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赚走一年的钱,卖月饼到底有多赚钱?

日期: 2025-10-15 15:11:01|浏览: 3|编号: 15502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秋前夜,深圳某写字楼亮如白昼。财务总监凝视着屏幕上的数据,面带微笑:本月营收已超全年总量的六成,净利润几乎达到白酒行业的顶尖水平。

月饼这种仅在一年当中流行一个月份的商品,居然能够贡献出公司绝大部分的盈利。广州酒家公布的财务报表表明,单是第三季度的收益就占据了全年利润的百分之六十七。销售时段的短暂缩短了资金周转的时间,同时提升了资本的使用效益。

那个年代,五十年代中期,一个饼需要十块钱,差不多抵得上一个普通劳动者半个月的薪水。山东中藏公司的店铺里,队伍排得老长,大家拿着粮食票和钱,换得那块硬得跟石头似的点心。那个时候的饼,非常难得,也被当作是地位的标志。

八十年代起,家家户户开始自制点心,这种方式逐渐流行开来。用铁锅炒制的五仁馅料虽然质地比较粗糙,却蕴含着家人团聚的特别意义。在供销社买到的铁皮包装月饼,成为了走亲访友时必备的礼物。人们吃点心的场合从自己享用变成了用来赠送,点心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019年国内月饼市场销售额高达196.7亿元,销售量达到13.8亿个。元祖股份主要依靠月饼礼盒产品,创造了8.29亿元的销售业绩,其利润率达到了65.85%。这一利润率数值,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快速消费品行业,几乎可以媲美知名的茅台酒类企业。

成本方面并非由材料决定。统计表明,元祖月饼的物料费用占94%,但售价依然能维持在每件百元之上。实际决定价格高低的是包装和品牌带来的额外价值。有些礼盒的盒子制作费用超过里面饼干的成本三倍,丝绸装饰、木雕工艺、磁吸结构等设计不断出现。

人们心里清楚不划算,却还是忍不住购买,原因在于它的礼物用途。咱们国家注重表面上的客套,接受礼物的人不一定真的吃掉,赠送礼物的人也不见得会自己尝一口。月饼的实质已经不再是食物,而是变成了人际交往的凭证。

商家抓住时机,发行月饼代金券,每张面额达千元,但在实际流转环节中从未制作过实体物品。厂家以六十元的价格销售,分销商八十元转卖的进货价仅为四十元,最后厂家以五十元回购——这种无实物交易的流程让所有参与者都获利,唯独消费者承受了价格虚高的后果。

这种“资产变现”方法曾经盛行十多年,国家虽然规定包装费用不能超过生产成本的四分之一,货位占用率也有明确限制,不过落实起来非常困难,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昂贵礼盒依然大量出现。

近些年,老字号商家遭遇了新的困境。星巴克推出了冰淇淋式月饼,哈根达斯与电竞形象进行合作,喜茶开发了少糖的茶类产品。不同行业的公司利用文化时机,把月饼当作了企业宣传的途径。

网易云音乐发售“倾听月色”礼盒,里面装有特别设计的闪存盘和歌词明信片;小米旗下公司推出带智能功能的灯饰月饼组合。这些商品价格通常从三百元开始,销售情况却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上升。年轻人愿意为新颖设计和情感满足感支付费用。

调查结果表明,年轻一代对于月饼口味的更新换代非常欢迎,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八。像榴莲、麻薯、梅菜扣肉这类非惯常的填充物,其市场增长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偏好的多样化促使生产端不断改进,促使市场格局从统一趋向丰富。

但高利润率内含隐忧。过分倚重节日营销造成资源运用不当,有些公司仅一年中三个月能实现盈利。一旦节日效应减弱或监管趋严,经营状况便可能急转直下。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文化上的隔阂。当月饼变成了谋求私利的工具,当礼盒沉甸甸却无人享用,当丢弃的包装塞满了垃圾堆——我们是否在用传统助长奢靡?

有人提出疑问:为何不能保持本心?一个价格公道、味道实在的月饼,难道不能寄托思念之情?情感传递真的必须借助昂贵的物品吗?

日本和果子以及法国马卡龙这类高价值甜点,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节日销售。它们主要依靠平时的消费来维持品牌,而不是在某个时间段集中销售。这种稳定的经营方式,可能是中国月饼行业目前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月饼不应是经济账目上的投机手段,也不该变成社交应酬的累赘,它最初的意义,是月光下共享的一抹清甜,是连接彼此的心灵纽带。

当经营理念完全压倒传统习俗,我们失去的或许不只是勤俭的品格,还有那份无需解释的赤诚。来年中秋,你甘愿为情节付出代价,还是愿意为情谊投入真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