,外壳酥脆到能发出声响,里面柔软得如同棉花糖,即便放凉了也不会变得坚硬,其香味更是远非豆沙包可比。今天,我就把这个老字号点心店的独家秘方和制作诀窍公之于众,帮助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
一、别再怪豆沙馅!麻球塌陷的真相
麻球的制作不成功,通常是因为面团出了问题。王奶奶立刻察觉到我先前做失败的关键所在:面团发酵过度了,里面的气体都跑掉了,自然就塌陷了。麻球的面团和馒头、包子的制作方法不一样,它讲究的是半发酵的状态。如果面团发酵得太充分,在油炸的时候,里面的气体就会急剧膨胀,外面的皮承受不住就会破开;而要是面团没发酵好,里面没有气孔,炸出来就会变得非常坚硬。
正确配比如下:
王奶奶着重指出,猪油不可节省,这种食材能使面团质地更加松软,炸制后的外皮更为酥脆,其香味甚至超过黄油。倘若没有猪油,便可以用植物油来替代,不过这样一来,风味会显得略微逊色。和面过程中,务必确保“三光”——即双手洁净无尘、面盆干净无垢、面团表面光滑无褶。接着用保鲜膜覆盖,静置发酵二十分钟,待面团略微膨胀,用手指戳出一个凹洞且不会立即回缩时,即可停止。切记不要像先前那样让面团发酵整小时,否则极易出现塌陷的状况。
二、包馅像玩橡皮泥?手法对了才不漏
和好的面团要分成若干小份,每份重约五十克。王奶奶指点我:“不要模仿机器压面,用手揉成圆形口感更佳。”用掌心将面剂子压扁,在中心位置按出凹陷,填入先前煮熟并晾透的豆沙馅料(每份约三十克)。有个需要注意的细节:豆沙馅必须彻底晾干!如果馅料含有水分,遇热时会化开,从而可能导致外皮破裂。
过去曾因图省事采用现成豆沙,结果炸到中途突然“啪”地破了,热油四处飞溅弄得整个灶台都是。包好的麻球不要马上下锅,需再静置十分钟。这是让面团充分“休息”,炸制时才会更松软。静置到位的麻球要轻轻揉成圆球,表面抹些清水,再裹上一层白芝麻——白芝麻为佳,炸出来色泽光亮,黑芝麻则易烤糊。
三、炸麻球像熬糖粥?火候到了才酥脆
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环!王奶奶站在灶边,叮嘱我:“火候太弱会吸油,太强外面糊里面生,需要用筷子测试。”空锅加入足量宽油(要能淹没麻球),用中火加热至160度——筷子放入后周边起小泡,不要等到冒大泡。接着把麻球下锅,全程用中小火,用漏勺时不时轻轻拨动防止粘锅。麻球刚入锅时会沉在底部,随后慢慢上浮,这个阶段千万不能去动它!等表面金黄,用漏勺轻压能回弹,捞出来沥油。
关键步骤来了:先让油温达到180度,麻球再下锅炸个十秒钟,捞出来之后外皮会变得特别酥脆,冷却下来也不会变软。我第一次炸完就急着吃,外皮还软乎乎的,王奶奶就笑着说:“傻孩子,二次油炸才是点睛之笔,这跟炸油条的法子是一样的。”后来尝试了才知道,经过二次油炸的麻球即便放凉两个小时,咬一口照样清脆响亮。
四、咬开的瞬间,我回到了七岁
现在,金黄的麻球飘着芝麻的香气,夹杂着麦子的味道扑入鼻腔。稍微一掰,干爽的壳会纷纷落下,中心的面团馅料温润,甜而不粘牙。王奶奶咬了一口后说:比她年轻时候做的还好,你这手艺没白学。其实,这种麻球的美味,并非源于我的厨艺,而是得益于传统工艺中的精妙构思,发酵面团的松软与弹性,猪油的油润口感,以及反复醒发和油炸带来的酥脆质感,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细微之处,设备能够实现吗?设备能够记录下老顾客咬开麻球时的那声脆响吗?如今我家厨房里始终存有中筋面粉和猪油,每逢周末便炸制一锅麻球,引得左邻右舍被香味招手而来。孩子举着刚出锅的麻球嚷嚷:“妈妈,这个可比豆沙包好吃!”我笑着应道:“自然,这是老字号点心铺的风味。”
你童年时期是否有过难以忘怀的传统糕点?又或者你亲手制作麻球的经验如何?诚邀大家在留言区分享,或许能发现更多经典美食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